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杜牧当年为何写了清明时节雨纷纷

 尤里蒙提 2018-04-03

诗人 杜牧

清明(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杜牧少年时便才华出众,大和二年,26岁的杜牧考中进士,同年考中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被授予皇家图书馆编辑员、军事参谋。

杜牧博学多才,无论从文学、政治,还是军事方面,他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他深谙孙子兵法,写过13篇《孙子》注解,他的军事主张曾被宰相李德裕采用,在战争中大获成功。

杜牧先后担任过监察御史、刺史、吏部员外郎等职,史书记载他:潇洒倜傥,为人豪迈不拘小节。加之他才高气傲,这与当时的封建官场理念不合,因而常常遭遇排挤,他的仕途并不顺畅。

史书记载,《清明》诗是杜牧任池州刺史时的作品。安史之乱,使北方经济受到严重破坏,出现了“荒草千里”的萧条景象。诗中的“路上行人欲断魂”,并非由于天阴下雨,而是反映了北方农村农耕荒芜的现象。

当时杜牧正值壮年(40岁左右),为人刚直、情致豪迈、敢于指陈利弊的他怀才不遇,贬官外放。

那年清明,他经过金陵杏花村,在细雨蒙蒙的清明节,想买一杯酒吃,却不见一个人影可以问路,幸遇牧童向他指引卖酒的村落。

这首诗不仅写出了诗人当时的寂寥情怀,同时也写出了晚唐北方农村苦难遭遇的生活缩影

人生仕途的不顺,自身处境的堪忧,清明时节的萧条,激起了他对家国天下的忧愁,写下了此诗。

杜牧46岁时在京任职,因俸禄低微难以养家,遂请求外放杭州刺史,但未被批准。

47岁,他被升为吏部员外郎。但是杜牧仍然多次请求外放湖州刺史,连上三奏,终于应允。

也有人认为,杜牧请求外放并非经济原因,而是不满朝政。同年秋天,杜牧到任湖州刺史。

大中六年(852年)冬天,49岁的杜牧走完了他凄苦而又豪迈的一生,他几起几落的人生道路戛然而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