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09皇冠上的宝石(1785-1914)

 太阳当空照917 2018-04-03
印度在整个19世纪和20世纪上半叶一直受英国人统治。它是 英帝国最辉煌的战利品,是皇冠上最耀眼的宝石。英国人近150年 的统治使印度的面貌、制度和文化有了彻底的改变。他们在各地修 建富丽堂皇的官邸、市政厅、博物馆、公共图书馆和学校,并通过 公路、铁路和桥梁网络将各个城市连接起来。他们甚至建立了全新 的首都新德里,该城的宏伟建筑和巨大规模在印度首屈一指。新德 里方圆33英里,几乎相当于沙贾汉首都的5倍,城内主要街道共 有60英里长,每条都直得像箭一样,许多街道两旁绿树成荫。
新德里的中心是巨大的总督府(Viceroy’s Palace)。总督府比 凡尔赛宫还大,大约是历史上最后一座伟大的皇家宫殿。它坐落在赖西那山(Raisina)山顶,外观上最显著的是一个180英尺高的巨 大铜穹顶,鸟瞰整个城市。两侧是秘书处和立法大楼,虽然地势低 一些,可大楼同样宏伟,令人敬畏,与总督府一起构成了“英属印 度”的权力机构。新德里是英帝国在印度的首要标志。罗伯特·拜 伦把总督府的穹顶描述为“帝国主张的高声呼吁对平庸的、怀 抱着陈腐理想的人们不啻一记耳光”。
现在的新德里是独立印度的政府所在地,总督府(Rashtrapati Bhawan)也成为印度总统的府邸,不过对很多人来说,它还是英 属印度的标志。在西方,这一时期至今令人着迷,它的魅力为无数 图书、电影和戏剧提供了灵感。其中最著名的恐怕要属福斯特的经 典小说《印度之行》了,大卫·里恩还把它拍成电影。福斯特 (1879〜1970年)在这部著名作品里描述的关系其实在新德里的建 筑里已经得到了有力的表达。他关注的是英国人如何看待印度,欧 洲社会和印度社会如何相处。1924年,《印度之行》出版,它以细 腻而富于同情的笔触描写了英国统治下的印度,对印度的许多方面 都做了令人满意的介绍。
永久的殖民地
康沃利斯伯爵(Lord Cornwallis, 1786〜1793年在位)来到印 度,做了孟加拉威廉堡总督,这标志着英属印度进人了历史的新阶 段。康沃利斯伯爵出身贵族,在美国独立战争中打过仗,他的任务 是重新组织东印度公司的行政管理。此前,东印度公司主要是一个 商业机构,职员们把行政管理单纯看作副业——主业当然是赚钱。 然而,康沃利斯改变了这一切。东印度公司原来是与当地统治者共 同承担行政事务,康沃利斯则建立了一个完全由英国人操纵的新的 行政和税收体制。在孟加拉,这种体制被称为“永久殖民”。在这 种体制下,英国人与当地的地主签署协议,他们同意保持和平并定 期向英国人交纳一定数目的钱;作为回报,英国人保障他们对土地的所有权。
为了实施这种体制,康沃利斯组建了最初的文官队伍,人员为 带薪官员,不准从事贸易。印度人被有意排除在外,所有髙级职位 都为欧洲人预留。康沃利斯本人对印度人的诚信和效率评价很低: “我确信每个印度人都是腐败的。”于是他提出一种想法,即让英国 人把持管理权——按照欧洲的方式而不是印度的方式,那一定会更 为高效,对印度人也会更好。这项政策严重背离了既往政策,反映 出欧洲人和印度人之间开始产生深深的不信任和疏离感,同时使英 国统治带上了异族性质。与孔雀王朝、笈多王朝和莫卧儿王朝都不 同,英国人并不想融人印度或适应印度的状况。从一开始,英帝国 就是个外来的帝国。
最伟大的福祉
韦尔兹利侯爵的统治(1798〜1805年)下,英国势力急剧 扩张。此时,东印度公司深信人侵是保障贸易最廉价、最实用的方 式。征服并管辖一大片土地远比枉抛心力一次次发动战争攻打同一 个顽敌好得多。野心勃勃、精力旺盛的韦尔兹利是此项政策的热情 拥护者:“英国势力的扩张是赐予印度居民的最大福祉。”他是带着 一张清晰的征服蓝图来到印度的。这位新总督还有个骁勇善战的弟 弟亚瑟·韦尔兹利,也就是后来的惠灵顿公爵、滑铁卢的胜利者。 他巧妙地结合战争和外交手段,成功制服了当时印度的主要政 权——迈索尔、海德拉巴德和马拉塔。
除取得这些胜利之外,韦尔兹利还成功树立起总督府的威信 和尊严。他认为英国在印度的最高代表的住所应与其地位相符 合,于是建造了英属印度第一个大宫殿——加尔各答市政厅,即 现在孟加拉政府首脑的住所。这个庞大的古典官邸是按照英国乡 间别墅的风格建造的,房间面积很大,都铺着巨大的大理石地 板,高高的屋顶用的是磨光的橡木。这很对韦尔兹利的胃口,正如韦尔兹利的一个崇拜者所说的,“统治印度的该是一座宫殿而 不是一个账房”。
