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7年)

 保定市大医精诚 2018-04-03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sa ,FD)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其发病率较高,严重影响了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本专业委员会于2003年重庆中西医结合消化会议制定了《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于2008年上海会议和2009年南宁会议对此诊治方案进行了2次讨论修改。2010年本专家委员会对FD诊治方案又进行了进一步修订,并公布了《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近年来,国内外对FD基础与临床的研究又有了新的进展,故有必要对《共识意见》进行更新。因此,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组织全国中西医消化研究领域的专家,对FD诊疗方面形成的主要观点进行总结,以Delphi法征询意见,并最终形成《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



 概   


 FD是指具有餐后饱胀不适、早饱感、上腹痛、上腹烧灼感中的一项或多项的症状,而不能用器质性、系统性或代谢性疾病等来解释产生症状原因的疾病。中医学属于“痞满”、“胃脘痛”、“积滞”范畴。

FD全球患病率为10%~30%[1]。一项包括亚洲9个国家和地区的多中心研究显示,1115例未经检查的消化不良患者,经胃镜检查后43%诊断为FD[2]。国内李晓波等[3]及吴改玲等[4]的报道结果,消化不良患者中FD分别为69%及51%。

西医诊断


1、临床表现[5]

FD表现为慢性消化不良,症状多起病缓慢,病程持续或反复。主要症状:①餐后饱胀不适:餐后食物较长时间存留于胃中,出现胃胀而不适的感觉。

②早饱感:进食较平素量少的食物后即感觉胃饱胀不适,以致不能完成正常进餐。③上腹痛:上腹部主观疼痛和不适的感觉,部位于上腹中央剑突下1~2cm致脐上方的范围。④上腹烧灼感:上腹部灼热不适的主观感觉。⑤上腹胀气、过度嗳气、恶心。

FD症状常以一个为主,部分可2个或以上症状重叠出现,亦可与胃食管反流病(gas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GERD)或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的症状同时出现。部分患者的发病及反复与饮食、精神心理因素有关,该病无明显体征。

2、相关检查

血、尿、便常规,粪隐血试验,肝、肾功能,血糖, 病毒性肝炎血清标志物,幽门螺杆菌,必要时测定相应的肿瘤标志物。

胸部X线摄片、心电图、肝胆胰彩超作为常规检查,初诊的消化不良患者应进行常规胃镜检查,不愿或不适应胃镜检查者可行上消化道气钡双重造影。

疑为肝胆胰疾病而腹部彩超不能明确者,应做腹部CT,MRCP或ERCP。

常采用核素标记闪烁法、不透X线标志物试验餐法及实时超声法等检测胃排空功能。大约50% 的FD患者存在固体排空延迟。多用气囊测压法和末端开放灌注导管测压法测定胃腔内压力,FD常有近端胃容受性舒张障碍和餐后胃窦运动减弱。

心理评估对经验治疗无效的患者后续治疗方案

的制订有重要参考价值,故对疑诊心理障碍如焦虑和(或)抑郁者,建议仔细询问环境因素及应激生活事件、情感状态,必要时进行相关心理量表测评。

需要注意的是腹部CT,MRCP或ERCP、胃排空功能测定、胃腔内压力测定等不是诊断FD所必须的,尤其后二者,只是了解FD患者有无运动功能障碍的方法手段,因为其与消化不良症状之间的相关性存在争议,故不推荐作为常规检查。

3、诊断评估

对消化不良患者的评估需包括有无警报症状、症状频率和严重程度、心理状态等[6]。

①首先应注意是否有报警征象包括:年龄>40岁的初发病者; 消瘦、贫血、上腹包块、频繁呕吐、呕血或黑便、吞咽困难、腹部包块、黄疸;消化不良症状进行性加重及有肿瘤家族史等。对有警报征象者应进行全面检查以排除器质性、系统性或代谢性疾病。

②消化不良症状程度和频度的评估可为该病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及疗效的判断提供客观指标。

③对经验性治疗无效的消化不良患者应进行Hp检测。部分Hp阳性的消化不良患者如通过Hp的成功根除得到症状的长期缓解(6个月)则属于Hp相关性胃炎,而非FD[7]。

④与FD症状相关的十二指肠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及肥大细胞或淋巴细胞性十二指肠炎可通过胃镜和活组织检查加以鉴别,在寄生虫感染流行区域,建议行相应的病原学检测。

