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的一篇文章《“不要对老人带孩子要求太高”是一个真理》,引来大家的热议。感谢每一位的积极留言,在与大家的互动过程中,我看到了生气、无奈、失望等各种情绪,犹如看到了当年的自己。 把大家的槽点总结一下,其实就一句话:因为各种原因,只能让老人帮忙带孩子,但老人带,父母操的心一点也不少,甚至是更操心,心更累。 对此,我想说的是,这就对了,根本不足为奇。之所以想不通,是因为常常只看到了现象,只忙着发泄情绪,却未必明白情绪背后和现象背后的原因。或者很多时候,我们明白,却在逃避,或是被情绪蒙住了双眼,暂时偏离了理性的思考。今天,我想说说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为什么有老人带孩子,你肯定还会累,甚至更累。 1、老人、孩子的加入,改变了你的家庭结构,家庭关系复杂起来,且很难梳理清楚。 以前只有夫妻两个时,家庭关系是:夫与妻。(一对关系) 孩子出生,有一个老人来照顾时,家庭关系就形成了一个网络,由以下几组关系构成:夫与妻,你与自己的父(母),配偶与你的父(母),你与孩子,配偶与孩子,老人与孩子。(共六对关系) 如果是两个老人来照顾,家庭关系是:夫与妻,你与自己的父亲,你与自己的母亲,配偶与你的父亲,配偶与你的母亲,你与孩子,配偶与孩子,一个老人与孩子,另一个老人与孩子,你的父亲与你的母亲。(共十对关系) 如果是一方出一个老人,虽然数量依然是十对关系,但家庭关系的组合会变;如果家里是一个老人加一个保姆,那保姆也要纳入这个关系图中,关系的组合也会变。 不要小看这其中的任何一组关系,其实它们都在对你的家庭产生影响。比如,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同时来照顾孩子,这老两口之间的关系也会影响到整体。如果奶奶或姥姥强势,常与年轻人发生矛盾,爷爷或姥爷的态度有时会影响事情的走向。爷爷或姥爷平时习惯“忍气吞声”,一切都听老伴的,还是也比较强势,很有话语权,还是乐观幽默,能充当润滑剂,这都会导致家庭成员间形成不同的关系。 我们都生活在人际网络中,家庭也一样 建议大家试着画一个自己的家庭关系图,首先,把所有影响你家庭关系的成员都列出来,注意:包括保姆,包括可能不在你身边,但对你有遥控作用、你什么都爱找他拿主意的那个人。然后,把图中的每一个人都和其他成员连线,在连线处写上一两组词语来描述这两个人的关系。以下是我画的一个示例。 接下来,认真地看你对每一组关系的描述,看你有没有意愿去揭开这个词语背后更深刻的原因。还是以上图为例,拿出其中一组关系来分析。“我”与“妈妈”的关系是互相抱怨,先来想妈妈这一方,妈妈为什么会抱怨我——因为她总想让我按着她的方式带孩子,而我不愿意——为什么她总要让你按着她的方式来——因为她习惯了我从小就很听话,她喜欢安排我的一切,她也认为我应该做个听话的女儿——为什么她喜欢安排你的一切——她在单位是领导,而且她的兄弟姐妹也很听她的——为什么兄弟姐妹都爱听她的——妈妈在家里是老大——弟弟妹妹一定会听老大的吗?他们可以选择不听呀——妈妈从小家境不好,她替父母承担了很多职责,弟弟妹妹很依赖她——她为什么要承担职责,就算家境不好,她也可以不去负担家庭呀——因为她是个很有责任心的人,很爱自己的家人,对弟弟妹妹照顾很周到。分析到这里,你就能多少明白,为什么妈妈会对我的育儿指手画脚了,并不是她非要控制谁,而是妈妈自己从小独特的成长经历,造就了她的个性和处事方式,她是出于责任心,只是方法不够好,缺乏对我的尊重。如果我再找妈妈谈话,希望她不要再对你抚养孩子的细节过多干预时,就可以先从我理解妈妈从小的经历开始说起,谈话的气氛和方向就会容易操控得多。 这只是分析的一个维度,这组关系中还可以分析一下“我”,为什么我会对妈妈也有抱怨,看看我的抱怨背后,藏着一个怎样的我。经常分析自己的家庭,分析家庭里的每一组关系、每一个人,会让你看到一些新的东西,产生一些新的感受。每隔一段时间,可以对自己的家庭关系图做补充和修改,学会感受自己的家庭发生着哪些变化。 2、老人、孩子的加入,让父母无形中升级为管理者,但我们往往没有准备好,不具备良好的管理能力。 关于父母应该是家庭的管理者和决策者,以及第一执行者,老人只是第二梯队执行者,这个观点之前的文章说过。再来说说管理能力的重要。 多年前有部热播剧《媳妇的美好时代》,主演海清接受采访时,有记者问,“你是怎么理解这个角色的?”海清的回答充满了生活智慧,让我至今难忘,她说,“成为好媳妇的人,一般有两类,一类是运气好,一类是脾气好,我演的角色属于后一类。”这个道理适用于所有与老人一起生活的家庭,不论你有没有孩子,如果遇上了给力的的老人,你自然会觉得轻松、快乐,至少是喜悦大于烦恼,这是运气所致;如果生活不甚如意,但你天生是个乐观派,是个大大咧咧、能看开的人,也就一团和气地过下去了,这是好脾气带来的。 但,如果这两者都没有呢?我们既没有好运气,也没有都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好脾气呢?