公司的敌人里组织最严密、意志最坚决的是提普苏丹,于是韦 尔兹利将注意力首先转向迈索尔。经过一场短暂而激烈的战斗,苏 丹被推翻,国家的一半被吞并,剩下一半归还给了那些权力被剥夺 的印度教王公的继承人。为了进一步扩大英国的影响,韦尔兹利制 定了一项新政策以对付印度各邦的统治者。英国将保证受威胁国家 的安全,作为回报,英国要控制其外交政策。到时候公司军队的分 队将会被部署到首都,分队由一名英国官员管理,这名官员被称为 “驻外公使”(Resident)。所有这些都由当地统治者出钱供养,他们 为了得到英国的保护或多或少地放弃了自己的主权。.稍有争执,公 司的部队早已兵临城下。通过这种“附庸联盟”的方法,韦尔兹利 得以吞并印度南部的大片土地——从东海岸一直到整个南部半岛。 在印度北部,他也使用同样的策略给附属国奥德施加压力,奥德的 君主被迫割让了半壁江山。
1798年,因为海德拉巴德的统治者尼扎姆畏惧迈索尔和马拉 塔,韦尔兹利便和他签署了条约。海德拉巴德愉快地接受了英国的 保护,在1948年印度独立之前一直是一个附庸国。德干穆斯林文 化的孤岛海德拉巴德更为出名的是它最后一位君主尼扎姆·乌斯 曼.阿利(Nizam Usman Ali,1911〜1948年在位)传奇般的财 富——据说他是当时的世界首富。尼扎姆的财富不是藏起来的钞票 或证券,而是像《一千零一夜》里的宫殿一样,到处堆积着成垛的 金砖、成箱的钻石和成山的银卢比。
马拉塔战争
英国人的另一个大敌是马拉塔人。马拉塔首领们相互之间权力 斗争激烈,他们的不和为英国人的进攻制造了可乘之机。1802年, 马拉塔的佩什瓦受首领们的侵扰和威胁,终于向英国寻求保护并签 署了条约,同意英国公使进驻他的首都并承认其附庸地位。马拉塔 的首领们对此极为不满,这就导致了第二次马拉塔战争(1802〜 1805年)的爆发。瓜廖尔的辛迪亚和那格浦尔的邦斯莱反对英国, 而最强大的首领印多尔的霍尔卡尔态度冷淡。马拉塔人被亚瑟·韦 尔兹利控制在德干,经过一场激战终究归于失败。邦斯莱投降了, 辛迪亚在北方连遭英国军队挫败后也请求和解。辛迪亚曾统治印度 北部,他的失败使英国拥有了亚格拉和德里,英国政权延伸到闫牟 那河畔。英国人成功进人了莫卧儿旧都,看到的却只是可怜、衰老 的莫卧儿国王沙·阿拉姆“他受着衰老、权利丧失、贫穷和失明 的折磨,坐在一小块破华盖上——这就是他帝国的残余。新的征服 者保护着沙·阿拉姆,让他拿着英国的养老金。”
在南方,英国人也收获颇丰,孟加拉和马德拉斯连到了一起。 然而贾斯万特.拉奥·霍尔卡尔(Jashwant Rao Holkar) —直坚 持反抗,未曾失利。
我的国家和财产都在我的马鞍上。求神保佑,无论我的战
士们马缰转向何方,整个国家还是归我所有。
1804年,霍尔卡尔参战,连却英军。东印度公司难以承受英 国军队被挫败的消息和战争的巨大花费。他们和霍尔卡尔暂时和 好,韦尔兹利则被召回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董事们只想到商业,在 他们看来,韦尔兹利的建国事业太昂贵、太麻烦。韦尔兹利像沃 伦:黑斯廷斯一样,被指控“将整个国家带入叛乱状态”,对他的 成就人们不是嘉奖,而是嘲弄。
第三次马拉塔战争(1817〜1819年)最终粉碎了马拉塔首领 们的政权,历史重演,他们一个接着一个被击败了。像此前的辛迪 亚一样,霍尔卡尔被迫承认附庸地位。那格浦尔的大部分地区被侵 占,新的统治者登上了王位。佩什瓦王位被废除,他的领土被并人 孟买管区。长久以来由马拉塔统治的拉贾斯坦也投降英国。在斋普 尔(Jaipur)、乌代浦尔和乔德普尔的带领下,阿罗阇弗各邦与英国 签署了一系列条约,承认附庸地位。马拉塔战争结束后,英国显然 成了印度最大、最强有力的政权,只是在西北部的旁遮普还有一个心腹大患,那就是兰吉特·辛格(Ranjit Singh)的锡克王国。
1839〜1848年的锡克战争
兰吉特·辛格身材矮小、长相丑陋,而且只有一只眼,可他凭 着精力和才能将锡克人联合成一个强大的军事国家,统治着克什米 尔和整个旁遮普。他的军队接受过法国和意大利将军的训练,令人 生畏。兰吉特·辛格在世的时候,即使是英国人也不敢挑起任何冲 突。1839年之前,两股势力之间保持着一种谨慎的态度,小心翼 翼地维持着和平。然而兰吉特·辛格的去世引发了一系列残酷的继 位争端。兰吉特·辛格苦心培养起来的锡克的团结统一在一场血腥 的充满阴谋的噩梦中被撕得粉碎。接下来是一片混乱,群龙无首的 锡克大军被推人与英国人的较量中。
第一次锡克战争(1845〜1846年)包括一系列血腥、残忍的 战斗——在穆德基(Mudki),在菲鲁兹沙(Firozshah),在索布拉 昂(Sobraon)。锡克军队拼死作战,双方伤亡都很多。一位英国将 军在调査菲鲁兹沙战后的大屠杀时惊叹道:“锡克人再有一次这样 的胜利我们就完了。”然而,经过3个月的激烈战斗,锡克人开始 屈服,英国人征服了锡克王国的首都拉合尔。锡克人被迫撤离土地 肥沃的旁遮普和美丽的克什米尔山区。虽然克什米尔地区主要居民 是穆斯林,当时却被英国人卖给了那个出价最高的竞买者——印度 教首领古拉布·辛格(Gulab Singh)。