⑤部分FD可同时存在IBS、GERD。一项中国研究结果,608例FD患者24.8%存在IBS症状[8]。另一项来自我国的临床报道结果,910例FD患者,其中20.0%重叠IBS[9]。国内姚欣等[10]发现,111例FD患者中,21.6%存在GERD症状。因此,FD患者是否与IBS、GERD症状重叠的判断对该病治疗方案的选择及疗效的评估有一定的意义。

⑥如排除器质性疾病并符合FD诊断标准时应进一步明确是PDS和(或)EPS,前者为进餐诱发消化不良症状,后者症状不仅发生于餐后,也可能发生于空腹,甚至进餐后改善,如两型重叠则表现为进餐诱发消化不良症状和上腹痛或上腹烧灼感。

4、诊断标准[11]

1、FD诊断标准(罗马Ⅳ) FD诊断标准应具有以下1项或多项症状:①餐后饱胀不适;②早饱感;③上腹痛;④上腹烧灼感。且无可解释症状的器质性疾病(包括胃镜检查)证据。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符合以上标准。FD分为餐后不适综合征(postrandial distress syndrome,PDS)及上腹疼痛综合征(epigastric pain syndrome,EPS)2个亚型,且可以重叠出现。

4.2、FD分型诊断标准 PDS:必须具有以下1或2项症状,餐后饱胀不适(影响日常生活);早饱(不能完成进食餐量)。常规检查(包括影像、生化及内镜)未发现器质性、系统性或代谢性疾病,诊断前至少6个月病程,近3个月存在症状,每周至少3d。

支持诊断条件:①可伴有上腹痛或上腹烧灼感;②上腹胀气、过度嗳气、恶心;③呕吐考虑其他疾病;④烧心不是消化不良症状,但可共存;⑤排气或排便后缓解通常不考虑为消化不良;⑥GERD和IBS等也可引起消化不良症状,其可能和PSD是共存关系。

EPS:必须具有以下1或2项症状,上腹痛(影响日常生活);上腹烧灼感(影响日常生活)。常规检查(包括影像、生化及内镜)未发现器质性、系统性或代谢性疾病,诊断前至少6个月病程,近3个月存在症状;每周至少1d。

支持诊断条件:①疼痛可由进餐诱发或缓解,或空腹时发生;②可发生餐后上腹胀,嗳气,恶心;③呕吐考虑其他疾病;④烧心不是消化不良的症状,但可共存;⑤疼痛不符合胆道疾病的标准;⑥排气或排便后缓解通常不考虑为消化不良;⑦GERD和IBS等也可引起消化不良症状,其可能和EPS 是共存关系。

4.3、FD症状程度的判定[12]主要症状:如餐后饱胀、早饱、上腹痛、上腹烧灼感等。可采用“五级评分体系”进行评分(程度+频度)判定其症状程度。

罗马Ⅳ建议FD症状严重程度至少≥2分。0分:无症状,0d/周;1分:轻度,稍加注意或经提示才意识到症状存在,1d/周;2分:中度,症状明显,但不影响工作和生活,2~3d/周;3分:重度,症状明显,影响工作及生活,4~5d/周;4分:极重度,症状很明显,严重影响工作及生活,持续。

中医辨证


(1)脾虚气滞证

主症:①脘腹痞闷或胀痛;②食少纳呆。

次症:①面色萎黄;②嗳气;③疲乏无力;④大便稀溏。

舌脉: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弦。

证型确定:具备主症2项加次症1项,或主症第1项加次症2项。

(2)肝胃不和证

主症:①胃脘痞满;②两胁窜痛,情志不遂易诱发或加重。

次症:①嗳气;②口干口苦;③烧心泛酸;④急躁易怒。

舌脉:舌质红,苔白;脉弦或弦细。

证型确定:具备主症2项加次症1项,或主症第1项加次症2项。

(3)脾胃湿热证

主症:①脘腹痞满或疼痛;②食少纳呆。

次症:①头身困重;②口苦口黏;③大便不爽而滞;④小便短黄。

舌脉:舌质红,苔黄厚腻,脉滑。

证型确定:具备主症2项加次症1项,或主症第1项加次症2项。

(4)脾胃虚寒证

主症:①胃寒隐痛或痞满;②喜温喜按。

次症:①泛吐清水;②食少纳呆;③神疲倦怠;④手足不温;⑤大便溏薄。

舌脉: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证型确定:具备主症2项加次症1项,或主症第1项加次症2项。

