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天起,将有一个新栏目——“小新涨知识”和大家见面啦,本栏目会和大家分享一些实用又有趣的科普知识,欢迎支持哦! 关于清明,有一首上至耄耋老人下至黄口小儿都耳熟能详张口就能背的名诗:
果然,清明将至,这几天似乎又要开始下雨了。 从杜牧所在的唐朝直到今天,一千多年过去了,几经朝代更迭,兴衰荣辱,然而清明节期间下雨这件事,仿佛从古至今从未变过,召雨能力似乎可以和雨神一较高下。 那么,为什么清明节依然这么爱下雨? 是因为杜牧在诗里下了个“魔咒”,从此年年清明都逃不过下雨的命运? 还是因为清明有祭祖的习俗,子孙后代齐齐缅怀祖先,所以老天爷留下了感动的泪水,化成雨来应应景? 还是因为清明节烧纸钱的人太多,尽管知道“小心火烛”,但也难免有意外,所以需要下一场雨压压惊? 当然都不是,那么科学的解释又是什么呢?今天的“小新涨知识”就来和大家一起了解一下哦~ 首先,清明节下雨其实是偶然事件,不是必然事件。 其次,这个偶然事件在南方发生的概率比在北方发生的概率高。 先来说第一点,有没有不下雨的清明节? 当然有,比如2014年4月1日—4月15日的半个月期间,北京可是一滴雨都没下。 那么“清明时节雨纷纷”这个说法难道是诗人为了意境瞎掰出来的? 当然也不是,清明不仅仅是一个节日,还是一个节气,清明节前后确实容易出现降雨,这背后主要有以下原因: 太阳直射点的北移 进入四月之后,气温逐渐上升,太阳直射点不断北移,北半球的日照明显增强。位于西太平洋的海上副热带高压开始抬头,活跃西进,西南风开始增大,海洋暖湿气流北上进入大陆,造成南方水汽向北方传递,带来降雨。 冷空气与暖湿气流的相遇 春季处于冬夏之交,在南方暖湿气流开始活跃之际,北方的冷空气虽然较冬季有所减弱,但仍有一定的残余势力,时不时南下骚扰。而当南下的冷空气与北上的暖湿气流在江南一带相遇时,双方势力相当,就开始了你来我往的频繁“互动”,形成锋面降水。 (小新灵魂画手,大家意会一下) 大气层水汽和强对流天气系统 清明前后,大气层里的水汽较多,到了夜晚容易凝结成毛毛雨。不仅如此,此时的暖湿气流还没达到强盛期,即便出现强对流天气系统也远没有夏季强烈,因此暴雨中心相对少,多以相对较小的连续性降水为主;因此,“雨纷纷”的说法可以说是很贴切了。 |
|
来自: cxag > 《花鸟动植物大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