第一次战争远不是结束,不到两年,冲突再次爆发。第二次锡 克战争(1848〜1849年)和第一次一样血腥。1849年1月,在赤 炼瓦拉(Chilianwala)的激战中,英国人险些失败。英军损失惨 重,英国政府感觉必须召回总司令高夫子爵(Lord Gough)。在新 的司令达到前,高夫子爵再次袭击锡克人,这次将锡克人彻底击 败。1849年3月,整个旁遮普——印度最肥沃的10万平方英里的 土地落人了东印度公司之手。
到1850年,英国已经巩固了它在几乎整个次大陆的统治。此 时的英属印度从印度河一直延伸到孟加拉,从克什米尔一直到科摩林角。剩下的工作就是把这个大帝国的各个部分整合到一起。
改革、重组和反叛
英国人所到之处无不是一派破败的景象。政治分裂和接连不断 的战争带来的是一种社会彻底崩溃的感觉。宫殿、城镇、水库,这 些昔日繁荣昌盛的象征而今都废弃了。人口减少,都城衰落,居民 勉强维持着痛苦不堪的生活——当时的英国作家和游客们印象里都 是这样的画面。英国人深信自己的进步,深信他们在道德上、智力 上和技术上都是优越的,他们觉得有责任按照西方标准对印度进行 改革,使它现代化,只有这样印度才能发展进步。
第一步就是将英语定为官方语言。对英国人来说,这是发展的 关键,他们将英语视为使印度融人西方传统的重要工具。波斯语被 英语取代,英语成了新的行政和教育语言。本廷克勋爵(Lord Bentinck)统治时期(1828〜1835年)制定了一项正式的教育政 策,其目的是通过英语这个媒介灌输科学和英国文学,希望以此向 下渗透西方知识和思想。这项政策最具影响力的倡导者恐怕要数麦 考利男爵(1800〜1859年)了。坚信西方文化优越性的麦考利强 烈反对使用印度语言,后来事实如其所愿。他认为使用印度语言是 倒退,是没有丝毫意义的措施。1832年,他曾慷慨激昂地声明: “欧洲一个好图书馆里的一个书架抵得上印度和阿拉伯的所有本土 文学。”麦考利的目标是按照西方的文化和思想创造一个新的印度 阶层,这个阶层将为印度的发展引路。
我们必须尽我们所能构建一个阶层,使之成为我们和我们 统治的上亿大众之间的翻译。这个阶层的人拥有印度的血液和肤色,但趣味、观念、道德和思维方式都是英式的。
不但对印度语言的态度是这样,对印度习俗和传统的干预也不 断增加,英国人说这些习俗和传统是落后甚至野蛮的。1829年, “殉夫”(sati)被禁止——妇女殉夫是一项历史悠久而且十分重要 的习俗,要求妻子在丈夫的火葬柴堆里自焚以示忠贞。1836年, 第一个印度医学生公然对抗宗教习俗,在刚刚成立的加尔各答医学 专科学校进行了一次解剖,威廉堡表现出更具象征性的姿态一鸣 枪庆祝。受过教育的印度人欢欣鼓舞,说这些行为是人道的、进步 的,但对印度大众来说,它们看上去只是全面侮辱印度文化的 开始。
达尔豪西伯爵(Lord Dalhousie)统治时期(1848〜1856 年),西方化的政策达到了顶点。达尔豪西坚信西方文明的优越性, 决心将英国统治的益处带给印度。他开展了一项极富野心的现代化 计划,要在几年内彻底改变印度的面貌。此前的英国行政当局已经 开始重建对印度农业至关重要的灌溉系统和水库,达尔豪西继续实 施这项工程。他负责修建了第一条450英里长的恒河运河,至今这 条运河还灌溉着恒河流域200万英亩的土地,并通过水力发电为整 个地区提供电力。他还启动了一项系统建设公路的计划,为新的更 为发达的公路网络建设奠定了基础。此外,电报的引进和廉价高效 的邮政服务的产生将几个主要的中心城市连接起来。达尔豪西的最 重要的革新还是引进铁路。他在任期间铺设了 300英里的铁轨,这 是印度有史以来的第一条铁路。这条铁路常常被视为“国之大维”, 正是它把印度各部分维系在一起。铁路至今仍然是次大陆最受欢 迎、不可或缺的出行方式。
其他领域也有大规模的改革。达尔豪西普及了英式教育,奠定 了现代化教育体系的基础,这个体系包括小学、中学、专科学校和 大学。1857年有很多值得纪念的事情发生,这一年是3所印度最伟 大的大学——孟买大学、马德拉斯大学和加尔各答大学创建的年 份。印度新进步的另一个象征是1856年《印度教寡妇法案》的颁 布,法案允许寡妇再婚,而这在以前的印度教传统中是被禁止的。 像达尔豪西的许多其他改革一样,初衷是要带来进步,但唯一的效 果是招致了更深的质疑。
他在行政方面的改革激起的民愤最多。和他的其他观念相一 致,达尔豪西深信英国的统治远在任何印度政府之上。他认为众多