是不是就永远无法迎来美好时代呢?我认为,还有一条出路,那就是能管理好。提高情商,注重学习,让自己变得更好。做到情绪稳定,做事有章法,态度谦和,但坚持原则,让所有的家人看到一个有力量又不失人情的你。尤其要管理好自己的孩子,孩子依赖你、信服你,你在他的精神世界不可或缺,你的影响力无人可比,很多时候,主导权就自然到了你的手上。 管理者是永远需要学习的,是需要不断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策略的,是需要不断给自己打鸡血的,是需要忍别人不能忍,拿出姿态的。如果你想管好一个家,就试着先调整自己,尽量不急躁,每天都提醒自己整理好心情,积极面对问题,让家人看到一个正能量的你。 学会给自己取暖 有些人或许会说,拉倒吧,我家的老人太难搞,我怎么努力也不可能有改变,我除了一肚子的气和无奈,根本没心思去改变,这些都是说着好听,根本不实用。简单说说我的亲身经历。 多年前,作为新手妈妈,我几乎被带孩子的劳累,以及因为带孩子家里发生的各种始料未及的问题压垮了。我认为,自己肯吃苦,家务和工作都尽力在做,我对家里每个人都耐心,包容,我委屈自己,成全大局,但为什么依然有那么多的困扰。带着一大堆的负面情绪,我走进了心理学的工作坊,在那里彻底地释放,痛哭,倾诉,并开始自我疗愈。在那里,我学会了把注意力转移到自己的内心,从调整自己做起,不对其他人做过高期望,不指望他人的改变。我唯一要做的是,让自己成为一个内心富足的人。这些年,我开始了各种改变自己的尝试,放弃了“别人应该如何如何”“别人应该对我如何如何”这样的执念,只做更好的自己。 如今,作为一个二胎妈妈,我的家里依然有老人,我现在体力和精力上的付出更多了,也的确是更累了,一些负面情绪也会时不时地涌上来。但因为有了这些年的不断学习、参悟,我现在基本可以靠一些办法,很快地平息这些负面情绪,有时是几个小时,有时是几天,让自己尽快回到正常的轨道上来。 这个世界上带着无奈生活的人太多了,但天助自助者,说到底,唯一能拯救你的只有你自己。你要给自己的内心注入清泉、阳光、营养,自己滋养自己,而不是把他人的生活、他人的所作所为化成负能量,存放在你这里,你成了他人和生活的垃圾站,这是多么地可悲。我们没有能力改变老人,但通过改变自己一定会间接地影响到他;你的磁场释放了不同的能量,他的磁场一定会感受到。 3、老人也是芸芸众生中的一部分,自然会千差万别,甚至千奇百怪,而且他们的迟暮心态,是你与他们之间不可跨越的鸿沟。 “这是他亲孙子,他怎么能这样?”“他也不心疼下自己的儿子(闺女),我们房贷压力那么大,怎么就不知道帮下忙?”“都是妈妈,为什么她就这样?真不知道怎么想的。” 这几乎成了每个小区、每个妈妈群里的口头禅。但只要静下心想想,你的这些想不通有逻辑吗?符合常识吗?你能接受一个在大街上奇装异服的人,你能接受单位那些做事不靠谱的同事,你能接受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的说法,但就是不允许老人里面也有你看不惯的、和你不一致的人,这就有点问题了。当然,路人、同事,说到底都对你不产生根本性的影响,但老人不一样,他与你有着割不断的关系,而且你还要把孩子托付给他,你的神经和感情都会随时被调动;如果再涉及到家里财政之类的名问题,那就更是没法坦然对待了。对,这些都对,那又能如何呢?父母,我们无法选择。 无法摆脱“父母就应该为孩子着想”的困扰,可能是对这个世界还看得不够通透,任何人都只是这个世界的一份子,不因他们是你的父母就会完美无缺。父母是老天给每个人的第一道考题,且是终身考题,无法退换试卷,不如坦然接受,慢慢答题吧。 再说说老人的心态。其实,老人们能感觉到这个时代的变化,也多多少少知道五花八门的现代育儿经,但老人大多是惧怕改变的,不愿意调整自己来适应社会、适应家庭、适应他人。因为改变意味着安全感的丧失,他们信守多年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模式要因此而打破,他们在家中的威信要因此而减弱甚至丧失,这对于他们而言,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 如果他们不愿意来给你带孩子,或者带孩子时候偷点懒,那是他们身体状况所致,也是心态所致。年轻人谈及人生时,是豪言壮语,“我今后的三十年,要如何如何。”老年人说起人生,是低沉感慨,“我要是还能活三十年,就好了。”我们憧憬生活,规划未来,老人则是常思过往,并默默地倒计时。他们追不上时代,更害怕追不上时间。他们想活得轻松,想按着自己的方式走,想让家里人都按着他的方式走,是因为他们还想抓住点什么。 每个老人都是夕阳下一棵孤独的树 试想,若干年后,我们成了今天的他们,是否就能够做得更好?至少,我不敢拍着胸脯下这样的承诺。 我们与老人,本就是两个时代的人,可对话时就好好地说,不可对话时就暂停,不必互相指责,有些鸿沟是无法跨越的。接受鸿沟的存在,暂停对话不是反目成仇,而是各尽职责,各自安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