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新林教授谈数学的焦虑

 zywwajvsx8c1ys 2018-04-03

周新林,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2006年曾赴伦敦大学学院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所开展合作研究。2007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目前担任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的“脑与数学认知实验室”和脑与数学认知研究方向负责人、北京师范大学创新学习中心中方负责人。

数学的价值毋庸置疑,它不仅能够增加人的智慧,而且是学习其他理工类学科的必要基础。然而,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数学的痛骂和抱怨不绝于耳,甚至出现这样的说法:有一种痛叫“数学痛”。在周新林教授看来,人类的数学思维存在一些奥秘,需要从脑科学、认知神经科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去探究。只有这样,人们才能更好地认识儿童对数学认知的发展规律,选择科学有效的学习方式。

数学的学科特点导致孩子

容易产生数学焦虑


少年儿童研究:当前对于数学的抱怨和指责非常多,有的小学甚至要取消一二年级的数学课。您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

周新林:对于那些没有学好数学的学生来说,数学的确是一种折磨。而对于那些喜欢数学并经常得到老师表扬的孩子来说,感受会完全不同。

其实,当一个问题摆在面前,人们无法解答,又不知道从何处寻找答案时,就会产生挫败感,负面情绪随之而来。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生产生的这种负面情绪可以称为数学焦虑。有些材料中提到国内大概有20% ^-30%的学生会产生数学焦虑。

学生是否存在数学焦虑,有时和数学成绩的好坏没有直接关系。成绩好的孩子也会焦虑,这和父母、教师的要求以及自我的期待都有关系。数学焦虑比较复杂,其中比较突出的是考试焦虑。例如,听到和数学考试有关的话或者想到类似的情景就会有手心冒汗、心跳加速等焦虑感特别强的表现。

为什么大家只提数学焦虑而很少谈论语文焦虑呢?我个人认为这和数学的学科特点有关。写作文为什么不会有太大的焦虑呢?因为任何人都能写出几句话,老师也不会给零分。数学不一样,面对一道题你很有可能要么一下子就能写出论证过程和答案,要么一点儿都不会做。这种“全”和“无”的感觉对比是非常鲜明的。尽管学生学习其他学科也会有焦虑,但是没有数学这么明显。可以说,数学带给人的挫败感是非常强烈的。(节选自“少年儿童研究”20160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