(5)寒热错杂证

主症:①胃脘痞满或疼痛;②胃脘嘈杂不适; ③胃脘喜温怕冷。

次症:①嗳气;③胃脘灼热;③口干口苦;④大便稀溏。

舌脉:舌质淡,苔黄,脉弦细或弦滑。

证型确定:具备主症2项加次症1项,或主症第1项加次症2项。

FD临床常可2种证型同现,如肝胃不和并脾胃虚弱,可称为脾虚气滞证;以上证型也可以兼夹食积、痰湿或血瘀,临证当以辨主证为主。

治   疗


1、一般治疗

帮助患者认识、理解病情,指导其改善生活方式、调整饮食结构和习惯,去除可能与症状发生有关的发病因素,提高患者应对症状的能力。避免刺激性食物和药物,避免辛辣、肥腻冷硬食物、高脂饮食、咖啡、吸烟、酒和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对早饱、餐后腹胀明显者,建议少食多餐。

2、西医药治疗

2.1、抑酸剂 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s ,PPI)或H2受体拮抗剂(histamine2 receptor antagonist,H2RA)可作为FD尤其是EPS患者的首选经验性治疗药物。PPI对FD患者症状的改善优于安慰剂组,但对FD症状的改善,大剂量PPI 治疗效果不优于标准剂量[14]。一项Meta分析结果显示,PPI对EPS亚型的FD患者症状有较好缓解作用[15]。有报道,H2RA 法莫替丁可明显改善FD患者症状[16]。2015年日本消化病学会制订的FD指南认为,PPI和H2RA均可有效改善FD症状,二者疗效相当[17]。我国《2007年中国消化不良诊治指南》提出,H2RA 和小剂量PPI均可有效治疗FD[18]。其他一些弱碱性药也有一定的疗效,如硫糖铝、铝碳酸镁等。

2.2、促胃肠动力药 促胃肠动力药可作为FD, 尤其是PDS的首选经验性治疗药物。我国一项前瞻性、多中心研究结果提示,伊托必利对FD症状的缓解有明显的疗效[19]。也有研究显示,莫沙必利对FD的PDS和EPS亚型患者均有明显改善临床症状的作用[20]。

2.3、胃底舒张药 阿考替胺(acotiamide,Z-388) 是一种新的化合物,具有松弛胃底、促胃动力的作用,对PDS有效[21]。其他具有潜在松弛胃底作用的药物包括5-HT1A受体激动剂坦度螺酮[22](可改善上腹痛及不适症状)和丁螺环酮可显著降低消化不良症状的严重程度并可改善餐后饱胀、早饱等症状[23]。但该类药物的疗效尚需在我国进一步进行临床验证。

2.4、消化酶 复方消化酶制剂可作为FD的辅助治疗,但其疗效仍需要更多的高质量临床研究证实。

2.5、中枢作用药物 有研究结果显示,氟西汀对伴有抑郁的FD患者症状疗效明显优于不伴抑郁的FD患者[24]。对伴有抑郁、焦虑等心理因素FD者可采用心理及如三环类药物阿米替林及5-HT/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治疗。宜从小剂量开始,并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建议在专科医师指导下服用。

3、中医药治疗[25]

3.1、中医辨证治疗

(1)脾虚气滞证

治法:健脾和胃、理气消胀。

方药:香砂六君子汤(《古今名医方论》)加减,药用党参、白术、茯苓、延胡索、陈皮、广木香、砂仁、炙甘草。

加减:头晕心悸者,党参改为人参,加白芍、阿胶益气补血;脘腹胀满者,加苏梗、陈皮理气消胀;饮食积滞者,加焦三仙、莱菔子消食化积;兼脾虚下陷者选用补中益气汤加减。

(2)肝胃不和证

治法:理气解郁,和胃降逆。

方药: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加减,药用柴胡、枳壳、川芎、香附、苏梗、白芍、陈皮、法半夏、生甘草。

