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学家发现了“新器官”间质?别逗了,这连新发现都不算!

 昵称33542116 2018-04-03

作者:Yuki小柒

编辑:明天


最近几天,以“科学家发现人体新器官”为主题的众多报道忽然席卷互联网,一度登上热搜榜首,还迅速衍生出了“最大器官”、“经络证据”等等说法。


很多人都迫不及待想知道“新器官”到底长啥样?为啥之前没发现?甚至莫名感到“身体里仿佛多了点什么”……然而在这里不得不先浇灭大家的好奇心,这次的所谓“重大发现”只不过又是新的一场由报道偏差引发的“重大误会”。


“新器官”说法从何而来?



就在上周(3月27日),美国的一个科研团队在《科学报告》杂志(Scientific Reports)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人体组织中一种新的间质组织结构及其分布”的论文。


文章原文标题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

 

美国NBC和CNN新闻采访了该课题的负责人之一Neil D. Theise(纽约大学医学院教授),Theise在采访中提到:


“一开始我们觉得间质是个有趣的组织,但是仔细想想它和器官也有些相似之处。”


“我们已经观察了间质的结构,也正在进一步研究它的功能。”[2]

 

于是,这两家新闻媒体提炼了作者的“感觉”和“想象”,分别发布题为《间质:科学家发现人体新器官》和《新发现人体最大器官》的头条新闻,并迅速在世界各地掀起一股“新器官”报道狂潮。国内一些媒体和网站将这些新闻观点翻译后,更是添油加醋,打出各种抢眼标题。


间质的概念在网络媒体传播过程中被夸张和放大。图片来源于互联网

 

然而,当仔细阅读过论文原文后,会发现无论是题目还是正文,通篇找不到新器官(New organ)的说法。一篇中规中矩的论文,就这样凭借作者的大胆猜想和媒体的捕风捉影,像一粒小麦硬生生的发酵成了蛋糕,变成“重大发现”。

间质并不是器官


查阅“器官”在解剖学上的定义后不难发现,要成为“器官”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3]


首先,器官是由多种不同的组织构成的


其次,构成器官的各个组织要共同协作行使特定功能。以心脏为例,它由肌肉组织、结缔组织、神经组织和上皮组织构成,这些组织在一起实现了输送血液的功能。

 

那么间质(间隙组织)是什么?其实单单从字面就可以看出,它目前还仅在组织层面,离器官差着一个等级。间质的“庐山真面目”其实就是若干结缔组织、胶原蛋白和内衬细胞组成的网状微型液体腔(中学生物书里写的组织液还记得吧?间质其实就是容纳组织液的地方)。把这样一个非典型的简单构造称作器官,实在牵强。

 

退一步讲,就算间质能凭借简单结构破格晋级器官,在衡量器官的第二个重要标准——具有明确功能方面,它也还不过关。文章大半篇幅都是针对不同组织间质切片的观察比对,没有涉及关于间质功能的深入研究。作者仅仅简单推测了间质的潜在功能,列举出癌细胞在间质中转移的可能性,但并没有足够的试验数据支持。也就是说,网上看到的那些有关间质的神奇功能大多都是缺少事实根据的假设

 

间质结构示意图。构成间质的胶原纤维相互交织形成网络状,富含水分的间质液充盈其中。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

 

然而,有些报道不光把间质写成器官,还非要让间质当上器官之首,冠以“最大器官”称号(皮肤:听说有人要篡位?)。这种说法儿又是从哪儿来的呢?根据文章的描述,间质的分布不像其他器官有各自固定的位置,它存在于我们的身体各处,无论表皮下还是内脏中,都发现了间质的踪迹,作者通过“估算”得出间质体积约占全身20%——就造成“最大器官”的假象。但是如果仅因为分布多比重大就能成为最大器官,那么脂肪肯定会第一个跳起来不服……

 

间质在人体的分布示意图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


间质也不是新发现的


事实上,“间质”的概念由来已久,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有过间质的相关报道了[4]。从原文对间质的描述可以看出,作者观察到的间质是人体内能够容纳细胞外液(即间质液)的组织空间,这和很早前就提出的“细胞外间质”属于同一范畴,所以它既不是最近新提出的,也算不上是首次发现

 

有关间质(interstitum)的研究,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有文献发表。图片来源:参考文献[4]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这个科研团队先前没有间质的相关研究经验,间质结构是他们在手术中偶然观察到的(采访中作者也坦言这是他们首次报道间质)。一些业内专家对间质是新器官的说法也不赞同 [5]

 

芝加哥大学分子工程学院兼本·梅癌症研究所教授Melody Swartz评论:


所有器官都有间质组织,就像所有器官都有血管和淋巴是一个道理。”


“大家早就知道间质内有间质液,这些间质液在间质中能够流动。”


“我强烈地感觉到作者和媒体严重歪曲了这篇论文。”

 

哈佛医学院放射肿瘤学副教授Timothy Padera表示:


“不会过多关注该研究,几十年来已有的间质研究数据应该足以纠正这一错误描述。”


挪威卑尔根大学生理学教授Helge Wiig致力于间质研究数十年,他对这篇文章的看法是:


“这是个本不该掀起波澜的旧课本知识。”

 

一位从事间质研究的专家用“旧课本知识”来形容这篇报道。图片来源:参考文献[5]


这项研究到底发现了什么?


这篇文章的“新”并不在于“发现新器官”,而是首次采用了一种新的技术方法——激光共聚焦显微内窥镜检测法,观察了一些已存在的组织结构。以往人们观察这些组织时需要先采样再经过一系列处理和染色制作成组织切片再放到显微镜下观察,这些处理过程破坏了间质的原有结构,间质由于失水而变得“干瘪皱缩”。而激光共聚焦显微内窥镜可以直接对人体组织进行实时观测,不会破坏组织形态,因此间质原本充满流动液体的结构才被完整的呈现在屏幕上。与其说“发现了间质”,不如说“看清了间质”更恰当。

 

一台激光共聚焦显微内窥镜[6]

共聚焦显微内窥镜监测到的人体胆管粘膜下网络结构。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

 

借助新的观测技术,科学家能够比以前更客观的了解到皮下和内脏原有间质组织的结构,并为癌症等疾病的诊断提供一些参考依据这些研究成果很有意义,但不能说明发现了新器官,也不能作为明经络学说的证据。

 

“这就好比一个研究团队买了架非常昂贵的望远镜,观察火星和木星之间(小行星带)的一个点,看到没人见过的小行星,然后宣布他们发现了新的行星,但我们都知道那些不是行星。”

——美国西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教授,Matthew R. Glucksberg如是说 [5]


一个AI

 

这年头,读论文的前提大概是阅读理解小学毕业。



作者名片

排版:晓岚

题图来源:123rf.com.cn正版图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