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巢湖:槐林寄怀
初识槐林镇,便作辋川想。
“槐”作为一种北方树木,隐然有燕赵之士的慷慨悲凉。之所以留此印象,大约是为郁达夫《故都的秋》所熏染的。安徽境内,宿州约略是此树的“传统势力范围”,有尹黎先生《槐乡的孩子》为凭。

槐入诗料,王摩诘雅擅之,泠泠然开卷有禅寂之概。一如陆放翁擅写乌桕,使人恍然觉得桕树有山阴名士的疏旷。《王右丞集》里,信手集句,便是小镇的名字——仄径荫宫槐,空知返旧林。
槐林老街后,方位玄武,也有一片宫槐旧林,据云面积逾两百亩。巧合的是,还有一座佛寺,今名“圆照”,里人谓之“巢湖寺”,盖为其旧称。

这巢湖寺,有何前缘,未曾深究,只闻说是北岸中庙寺的“姊妹庙”。此一说法,虽通俗易懂,然疑出自近世文宣人员之手,略感不伦不类。譬如,未闻佛门将“普贤与文殊”视为姊妹的。“子孙庙”倒是有的。
回头是岸,不必纠缠。话说巢湖寺的形胜是颇佳的。窃以为,可入选“焦湖十八景”之类的。寺踞巢湖南岸一石矶之上,矶名: 鱼石崖。湖水周于寺下,涌波鼓浪,直漱崖根。石矶颜如渥丹,明若绮霞,俨然赤壁,为出露之基岩,实乃百八巢湖之特色,山水清晖之标帜。

无独有偶,北岸的中庙址于凤凰台(又名鳌背洞),亦有丹霞貌,启人遐思:其系魏伯阳之鼎炉丹砂乎?碧霞元君的凤冠霞帔耶?
因了这一片槐林,寺址所在遂又名“槐林咀”。槐林咀和鱼石崖之关系,仿佛牛渚和采石矶,实为一体,前者著而后者微也。咀者,矶嘴也,石矶突入湖中之谓。槐林咀是巢湖“九头十八咀”之一,声名赫奕。

有资料援引罗愿《新安志》,认为“在十字河上,有槐林宫,临湖”云云,颇可存疑。虽然,似乎能对上号:十字河对石茨河,槐林宫对巢湖寺……然《新安志》专记徽郡山水,缘何要宕开一笔,附记巢湖?
咀上有人家烟树,旁有湖湾,潮平岸阔,可舣渔舟,因之又疑“鱼石崖”或系由“渔市崖”而来,姑妄言之。

石涛阻风巢湖,作《巢湖图》时,会否泊舟于此呢?传说范仲淹作《岳阳楼记》时,并未到过巴陵郡,兴许苦瓜和尚就是在这里寂然凝虑而后落纸云烟的。文人伎俩,有时不可方物。这事儿,得问湖神焦姥。考察槐林镇沿革,有“旧邦维新”的印象。 若是稽古,市镇以西的神墩可供盘桓。然而,典籍里槐林是籍籍无名的,其作为一个市集,应是近代以来的事了。新四军军史上,“三打桐荫”从这里放舟,渡湖而战。彼时,大约市廛并不兴盛。至少,槐林不会比毗邻的高林资深。

听过一则有趣的传闻,某年乡镇区划调整,做方案时有意将高林与槐林合并。当时,高林是“花炮之乡”,名声在外,也意味着安全生产的风险居高不下。可能是顾虑这一层,最终高林“随”了“石材之乡”散兵。 今天,高林和散兵的产业俱已转型。退一步想,其实高林的腹地较散兵为开阔,散兵的优势在近城。某种意义上去看,槐林继承了高林的衣钵,若合并会更雄壮。

值得一提的是,大约在1978年,槐林镇开始选址武山,建设新镇。此举避开了湖岸,没有去“拥湖发展”,今天回望,颇有前瞻性。 槐林有“凤凰地”传说,虽未必足信,然有民俗价值,于市镇规划者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若从传说,则今镇区位于凤凰翼前,鸾翔凤翥;槐林中学坐落于凤凰颈上,雏凤清声。布局美轮美奂,堪称壮观。

镇府背倚之山,当属九龙山,不知何时竟书为“枪山”(一作“羌山”)。难道是改于上世纪某时期?当时,东方红、红旗、胜利、群英俯拾皆是。槐林又是革命老区,枪杆子里出政权,遂有“枪山”?

这九龙山或是由“九陇山”而来,今槐林垅山尚有“中垄”“后垄”等地名,可为旁证。巧的是,无锡的惠山古时亦称“九陇山”。就经济和文化(民风)而观察,槐林实在有太多地方与无锡酷似。槐林以渔网著称于世,在住建部的“特色小镇”概念还没有推出之前,她已经是了。
槐林地貌半岗半圩,境内丘陵绵延,宛若一个“辋川”的“川”字。北宋王之道诗句“巢湖西畔碧山围”,概即写之。

事实上,以槐青路为界,自九龙山、横龙山,以迄于坝镇龙王山、白湖姥山,基本是古时候巢湖与白湖的分水岭。想来古时两湖浩瀚,镇域不少地方或尚未出露于水,一派“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的风貌。
这样的地形,美则美矣,在古代实际上是丰歉由天,苦涝苦旱的……(图片:方华 等)
槐林地名多有别趣,试枚举几例—— 一、村庄多以姓氏前冠一“大”字为名,如大魏、大姜、大翟、大车……这和肥东境内相似,什么“大邵”“大欧”“大费”“大朱”,鸡啼河移民后裔?
二、地名用字有“垴”“塅”,为环巢湖区域其他乡镇所罕见。如“粪箕老”,本应是“畚箕垴”,取名极为传神,道尽地形地貌。如“荷叶塅”,犹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清隽如斯。
三、槐林有沐集,清代亦称“牧集”,有沐姓。明初功臣沐英,回族,相传原为姓“穆”。朱元璋遣傅友德征南,以其为副将。穆英不欲前往,认为犯“字讳”,难以凯旋。老朱灵机一动,改为“沾水”的“沐”字,后永镇边陲,世为黔宁王。沐集与沐英,会有瓜葛么?不详。
四,槐林惠峰村,地近毛公山和相山(今巢山),有毛家冲和彦王村。疑分别与捧檄注经的毛义和保聚胡避(山)的王之道(字彦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或为其后裔所居。
我必须按捺住一颗好奇心,因为蓦然发现——已离题万里了。就此搁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