加减:嗳气、呕恶、反胃之肝郁气逆者加旋覆花、

生赭石、沉香降逆和胃;纳呆、食少之饮食积滞严重者,加神曲、枳实、槟榔消食导滞;嘈杂吞酸者,加黄连、吴茱萸清肝泻火;胃痛甚加延胡索。

(3)脾胃湿热证

治法:清热化湿,理气和胃。

方药:连朴饮(《霍乱论》)加减。药物:黄连、姜厚朴、石菖蒲、法半夏、黄芩、陈皮、芦根、茵陈、薏苡仁。

加减:头身沉重者,加通草、车前子利水渗湿;脘腹胀满者,加枳壳、木香理气消胀。

(4)脾胃虚寒证

治法:健脾和胃,温中散寒。

方药:黄芪建中汤(《金匮要略》)加减,药用黄芪、桂枝、白芍、生姜、甘草、大枣、炒枳实、砂仁、肉桂。

加减:腹部畏寒者,加吴茱萸、高良姜温中散寒。

(5)寒热错杂证

治法:辛开苦降,和胃消痞。

方药:半夏泻心汤(《伤寒论》)加减,药用清半夏、黄芩、黄连、干姜、党参、厚朴、神曲、浙贝母、乌贼骨、生甘草。

加减:腹泻便溏者,加茯苓、炒白术、山药、薏苡仁,健脾渗湿止泻;嘈杂反酸者,加黄连、吴茱萸、煅瓦楞子制酸止痛。

3.2、中成药治疗

(1)胃苏颗粒:陈皮、佛手、香附、香橼、枳壳、紫苏梗、槟榔、鸡内金。具有理气消胀,和胃止痛,适用于脾胃气滞证。15g/次,3次/d,口服。

(2)荜铃胃痛颗粒:荜澄茄,延胡索,黄连等。具有行气活血,和胃止痛之功,适用于气滞血瘀证。5g/次,3次/d,冲服。

(3)气滞胃痛颗粒:柴胡、延胡索、枳壳、香附、白芍、炙甘草。具有舒肝理气,和胃止痛之功。适用于肝气犯胃证或肝气郁结证。5g/次,3次/d,冲服。

(4)枳术宽中胶囊[26]:白术、枳实、柴胡、山楂。具有健脾和胃,理气消痞之功。适用于脾虚气滞证。3粒/次(0.43g/粒),3次/d,饭前服用。

(5)达立通颗粒:柴胡、枳实、木香、陈皮、清半夏、蒲公英、山楂(炒焦)、焦槟榔。具有清热解郁,和胃降逆,通利消滞之功。适用于肝胃郁热证。6g/ 次,3次/d,饭前冲服。

(6)香砂六君子丸(浓缩丸):木香、砂仁、陈皮、制半夏、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具有益气健脾, 和胃之功,适用于脾虚气滞证。6~9g/次,2次/d,

口服。

(7)荆花胃康胶丸[27]:土荆芥、水团花。理气散寒,清热化瘀之功。适用于肝胃不和兼血瘀证。2粒/次(160mg),3次/d,饭前口服。

(8)越鞠丸:香附(醋制),川芎,栀子(炒),苍术(炒),六神曲(炒)。具有疏肝解郁、理气宽中,消痞之功,适用于气郁痰阻证。6~9g/次,2次/d,口服。

(9)参苓白术颗粒:人参、茯苓、白术(麸炒)、山药、白扁豆(炒)、莲子、薏苡仁(炒)、砂仁、桔梗、甘草。具有健脾、益气之功。适用于脾胃气虚证。3g/次,3次/d,冲服。

(10)温胃舒胶囊:党参、附子(制)、黄芪(炙)、肉桂、山药、肉苁蓉(制)、白术(炒)、山楂(炒)、乌梅、砂仁、陈皮、补骨脂。具有温中养胃,行气止痛之功。适用于脾胃虚寒证。1.2g/次,2次/d,口服。

(11)健胃消食口服液:太子参、陈皮、山药、麦芽(炒)、山楂。具有健胃消食之功。适用于脾虚食积证。10ml/次,2次/d,餐间或餐后口服。

(12)三九胃泰颗粒[28]:三叉苦、黄芩、九里香、两面针、木香、茯苓、白芍、地黄。具有清热燥湿,行气活血,柔肝止痛,消炎止痛,理气健胃之功。适用于除脾胃虚寒证的其他证型。10g/次,2 次/d。冲服。

(13)虚寒胃痛颗粒:炙黄芪、党参、桂枝、白芍、高良姜、干姜、炙甘草、大枣。具有益气健脾,温胃止痛之功,适用于脾胃虚寒证。5g/次,3次/d,冲服。

4、中医特色疗法

(1)针刺疗法[29]

实证:以足厥阴肝经、足阳明胃经穴位为主,以毫针刺,采用泻法;常取足三里、天枢、中脘、内关、期门、阳陵泉等。

虚证:以背俞穴、任脉、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穴为主,毫针刺,采用补法。常用脾俞、胃俞、中脘、内关、足三里、气海等。

(2)耳穴疗法[29]

取脾、胃、肝、交感、大肠、小肠,按压10min,2次/d,7d为1个疗程。

(3)腹部推拿[30]

顺时针摩腹,揉腹,点中脘、天枢、章门、足三里,搓摩胁肋,推揉胃脘,点按气海、关元,振腹,每次共25min,隔日1次,3次/周,连续4周。

(4)灸法[31]