印度土邦是乌合之众,这些政府必须尽快根除。为了进一步实施其 政策,达尔豪西制定了一条新的原则——“无嗣失权”。印度教法 律承认印度君主指定继承人的权利,英国人却不承认。他们坚持王 位只能由自然继承人继承。如果一位印度君主没有留下自然继承 人,英国人拒绝承认他的继任者,国家的管理权就要交回给英国政府——当时的最高权力机构。通过这样的方式,达尔豪西得以吞并
曾是独立国家的众多新地区。那格浦尔的例子最显著:1853年, 邦斯莱死后没有留下自然继承人,他的国家就被吞并了。那格浦尔 被消灭,土地被并入英属印度,孟买和加尔各答终于连成一片。
英属印度还使用政治腐败的托辞,此方法十分奏效。1856年, 英国用这一借口吞并了忠诚的附庸国奥德并废除了奥德君主的王 位。达尔豪西在运用这些手段的同时,还终止了他们的各种头衔和 补助——这些正是英国人曾经习惯授予的。佩什瓦死后,他800万 卢比的补助被终止。他的儿子纳纳·萨希布(Nana Sahib)不能提 取这笔钱。莫卧儿帝国最后一个国王也被威胁废除王位,他的儿子 同意放弃国王头衔并在父亲死后腾出皇宫,莫卧儿国王方才得救。 所有这些都是以提髙管理效率的名义执行的,理由是这些荣誉都是 过时的遗迹,早已没有什么意义了。
孟加拉兵变
废除王位和吞并的政策震惊了印度的统治阶层,许多统治者对 英国的扩张感到坐立不安,大多数老百姓也有同感。英语教育的普 及、令人震惊的技术革新、前无古人的社会改革,这些都困扰着保 守派。加上当时越来越多的传教活动,这使得印度人感觉连印度宗 教和文化都危在旦夕^
日益严重的不安反映在东印度公司军队的士兵上。军队主要由 印度士兵组成,按照西方标准训练和装备,由欧洲人担任军官。这 些士兵被称为“印度兵”,他们是印度最精良的战斗力量。直到此 时,他们的忠诚一直都是英国成功的关键因素:是印度兵打败了提 普苏丹;是他们抵挡住了马拉塔的猛攻;也是他们最终征服了锡克人。1830年,印度士兵有187 000人,到1857年增长到200 000 人,而欧洲军官和士兵一共才10 〇〇〇人。这种不平衡很危险。一位 英国髙官认识到,印度兵大军是“一个精妙、危险的机器,管理中 只要有一点失误就会轻而易举地把矛头转向我们”。一语成谶,这 件事后来实实在在地发生了。
公司的兵力被分成三个主要集团,分别集中在孟加拉、马德拉 斯和盂买三个管区。孟加拉部队里,不满的情绪爆发了好几次,起 因是强加的新军事规则有些威胁到了印度兵的宗教和社会信仰。印 度兵对身边发生的过快的变化和改革感到深深的不安,他们担心自 己的传统受到威胁,对基督教和英国人动机的怀疑又加剧了这种担 心。英国人没有意识到,在革新的大气候下,这些恐惧可能带来爆 炸性的结果,他们也没有采取任何措施来平息或减轻印度兵的 忧虑。
1857年,一种新式步枪——李一恩菲尔德步枪——的引进成 了导火索。这种步枪配发的子弹在上膛前要用嘴把火药筒咬掉®。 早些时候,有传言说火药筒是涂过牛油和猪油的。这些说法点燃了 本来就很紧张的气氛,孟加拉的印度兵为保护自己的宗教而起义。 叛乱的象征性中心在故都德里。5月,叛军占领了城市,屠杀他们 发现的所有欧洲人。年老怕事的莫卧儿末代皇帝——引退了的巴哈 杜尔沙二世(1837〜1858年在位)被拖出来拥立为王。莫卧儿国 旗再次升起在红堡上空,叛军就打着莫卧儿的旗号进行战斗。
德里失守是众人一直等待的信号。此时兵变已遍及印度北部和 中部。奥德、瓜廖尔、圣城波罗奈和占西(Jhansi)均有起义。最 激烈的战斗发生在奥德、勒克瑙和坎普尔(Kanpur)。在重要城市 勒克瑙,一小股欧洲军队和忠诚的印度人在英国官邸被众多叛军包 围起来。虽然墙和周围的建筑都被毁了,但官邸的废墟至今尚 存——遗址上密密麻麻布满了弹孔和斑痕,十分恐怖。坎普尔,如今一个非常平凡的工业城市,当时是一派更为残忍的战斗景象。在 这里,共约1 000人的英国守军经过一番英勇的抵抗终于投降,换 来的却是包括妇女和儿童在内的整个分队全部被残杀。在印度中 部,叛军首领之一是占西王后(Rani of Jhansi)拉克什米·巴依 (LakshmiBai),前占西国王的孀妻。英国人拒绝承认她收养的儿 子为继承人,为了儿子,她愤然起义。占西位于中央邦,黑色的城 堞耸立在沙石之上。堡垒有10个门,城墙上有废弃的塔楼,城堞 和街巷一直延伸到光秃秃的山脚下。就是在这里王后起兵反叛,杀 死了所有英国官员和他们的家人。
英国的兵力分散在整个印度北部,一时间,情况看似非常危 急。不过马德拉斯和孟买大军仍效忠英国,几个大的土邦——海德 拉巴德、巴罗达和印多尔也如此。拉贾斯坦和旁遮普也支持英国。 在旁遮普,锡克人挺身而出干掉了 36 000个印度兵——刚刚还难以 控制的军队,现在却被缴械解散。整个次大陆共有不到三分之一的 地区受到严重影响。叛军内部分裂,行动混乱,常常是无人领导。 所有这些问题给了英国人喘息之机,使他们得以缓过手来。
