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我宁可你不要太懂事

 闲谈集锦 2018-04-03

来自深夜疗心 00:00 16:44

在这里

没有油腻无用的鸡汤

没有亢奋的鸡血

只有专业温柔的心理学文章

陪你一起

疗愈不为人知的伤

文/ 老洪

01

最近在知乎上看到了一个问题,懂事的孩子快乐吗?

寥寥数语的提问,迎来了几万人的关注,五千多个回答。

而点赞数排行在前十名的答案,都在用各自不同的人生经历,演绎推理出一个道理。

“懂事的孩子,大都不幸福。”

隔着冰冷的手机屏幕,看着那些相似的童年经历,我竟也不自觉地湿润了眼眶。

很小的时候,自从记事起,我便和爷爷相依为命,在南方那个贫瘠的小山村里长大。

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爷爷年迈体弱,弟弟又尚且幼小,于是在我刚意识到我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这个世界便无情地告诉我:

“孩子,你要比别人更懂事。”

小时候,爷爷种了很多亩田地。

每当周末或暑假的时候,总有很多和我一样大的孩子,或聚在池塘边钓虾,或站在村里的榆树下玩耍。

但我不行,因为爷爷老了,我要帮他一起务农。

小时候,爸妈总在电话里提醒我,做哥哥的要更懂事。

爷爷那时候经常去捡破烂,换来钱后,总会买点糖带回家给我们吃。

但我每次都只吃一两个,其他的全给弟弟,因为这叫懂事。

记忆里,这样的情节总是很多很多,甚至多得我都不敢去回忆,那些灰色的童年。

在那懵懂无知的年龄,我是多么想和其他小朋友一样,能在榆树下玩耍;多么想能和弟弟一样,大口大口地嚼着白色的奶糖。

但我不能!因为大人们都说,我一直很懂事。

所以我不敢自私,不敢任性,甚至连小孩子合理的淘气,我都不敢。

但又有这么一个好笑的事实,就是我们都深知太懂事的孩子,往往都是不快乐的,但却都用“懂事”两个字,来调教孩子,评判孩子,甚至捆绑孩子。

小孩子调皮捣蛋,父母就拿出别人家的孩子多么懂事,用以调教。

小孩子刁蛮任性,父母就拿出孔融让梨的故事,来教诲他什么叫谦让。

最后,被调教为很懂事的孩子,成为了大人眼里的好孩子,却失去了一个孩子该有的童真。

在《奇葩说》节目里,肖骁说过一段话:

“你们别觉得懂事是一个褒义词。人为什么懂事,是因为环境被迫没有别的选择,他必须懂事。所以,别人一家三口是和和美美幸福美满的一家子,我们是无比懂事的一家子。”

02

宁可养一个熊孩子,也不希望他太懂事。

中国青年报做过一项调查,对象是2000个不同年龄层次的人。

80后占二分之一,90后占四分之一,70后占四分之一。

调查结果显示,有65.3%的受访者觉得自己从小就是那个“懂事”的孩子,并且仅有19.1%的受访者认为懂事的孩子比熊孩子更快乐。

带有讽刺意思的是,其中55.9%的父母,意识到了孩子不懂事是正常的,而自己只是为了省心,去压抑孩子的天性。

很多时候,小孩懂事的评判标准,甚至都跟上了成人的为人处世。

妈妈烫了一个头发,不管是否真的好看,直接夸赞一番的,那就是懂事。

逛街看到了一个洋娃娃,不管多喜欢但一看到高价的标签,就沉默不语地离开,这也叫懂事。

当这种磨灭孩子童真天性的教导,经过不断的重复和累加之后, 便形成了一种“假懂事”的孩子。

为什么说是“假懂事”,因为再懂事的孩子,也终究是孩子。

就像揭穿皇帝新装的那个童言无忌的小孩,他的无礼连高高在上的皇帝都能原谅。

而现实里,我们却总希望孩子,能匹配着超越他年龄的成熟。

当然,成熟稳重、推己及人的品质是好事,但当它过早地被一个不属于这个年龄段的人拥有时,它就未必是好事。

成熟的背后,可能是无可奈何;懂事的背后,可能是藏着无尽的心酸和委屈。

《请回答1988》里,有这样一段台词:

“懂事的孩子只是不会无理取闹而已,只是适应了应该表现得成熟的环境,习惯了他人充满误解的视线罢了。懂事的孩子,也只是个孩子。”

