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痛经方11首,指征、用法都在这了

 H珠Q 2018-04-03

经行腹痛


1


临经腹痛且胀,症情虽有参差,病机不外平肝郁气滞。盖气为血之帅,血随气行,气滞血亦滞,气行血亦行,胀责之气,痛责之血也。气生于郁,郁主于肝,女子以肝为先天,故多痛经之患。治当行气和营,解郁疏肝,越鞠丸或逍遥散、金铃子散主之。


越鞠丸:醋炒香附、米泔水浸炒苍术、川芎、炒神曲、黑山栀等份。上为末,曲糊丸。


上方疗诸般郁结,卓著效验,郁乃结聚不得发越而成,乃抑郁不得舒伸之象。因取香附之开气郁,川芎之行血郁为主,兼佐苍术之燥湿郁,神曲之消食郁相配合,但痞坚之处,必有伏阳,所以更入山栀之清泄气分郁热,郁者越鞠者伸矣。


逍遥散:当归则4.5g(酒拌)、酒炒白芍4.5g、柴胡3g、茯苓3g、土炒白术3g、炙甘草1.5g、薄荷1.5g(后下)、煨姜3片。


上方土中疏木,消散其气郁,摇动其血郁,却无伤于正气,故名逍遥。“逍遥”与“消摇”通也。《医宗金鉴》亦谓:“肝为木气,全赖土以滋培,水以灌溉,若中土虚,则木不升而郁,阴血少,则肝不滋而枯。方用白术、茯苓者,助土德以升木也;当归、芍药者,盖荣血以养肝也;薄荷解热,甘草和中;独柴胡一味,一以为厥阴之报使,一以升发诸阳。经云,木郁则达之,遂其曲直之性,故名曰逍遥。”


金铃子散:金铃子30g、炙玄胡30g。上为末,每服9g,酒调服。


上方疏肝泄热,理气止痛,每与越鞠丸、逍遥散同用,奏功益捷。


妇女痛经,无非厥阴之气失疏,因此,疏肝理气乃一定不易之法。然尚需勘其脉证,辨其寒热,兼寒者,脉弦而紧,经色暗黑,可加炮姜、艾叶;兼热者,脉弦而数,经色明红,可加山栀、丹皮;如见瘀块则可酌加桃仁、红花等品。


还应指出,行气之药常偏于辛温香燥,血虚之质,殊不适合,临床宜选血中气药,越鞠丸之用香附、川芎,逍遥散之用柴胡,金铃子散之用金铃子、玄胡索均是也。


2


若经前腹疼,必二三日而后月事始行者,经色多是紫黑瘀块,遍体牵痛,乃是肝经郁热,抑怫其气,于是疼痛作焉。室女少妇,每罹斯疾,月月相同,则知咎不在受寒,纵初起曾感寒邪,日久寒亦化热瘀块之紫黑可征也。且痛经常见于室女少妇年事正强之体,则决非虚证,治当解郁泄热,宣郁通经汤主之。


宣郁通经汤:酒炒白芍15g、酒洗当归15g、丹皮15g、炒山栀9g、白芥子6g(炒研)、柴胡3g、酒炒香附3g、醋炒川郁金3g、酒炒黄芩3g、生甘草3g。


上方补肝血,解肝郁,利肝气,泄肝火,堪称面面俱到,医痛经甚效。然清气火,既有丹皮、山栀,似不必再用黄芩、生草二味矣。


3


若临经前,脐腹呈刀刺样绞痛,寒热交作,经水下如黑豆汁,乃是寒湿搏于冲任血分,论见滑伯仁医案。治当辛散苦温,大全温经汤主之。


大全温经汤:人参6g、酒炒当归6g、酒炒川芎9g、桂心1.5g(研末)、莪术9g、炙甘草3g、酒炒白芍9g、炒牛膝9g、牡丹皮9g。


上方宜去党参、丹皮、莪术,加细辛、艾叶、炮姜炭。盖经前腹痛多郁热,此证独属寒湿。一常一变,务需详审。惟治血分寒,姜须炮黑令透,方化辛为苦,不可不知。


又《霜红龛女科》,亦采滑伯仁之说,谓是下焦寒湿相争,治当温寒化湿,温脐化湿汤主之。


4


温脐化湿汤:土炒白术30g、白茯苓9g、炒山药15g、盐水浸巴戟肉15g、扁豆9g(炒,捣)、白果10枚(捣碎)、莲子30枚(不去心)。


上方通补奇经,健脾化湿。殆从虚人立法,故用白术利腰脐之气,巴戟、白果以通任脉,扁豆、山药、莲子以卫冲脉。寒湿除而经水调,自易受妊耳。设或误诊,妄投寒凉,则冲任虚冷,血室反成冰室,孕育姑置勿论,疼痛安能望其制止耶。寒湿胜者,应宗前法,冲任虚者,应宗后法。然虚痛和缓不迫切,实痛急剧,姜桂艾芎必不可少,更与肝郁化热之经痛相参,则一热一寒,一虚一实,足资举隅,治无疑难矣。