1857年9月,在激烈的围攻之后,英军夺回了德里。英国士兵 人城后兽性大发,《泰晤士报》说:强奸、掠夺、杀戮——纳迪尔沙 之后,这座城市还没见过这么残忍的场面。诗人卡利卜(Ghalib, 1797〜1869年)哀悼说:
我面前是一片血海,只有神知道我还会看到什么……我成千上万的朋友都死了……我死的时候恐怕没有人为我流泪 了……我的笔都不敢再写下去了。
坎普尔和勒克瑙最终也被英军夺回,两座城市都变成一片废 墟,残忍的场面一再上演。到1858年春天,叛军主力被摧毁。印度中部的叛军也被迫屈服。王后以大无畏的勇气支撑着占西,对抗 着英军的围困,但英军最终设法闯了进来。在激烈的巷战和肉搏 中,5 000余人被杀害,占西陷落。在随后的战斗中,王后着男装, 身先士卒——“她双手持剑,用嘴咬着她的马缰”,最终战死沙场。 到1858年底,叛军彻底被粉碎。
不列颠和平
此次兵变对英国人来说是个巨大的震动,并使他们对印度的政 策发生了根本转变。最直接的结果是东印度公司终于不再扮演政府 的角色,对印度的控制权转交给英国国王,也就是说从此之后印度 将直接由英国政府统治。当时的内阁授权给印度事务大臣 (Secretary of State for India),此后,这位大臣和他在印度的代表 负责管理印度。英国人还意识到,由政策导致的不安定是叛乱爆发 的主要因素。因此,他们放弃了社会改革,放弃了使印度社会现代 化的尝试。新的政策立足于维持现状,不再干预印度的习俗和宗 教,也不再干预印度土邦的管理了。
许多土邦对英国的忠诚是兵变失败的主要因素。英国人意识到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因此,消除王公贵族对英国既往政策的疑 虑并维持他们效忠英国的事业成了英国人最关切的事。政府与贵族们 签署了新的条约,确保他们的权利并承诺不再干预他们统治自己的国 家。王国的行政疆域将得到保障,面积和形状各异的542个印度土邦 维持不变。其中最大、最重要的有特拉凡哥尔(Tmvancore)、海德 拉巴德、迈索尔、巴罗达、克什米尔和瓜廖尔。这些邦和其他小邦 作为半独立、全自治的单位幸存下来,直到1948年印度独立。印 度次大陆上38. 5%的地区由这些统治者统治着,在西方他们被统称为“大君”(maharajah)。他们以炫目的色彩、异域风格和惊人的 财富著称,在英国人眼里,他们是代表英帝国权力和荣耀的诸侯。 1877年,维多利亚女王称帝,成了印度女皇,英国的威信进一步 得到了提高。这彻底改变了总督的地位,他不再只是一个公务员, 而是成了 “副王”(Viceroy)①,成了半皇室的皇权代表。
英国决心不让此类灾难再次降临,于是在兵变之后他们加紧了 对政权的控制,尤其是对军队,彻底加以改编。此前印度士兵与英 国士兵的比例超过5 : 1,一度达到近10 : 1,这种不平衡被纠正过 来。英国要确保印度部队决不能超过英国军队的两倍。最髙效的武 器——大炮由英国人掌管。印度军队和欧洲军队的驻扎也做了精心 安排。1895年,各个管区的军队被取消,印度军队被联合成一个 整体。但印度人不准做军官;所有提拔印度军官的措施都被严厉制 止。直到1932年,印度人才终于被列人军官的名单。不过新军到 底是一支可靠的战斗力量,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们在好几个战场 均有出色表现。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得印度军队力量猛增,从20万 人增员到250万人。尽管后来裁掉一部分,现在的印度军队仍然有 126万人,是世界上最庞大的军队之一。这支高度专业化的战斗力 量仍然保持着许多老传统,并一直按照英国的标准管理。
英国政府的左膀右臂——公务员和司法系统——也经历了重 组,并被赋予一种固定的形式。印度法院和英国法院并存的体制被 废除了,代之以完全的英国法律体制,高级法院在孟买、马德拉斯 和加尔各答建立起来。英国人都走了很久了,这种体制却还保留 着。许多印度人都会告诉你,现在的司法形式是印度民主的重要组 成部分。
庞大冗繁的当代印度行政系统,其前身是建立于1861年的印 度文官机构(Indian Civil Service,简称ICS)。这个精挑细选的组 织由英国行政天才构成,是一个精英组织。其官员被称为“天堂里 出生的”,英国人和印度人都觉得他们令人敬畏。他们的事务是统
