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秦始皇是秦国的罪人|读史记

 恶猪王520 2018-04-03

近日,精读《史记》,拉了一个时间线,发现秦始皇灭了六国,其实也灭了秦国,可以说秦始皇嬴政是千古一帝,同时也是秦国罪人。

秦王政17年灭韩,秦王政25年灭齐,中间只用了9年的时间一统天下。嬴政13岁就任秦王,当了25年的秦王,当了12年始皇帝,秦二世当了3年的皇帝,子婴只当46天的皇帝,换句话说嬴政死后3年秦国就寿终正寝了。秦国灭亡距离齐国灭亡的时间,不过相差15年。

嬴政50岁去世,53岁的时候,大秦就亡了。嬴政灭亡了六国,同时也灭亡了秦国,项羽坑杀了数十万秦军,比白起坑杀赵军只多不少。火烧阿房宫,纵兵抢掠咸阳关中百姓同样生灵涂炭。

那么有一个很大的问题,为什么大秦二世而亡呢?我们传统的解释,通常是秦始皇不施仁政。这里有一个矛盾,即为何在统一六国之前,秦国的这套耕战体系运行得非常良好,秦国每打下一个地方,都能很好调动起那个地方的资源,慢慢地一步步走向强大。到了统一天下之后这套耕战体系怎么就不行了呢?大秦灭亡的密码在哪?

原因有三点。第一点,耕战体系缺乏了战争,社会的流动性就停止了。秦国的社会体系有点类似于后世的战时管理体系。没有战争的时候,就在家好好耕地,有战争的时候,就出去打战。秦国有二十个等级的爵位,即便是奴隶都可以通过战功来一步步获得这个爵位,而这个爵位和官职、封地都挂钩。没有了战争,社会的底层优秀的人无法通过正常渠道升迁。比如汉初三杰之一的萧何能通过秦国的正常治理体系成为丞相吗?

第二点,国家一下子扩大了很多倍,组织成本加大,风险加大了很多。秦国在统一六国之前,内部也一定是矛盾重生的,只不过通过连年征战转移了内部矛盾。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秦国王位更迭就很有问题,包括嬴政本人、父亲庄襄王、祖父昭襄王(芈月传的那位宣太后的儿子)得位的时候就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混乱。在皇位更迭时,引发的动荡期每次都会出现,只不过在秦二世的时候的,没有时间让他来消除登位引起的动荡了,而且他本人的能力也十分有限。

第三点,秦国处理民众的矛盾能力很弱。秦国是通过法家的严刑峻法让民众害怕,通过耕战体系的爵位让民众有利益,所谓威逼利诱,现在没有了利诱,只剩下威逼了。所谓了通过修长城、修宫殿、修驰道,都是威逼的一种手段,倒不是秦始皇对长城真的有那么高的需求,六国都灭了,还怕什么匈奴。修建驰道、统一度衡量、统一货币本来都是极其有价值的,但是秦国抑制商业,反对物质和人员的自由流动,这就导致这些本来是极大优势的东西最后没有发挥出来。

秦国给做了一个基础的事情,被后来的汉朝给完成了,这才有了大汉四百年的江山,才有汉族的称谓。值得一提的是,刘邦其实和嬴政是同一年龄段的人,刘邦只小嬴政3岁。

如果秦始皇不是急功近利的话,能够徐徐图之,减少六国之人的怨恨,然后慢慢地改变秦国的内政体系的话,秦国最后还是能够真正统治天下的。正如太史公在秦皇本纪中提到要能够听不同的意见,把百姓的福祉放在第一位,而不是把战争和征服放在首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