5


若经期推迟,兼夹瘀块,过后腹痛且胀,乃是寒凝气滞,治当温通理气,艾附暖宫丸主之。


艾附暖宫丸:酒洗当归9g、生地9g、白芍6g、川芎45g、陈艾叶3g、制香附9g。


上方暖宫以散寒,行气以和营。加桂枝、炮姜,则温寒止痛之效更可提高。一般治腹痛恒取桂心而舍桂枝,认为桂枝只宜表证,殊不知其温经达络之力,正有利于妇女经病也。


6


若癸水量多,经净后少腹疼痛,乃是胞虚寒甚,治当温寒补虚,金匮温经汤主之。


金匮温经汤:人参二两、阿胶二两、川芎二两、当归二两、吴茱萸三两、白芍二两、桂枝二两、丹皮二两、麦门冬一升(去心)、半夏半升、甘草二两、生姜二两。上十二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温三服。亦主妇人少腹痛,久不受胎;兼治崩中去瘀,或月水来过多,及至期不来。


上方出《金匮要略》,看似芜杂,实有至理。阿胶、当归、川芎、白芍补血养营,人参、甘草、麦冬益气育阴,桂枝、吴萸温经祛寒。李彣云:“此汤名温经,以瘀血得温即行也。方内皆补养气血之药,未尝以逐瘀为事,而瘀血自去者,此养正邪自消之法也。”


7


若经后小腹疼痛,其脉乍小乍大,有时骤起,乃是风入胞脉,并非虚证。治当祛风散寒,吴茱萸汤主之。


吴茱萸汤:吴茱萸6g、肉桂6g、当归6g、干姜3g、细辛3g、藁本3g、防风3g、丹皮6g、茯苓3g、制半夏6g、麦门冬6g、木香3g、炙甘草6g。


上方《医宗金鉴》用治胞中不虚,惟受风寒而致经后疼痛。然方药太杂而峻,不如叶氏采防风、荆芥、桔梗、甘草四味,虚者加人参3g,焙黑,令其入血分,研末酒送,轻灵可取。沈尧封盛赞之,想临床必曾获验耳。


8


若经后腹痛隐隐,喜温喜按,乃是气血俱虚,经色必淡。治当益气养血,当归建中汤主之。


当归建中汤:当归30g、炒白芍60g、肉桂30g、炙甘草21g。上咀,每服9g,加生姜、枣水煎,空心服。


上方即小建中汤去饴糖,加当归、桂枝易以肉桂,盖营出中焦,补中即所以益营气也。


9


若少腹痛于行经之后,痛势缓而绵绵不已,乃是肾水虚不能润木,肝气横逆犯脾,木土相争,脉必虚而带弦,舌必光淡无苔,偏热偏寒之药,均难合度。治当育阴疏肝、温养平调,调肝汤主之。


调肝汤:阿胶9g(白曲炒)、炒山药15g、酒洗当归9g、酒炒白芍9g、蒸熟山萸肉9g、盐水浸巴戟3g、甘草3g。


上方于四物汤去熟地,嫌滋腻,去川芎,嫌辛散。阿胶、巴戟、萸肉育肾即能补肝平木,乙癸同源之意也。当归、芍药养血调营,山药、甘草缓中和脾。法与滋水清肝汤、一贯煎近似。又含芍药甘草汤之义。温而不燥,补而兼通,故有柔肝止痛之效。盖肾恶燥,肝恶刚,避去刚燥,独得温润通补之旨。对水亏木旺,肝木侵凌脾土,经后纯虚阴痛之调理,堪称要剂。


凡补药分静止与流动二类,熟地、黄精、枸杞子、大麦冬、女贞子、菟丝子等,属静止类巴戟肉、狗脊、苁蓉、续断、山萸肉、当归等,属流动类


扰动太过之疾,如虚火上浮,虚汗外泄,虚风内煽等症,宜静不宜动,应从静补,再配合龙牡磁石之潜镇涩敛。痿躄不用及虚而作痛等症,宜通不宜塞,应从通补,以酒引之,以枝行之。


昔叶天士创通补奇经之法,实无他药,即择补肝肾而具流动性之品耳。徐氏遽加訾议。不知此法殊佳,治而有效,虽杜撰亦何害,况验证历历,并非标新立异者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