①Viceroy也是总督。加引号是取字面意思:副(vice*)王(roy)。



治和管理印度。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很像铁路,是维持整个国家 统一的骨架。像此前的孔雀王朝和莫卧儿王朝的行政体系一样,他 们要保证英国的统治遍及次大陆的每个角落。同军队和司法一样, 文官机构的高层人员几乎全是英国人。兵变的后果之一就是使英国 人非常不信任印度人,印度人被刻意排除在权力层之外。尽管1853 年起印度人可通过开放竞争进人文官机构,但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 战之前,进人髙层的印度人也没有几个。
印度海洋中的英国群岛
兵变最重要的结果就是对英国人的心理产生了巨大影响。叛乱 的记忆使英国人提心吊胆,如坐针毡,至于避免和印度人有任何形 式的社会接触。这种精神状态反映在他们在印度各地为自己建立的 新的城镇和郊区上。随着他们搬到内陆,他们在次大陆各地都设了 驻军。他们没有建立堡垒,而是圈出一块块地方建立社区。圈出来 的地方不大,称作兵站,基本上算是自给自足的小社区。他们拥有 自己的军事和民用设施,自己的市场、医院、教堂和监狱。一切都 井井有条,宽阔的马路边树木成行,马路两旁是一排排大平房,援 军可以沿着马路迅速到达。兵站的意图是建立一个和印度其他部分 隔绝的英国世界。
英国人的恐惧感也导致“山城”的发展,欧式小城髙高地建立 在山上凉爽的地区。小城中最著名的是喜马偕尔邦(Himachal Pradesh)的西姆拉(Simla)。它耸立在喜马拉雅山7 000英尺的高 处,是英属印度的“夏都”。在炎热的季节,印度政府就从闷热 的平原搬到这里,这里就成了印度政府的总部。这里弥漫着喜马 拉雅山上的松树和雪杉的气息,英国人在这里为自己开辟出一个 风景如画的小镇。点缀着带有山墙的木制建筑,奇特的木屋上装 饰着花朵,西姆拉比印度任何其他地方流露出更多遥远的英国 y 营、。
随着1869年苏伊士运河的开通,旅行变得越来越简单快捷, 越来越多的欧洲妇人和家庭开始来到印度。山城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在次大陆各地,山城的人口也迅速增长。1880年,西姆拉的常住 人口将近5 000,1901年,增长到13 000。随着越来越多的欧洲人来 到印度,英国官员和平民基本上只待在他们的办公室里、家里和俱 乐部里。俱乐部这个机构也是印度海洋中的英国“岛屿”。英国人 躲在这里喝酒、跳舞、打牌、会友。作为整个欧洲社区中心,俱乐 部通常是城里最大、最优雅的建筑。孟买的皇家加尔各答赛马俱乐 部(Royal Calcutta.Turf Club)或者叫赛马俱乐部(the Gymkhana Club)以及马德拉斯俱乐部至今尚存,它们一直是活跃而髙雅的社 会生活中心。
这种排外的气氛表现出此时的英国人对印度人的怀疑。英国人 不但要排斥印度人,还反对赋予他们任何权力。1883年,印度政 府想任命印度人作区法官,使他们能够审判被刑事指控的欧洲人。 但这项提议遭到了欧洲人的强烈反对,政府被迫收回提议。
到19世纪中叶,英国人产生了一种明显的种族优越感,自以 为给一个野蛮落后的国家带来了和平、公正、秩序和繁荣。他们 的使命是以公正和帝国的名义进行统治管理。他们不是要赢得友 谊或取悦被他们统治的人,而只是要尽力高效、公正地统治这个 国家。这是新的皇家信条。其精神被英属印度著名的作家和诗人 鲁德亚德.吉卜林(Rudyard Kipling,1865〜1936年)精彩地描 述为:
接过白人的担子呀
拿他拿过的赏赐: 这赏赐不是别的, 却是小人的深诋;
你护着他们,只
换来他们切齿恨你; 你把他们引向,慢,慢些 引向光明,
可是你听,你听啊,
听他们乌合的哀鸣:
“为什么让我们出离枷锁,出离 我们满心欢喜的埃及暗夜呢? ’’ ®
吉卜林生于孟买,在英国受教育,17岁回到印度。他对印度, 对印度人民都有着独到的观察,他的许多小说都集中描写英国人在 印度的生活以及英国人和印度人之间的关系。作为当时最受欢迎的 作家,吉卜林的名著有《丛林丛话》(TTie h叹Ze Boo/fe, 1894年) 和《基姆》(Kim, 1901年),这两部作品至今仍备受欢迎。
寇松男爵(1899〜1905年在位)担任总督时,大英帝国的皇 家气质达到了顶峰。在所有印度总督里,寇松也许是最杰出的一 位,他深信英国统治印度是命运的必然,同时,他决定提髙英国统 治的效率,促进公正。为此,他不遗余力地改善英国统治,并大力 惩罚种族暴力事件,这使他在欧洲移民中很不受欢迎。尽管如此, 寇松并没有掩饰自己英国至上的信念,他觉得这一点对印度人的利 益至关重要。他负责建设加尔各答的维多利亚纪念馆——英国的泰 姬陵。前后花了 15年时间,如寇松所预期,它最终成为英国在印 度统治史上的纪念碑。像泰姬陵一样,这座纪念馆全部用白色大理 石建成,用寇松的话说,这是“一座宏伟、开阔、庄严、不朽的 建筑”。