假如我有一个熊孩子,如果不是他熊到天王老子都管不了,如果不是他蛮横无理到都交不到朋友,我宁可他做个熊孩子,也不想让他太懂事。

03

太懂事的孩子,大都有一个委屈的童年。

在我上初中那会,有一个很要好的同学。

他家庭比我富裕很多,成绩也甩我一条街,说话彬彬有礼从不犯错,典型的那种别人家的孩子。

有一次,别的朋友过生日,晚上便请我们几个要好的同学,去他家玩。

同学答应得很爽快,但傍晚临走前,他母亲却抱怨了起来,说快要期末考试了,你怎么还出去玩。

同学犹豫了一会儿,还是走出了门。

我在他家楼下等他,见到他的时候他低沉着脸,没任何表情。

我们站着凝视了一会儿,他便突然失声痛哭了起来。

往日的种种委屈,此刻如决堤的洪水一般,倾泻了下来。

一阵呜咽后,那个从小比我还懂事同学,回家去了,回他那个孤单的小书房去了。

第二天,那个优秀到无可挑剔的同学,跟我吐诉了很多不为别人所知的委屈。

他父母虽然都是国家单位,但两人感情很糟糕,经常吵架。

别人家的孩子,都被父母关爱,可他却要在家庭暴力恐惧中,还去安慰哭哭啼啼的母亲。

他其实也不想那么努力,不想每次都争全班第一,不想每次说话前都斟酌下,不想活成大人们眼里的榜样。

可他母亲总是说,不是因为他早就离婚了,所以他一定要考上好的大学,一定不要让妈妈失望。

同学描述这些话时语气极其平淡,而我心里,却早已泛起千层涟漪。

我以为过早的成熟稳重,大都是我们穷人家的孩子,却想不到,家庭富裕的他也会如此。

我曾经在微博,看过一段倾诉委屈的话:

“一路走来,有人教我要坚强,要懂事,要隐忍,要得体,偏偏没有人教我要学会示弱,于是我紧紧包裹着小心翼翼的灵魂,即使下一秒泪将落下,这一秒还是要笑着说没关系。”

我们成人总是羡慕着小孩的无忧无虑,殊不知,不是所有小孩童年都有着吃不完的零食,看不厌的动漫,笑不完的开心事。

有些小孩的童年,可能只有写不完的作业,受不完的教训,无休无止的各种来自父母的期望。

04

太懂事的孩子,大都有自卑感。

心理学上表述,太懂事的孩子大部分都会导致心理上的早熟。

而早熟的孩子,又可称作为“成人化的孩子”。

这种“成人化的孩子”,绝大部分都是受外在环境的影响,或因为一些特殊的原因,导致了他失去那个年龄,应有的快乐和天真。

并且有调查数据表示,早熟的孩子相比普通的孩子,患抑郁症的几率要高接近一倍。

因为早熟、懂事的孩子,不是他没有了孩子的本性,而是他过早的学会了隐忍,学会了默默承受,学会了迎合外界的眼光。

这种超越同龄人的懂事,总是成全了别人,委屈了自己。

时间一长,经过长期自我需求的忽视后,随之而来的,是深深的自卑感。

《人间失格》里的主人公叶藏,就是这样一个早熟的孩子。

特殊的家庭背景和生活环境,导致了叶藏在很小的时候,就说出“生而为人,我很抱歉”的人生感叹。

但他的早慧、早熟,带来的却是一种对人生无力的自卑感。

父亲对他提的要求,他从未拒绝过。

有一次父亲外出,问家里孩子们想要什么礼物,其他孩子都大胆提出要求,唯有叶藏唯唯诺诺,不敢坦言说自己想要什么。

不管在家里还是学校,他都在歇斯底里的讨好别人。

在班里跟同学们打交道的时候,他总会表演很多滑稽的动作,或用低俗的语言来博得大家一笑。

他的童年,甚至他的一生,都在渴望被爱,同时又不停以一种极其自卑的心理,去迎合身边人。

成年后,叶藏用了一句话,来概括他太懂事的童年:

“从孩提时代起,我就一直在讨好周围的人,这成了我对人类最后的求爱。”

其实我觉得,孩子最好的成长应该是这样:

你可以说“不”,可以有自己的想法,甚至可以有时不写作业跑出去疯玩。

但是,在你说“不”之后,我会跟你分析利弊得失,给你做适当的引导。

在你提出自己的想法后,我不会立马赞同或否决,而是告诉你每个想法背后的结果,以及影响有哪些。

人的一生,本来就是在不同的年龄段,承受着他相应的成熟、智慧和责任。

过早的开花,随之而来的,也是过早的凋谢。

愿所有的孩子,没有成年人的伪装,没有谨小慎微的自卑感,没有来自外界眼光的压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