分享

(八)赏奇石风景 感山水情怀

 李军顽石 2018-04-03
李军


​     风景奇石与山水画表现风格相近,学习借鉴其创作方法和美学原则,有助赏石水准的精进跃升。山水画是中国的特有画种,是最重要的国画形式,体现了中国人的美学观,是山水文化的美术载体。与西方风景画的直观、理性不同,山水画重在意境和气韵,并非单纯的模山范水,而是画家精神境界的表述,蕴藏着深刻的文化哲学内涵,故简称“山水”,忌称为风景画。文人意识觉醒,崇尚自然的魏晋风度为山水画树立了指导思想,东晋顾恺之的山水画《庐山图》从人物画分离,开启了形成独立画科的道路,南朝宋画家宗炳的《画山水序》为其发展铺陈了理论基础。山水画的繁荣得益于山水诗的繁荣,到唐朝时已趋成熟。北宋“三大家”董源、李成和范宽的画作已接近完美境界,同时,米芾和米友仁父子、郭熙、张择端、王希孟、宋徽宗等大家群星荟萃,风格细腻写实的山水画繁荣兴盛,从此成为了国画第一大画科。元朝赵孟頫、黄公望、倪瓒、王蒙、吴镇等开创写意新风,将山水画创作引向高潮,直接影响到明清画坛。明朝董其昌和清初“四王”对山水画理论和技法进行程式化规范,此后的中国画坛名家辈出,山水绘画繁荣昌盛,并绵延至今。
 

     中国第一位山水美学家宗炳在中国第一部山水美学著作《画山水序》中倡导:“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认为情思敏锐,情景交融,画作才具生命力和感染力。书中这样论述构图章法:“今张绢素以远映,则昆仑之形,可围于方寸之内,竖画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远”,阐明了画面与实景的比例关系,经构思和处理,在方寸画幅内形成比自然更完美、更集中的空间层次感、纵横感和纵深感。该书还提出了“万趣融其神思”和“畅神而已”的观点,认为自然趣味与画家思想相融,精神才能达到无拘束的舒畅状态,“畅神“是美感体验的唯一目标和最高追求。“畅神”说强调审美主体意识,突出审美愉悦功能,在中国美学史上首次阐释了审美主客体的相互关系,深化了中国画“以形写神”观念,是中国美学步入审美自觉的开端。


 
​   
宗炳游历了无数名山大川,痴迷到了“每游山水,往辄忘归”的狂热程度,从东到西,长江下游庐山、中游荆山、上游三峡巫山,从南到北,洞庭湖、衡山、嵩山、华山都多次流下他独来独往,远足漫游的孤影。他是未做过官而官运最好的奇人,一生有人请他做官,他却一生拒绝为官,且避之如同避灾,宋武帝刘裕封他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大臣,“八公”之首的太尉,并兼“行参军”、“骠骑将军”,他却以“栖丘饮谷三十余年”,不适应仕宦生活为由予以推辞,52岁时,宋文帝也频频召征他,他还是以“好山水爱远游”来加以婉拒,为了生计和远游,宗炳接受民间资助,但拒绝了皇帝和官府多次派送到家的钱物。宗炳的选择使中国少了一位多如牛毛的官吏,却多了一位名垂中国文化史和世界美学史的巨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