英国统治的影响
英国人不再热衷于印度社会的现代化,但英国统治在其他领域 仍有深远影响。在不足200年的时间里,他们的影响甚至比穆斯林 800年的影响大得多。他们搞测量、绘地图、定标准、定中心,又 架桥梁,将次大陆连成一个可以运转的单位。通讯和经济发展方面 尤其如此。
①这一节引自吉卜林的诗《白人的担子》埃及暗夜用 的是出埃及记的典:摩西伸手向天,至埃及遍地重昏,历三昼夜(EX. 10: 22)。



兵变之后的几年,铁路系统得到极大的扩展,到1900年,印 度已经有25 000英里长的铁路线了。孟买是这张网络的几大枢纽之 一。1887年,为庆祝维多利亚女王登基50周年而建的印度最大的 火车站维多利亚站,在孟买落成。壮观的哥特式穹顶、尖顶、塔 楼、华美的装饰、髙髙的彩色玻璃窗,从外面看整座建筑更像是教 堂而不是车站。和当初比起来,现在的维多利亚火车站已是满面尘 灰,可每天过往火车有900列,集散乘客200万人。



维多利亚站

公路的建设也持续快速发展。由英国建设的所有公路中最著名 的要数伟大的大干道(Grand Trunk Road) 了。这条路全长1000 英里,从加尔各答到阿富汗边界的佩什瓦,贯穿整个次大陆,使人 想到旧时的孔雀王朝。吉卜林在伟大的冒险故事《基姆》里描述 道:“一条庄严的走廊……笔直的马路承载着印度1 500英里的交 通,没有一点儿拥挤。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生命之河啊! ”这条公路 今天仍在使用,被称为66号路,它是一条更令人担忧的高速公路, 一条崎岖破旧的走廊,勉强支持着印度北部繁重的交通。
各种地方性语言被英语取代,这也极大地方便了沟通。英 语教育发展的同时,电报和印刷机的迅速普及为印度带来了前 所未有的全国性的新闻出版业。1880年,《印度每日镜报》创



刊,是为印度人编辑的第一份英文日报。到1900年,各种语言 的报纸达到了 600份。这些报纸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政治生活。 随着新闻业的发展,它们成了表达对英国统治不满的强有力的 媒体。
这些新的发展对政治和社会影响巨大。新闻业、廉价的邮政服 务、电报、公路,特别是铁路都大大促进了统一。它们将印度各地 连在一起,加尔各答、马德拉斯、孟买和德里等四座大城市联系尤 其紧密。这使贸易和商业比以前更便捷,也为工业化提供了必需的 基础设施。更为重要的是,这有助于打破古老的种姓、宗教和种族 之间的界限,造成了一种新的民族认同。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转变, 艾哈迈德巴德和坎普尔那样的纯粹工业化城镇和大都市取代了旧的 宗教、政治和贸易中心。它们逐步发展,吸引了临近乡村失去土地 的劳动力,最终成为人口密集的地区。英国人没有采取任何措施来 缓解这些问题,他们早已不关心什么社会工程了。欧化的加尔各答 保持着最初的辉煌,城市周围却有很多混乱肮脏的贫民窟。吉卜林 把它描绘成“乌烟瘴气的城、宏伟壮丽的城、多面的城,有着可怖 黑夜的城”,今天的游客都该记得,到1900年,这座城已经失去了 控制。
尽管英国从未有过对印度进行工业化建设的蓝图,但他们倡导 的众多变革为后来的经济发展打下了基础。1840〜1914年,印度 是英国最大、最重要的贸易伙伴。1869年苏伊士运河的开通和铁 路系统的扩展把印度和国际经济更加紧密地连在了一起。印度出口 大量原棉、小麦、黄麻、茶叶和咖啡,进口同样大量的英国纺织品 和机器。英国资本投人在铁路、茶叶和咖啡种植业等方面。印度仍 以农业为主,却也因此引进了现代银行体系并奠定了工业化的基 础,逐步建立了纺织品、黄麻、糖和水泥工厂。
新的发展使许多大城市产生了一批新的富商家族。孟买发展尤 其迅速,从宏伟的新哥特式建筑上就能看出它的新气象。对大多数 游客来说,泰姬陵宾馆是他们印度之行的第一站。这是一幢庞大的 建筑,大厦上锯齿状的塔、城堞和吊桥在码头边若隐若现。它是英 帝国文化的精华,1905年曾在此居住的马修斯(G. A. Mathews) 说:“它是这么富丽、这么豪华,见到它,你简直无法呼吸。” 1926 年,奥尔德斯.赫胥黎(Aldous Huxley)写道:“庞大的泰姬陵宾 馆结合了南肯星顿(Kensington)自然历史博物馆的风格和印度亭 阁的风格,简直就是万国博览会。”



泰姬陵宾馆

泰姬陵宾馆1903年由印度实业家塔塔(J. N. Tata,1839〜 1904年)兴建,至今仍是世界上数得着的大宾馆。由于种族原因, 一家英国宾馆不允许塔塔进人,他就在附近兴建了这座宾馆。在次 大陆所有宾馆中,只有这座宾馆接待印度宾客。泰姬陵宾馆是全亚 洲最有名的宾馆之一,塔塔家族则可算是印度最伟大的工业王 朝了。
工业发展
英国统治带来了财富和繁荣,但是印度的经济发展明显受英 国利益的支配。印度经济经常被用于弥补英国与其他工业化国家 的贸易赤字。印度工业得不到丝毫保护,印度市场上,机器制造



的英国廉价商品泛滥成灾,其影响是破坏性的。在莫卧儿时期, 印度曾以棉制品出口和奢侈品行业(生产平纹细布、丝绸、锦缎和 披肩)而闻名。此时所有这些行业都被毁了。英国在一些行业有所 投资,但英政府对印度工业发展的态度非常冷淡。英国的利益很大 程度上只局限于通讯和原材料如黄麻、茶叶和咖啡的开发,印度工 业的发展基本上依靠塔塔和比尔拉(G. I). Birla,1893〜1983年) 等当地的现代实业家。贾姆希德吉·塔塔(JamsetjiTata)建立了 印度的钢铁工业:1907年,塔塔,铁公司在比哈尔的贾姆谢德普 尔(jamshedpur)建立。贾姆谢德普尔后来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炼 钢厂。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英国的态度发生了巨大转变,英国政府开始 积极鼓励工业发展。为了保护印度制造商和促进新的发展,关税壁 垒建立起来。在新的气候下,印度工业飞速发展。到20世纪20年 代,印度成为世界第六大工业国。







1911年,皇家的权力和威仪达到了巅峰。在德里,维多利亚 的孙子乔治五世被加冕为国王-皇帝®。虽然1877年和1903年举 行了两次“正式会见”(Durbar)②,这一次却是在位的英国君主首 次到访印度。整个事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盛大的正式接见。英国国 王像以前的莫卧儿国王一样接受了所有印度王公贵族和统治者的敬 意。在一个极富象征性的时刻,乔治五世和他的妻子玛丽在沙贾汉 的红堡接见了印度臣民,并宣布国家首都将从加尔各答迁到德里的 遗址。乔治五世表达了他的愿望:“新的建设在各方面都要配得上 这座古老美丽的城市。”
虽然工程迅速展开,但直到1931年,新的首都才正式启用。 新德里由当时两位重要的英国建筑师艾迪文·鲁琴斯爵士(Sir Edwin Lutyens, 1869 〜1944 年)和赫伯特.贝克爵士(Sir Herbert Baker, 1862~1946年)设计。原本计划成为一个行政中 心的新德里至今仍是一个政府城。和各地的英国建筑一样,这里房 屋规划整洁、对称,严格遵守贵贱尊卑的顺序。除总督府外,还有 总司令府、王公贵族的宅邸和官员们散漫分布的平房。名胜有国王 路(以前叫Kings Way,现在叫Raj Path®)_,一条两英里长的庆典 大道。这条大街比华盛顿的国家广场更长、更宏伟,差不多是香榭 丽舍大街的两倍宽。每到独立日就会出现这样的情景:大象、骑兵
1887年,维多利亚,也就是“联合王国女王” / “不列颠女王” (Queen of the United Kingdom/Regina Britannica),得到了 印度女皇”(Empress of India/Indiae Imperatrix) 的称号。她自己则称自己为Regina Imperatrix,即Queen-Empress。此后,英国男君主 则称Rex Imperator,即King-Emperor,其配偶如下文乔治五世的妻子玛丽,则袭用维多 利亚的称号“女王一女皇”。
波斯语意思是“宫廷”,这里指的是礼节性的会见。
两者是一个意思,惟后者是前者的“去殖民地化”:如加尔各答以前叫Calcutta, 现在叫Ko丨kata,或上海的Doulean Road,以前叫“窦乐安路”,现在叫“多伦路”。



··皇冠上的宝石^
和步兵的大队沿着国王路游行,人们头上的旗帜随着鼓点儿舞动。 虽然是独立日,可一时间记忆仿佛被点燃了,“国王”也来到人们 中间。面积巨大、光彩照人的新德里确实无愧于它的祖先。正如总 建筑师鲁琴斯所说的,“这真是世界史和建筑史上的一个重大事 件”。他在独白中更加意味深长地补充道:“这只有在专制制度下才 有可能发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