取中脘、神阙,患者仰卧位,在两穴中各切厚约2分许的生姜1片,在中心处回针穿刺数孔,上置艾炷并点燃,直到局部皮肤潮红为止。1次/d,10d为1个疗程。

5、中西结合诊治要点[29]

FD作为一种反复发作的功能性胃病,起病多缓慢,病程较长,呈持续性或反复发作,现代医学多从制酸药、促动力药、助消化药及根除Hp药物等方面进行治疗,其特点是起效快,作用明显,但长期或大量使用上述药物,部分可以引起头痛、周身不适, 甚至白细胞减少、血清转氨酶增高等不良反应,并且存在停药易复发。中医药治疗FD的疗效虽不如西药迅捷,但疗效稳定,不良反应小,复发率较低,因此在治疗FD的过程中,应根据病情和病程,充分把握本病的类型及其发病特点,以发挥中西医各自的优势,进行优势互补。

以早饱感、餐后上腹部饱胀不适为主要症状的PDS,西药首选药物为胃肠动力药,如莫沙必利、伊托必利等以快速消除症状,中药可给予香苏散、柴胡疏肝散理气消胀或香砂六君子汤健脾理气消胀。

以上腹烧灼感,上腹痛为主要症状的EPS,西药首选药物为PPI、H2RA等抑酸剂;中药可给予左金丸合旋覆代赭汤泄肝清热,和胃降逆,半夏泻心汤合旋覆代赭汤辛开苦降,和胃降逆。FD伴轻、中度抑郁、焦虑症状,可选用黛力新(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严重者现多用选择性5- HT再摄取抑制剂(SSRIs),如氟西汀、帕罗西汀、西酞普兰、舍曲林及氟伏沙明。可联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味逍遥散、柴胡舒肝散等方药加减。

疗效评价


1、单项症状疗效评价标准

主要症状单项的记录与评价:主要症状指餐后饱胀不适、早饱感、上腹部疼痛、上腹烧灼感。主要症状分级记录:0级:无症状,记0分;Ⅰ级:症状轻微,不影响日常生活,记1分;Ⅱ级:症状中等,部分影响日常生活,记2分;Ⅲ级:症状严重,影响到日常生活,难以坚持工作,记3分。症状疗效判定:①显效:原有症状消失;②有效:原有症状改善2级者;

③进步:原有症状改善1级者;④无效:原有症状无改善或原症状加重。

2、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采用尼莫地平法计算。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①临床痊愈:主要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疗效指数≥ 95%;②显效:主要症状、体征明显改善,70%≤疗效指数<95%;③有效:主要症状、体征明显好转,30%≤疗效指数<70%;④无效:主要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疗效指数<30%。

3、胃肠动力学疗效评定标准

目前认为核素标记闪烁测定胃排空是胃动力检查的金标准,液体试餐用111In-DTPA 标记,固体试餐用99mTc标记,通过用99mTc-鸡肝固相试餐,在餐后不同时间应用γ-照相机计数,测定胃内容标记物含量,由此计算胃的排空率。有研究发现可利用不透X线标记物法(radiopsque markers,ROM,如钡条胃排空法)测定胃排空,其服用不透X线标志物试餐后,在X线下可监测到不同时间胃内存留的标志物数目,从而获得胃对不消化固体的排空情况。

由于核素胃排空法在许多医院设备尚不多见,且各中心因试餐和分析技术不同使结果不易比较;不透X线标志物试验餐法及实时超声法等检测胃排空功能简单易行、稳定可靠,建议在临床和科研中应用。

4、胃容纳功能和感知功能评价

评价近端胃功能的“金标准”是电子恒压器(Barostat)检测技术,但检测费时费力,患者耐受性差,因而限制了该技术的普及。近年来,有人提出使用水负荷试验(water load test ,WLT)进行近端胃功能评价,发现其结果与恒压器检查结果存在很好的相关性,而且较恒压器更接近生理状态,但目前对该试验的具体操作方法和量化标准尚无定论。B超水负荷试验在评价近端胃功能中具有重要作用。

5、生活质量评价标准

中医药治疗消化不良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国内普遍采用汉化版SF-36健康调查量表进行评价;患者报告结局指标(patient reporteed outcomes,PRO)测评量表,即PRO 量表,是近年国外在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评价之上发展起来的评价指标。在慢性病领域,从患者报告结局指标的角度入手,以量表作为工具来评价中医临床疗效,已经逐渐被认可。借鉴量表的制作原则和方法,研制具有中医特色的脾胃系疾病PRO量表,对消化不良的疗效评价有借鉴意义。

其  他


约半数以上FD患者存在精神心理障碍,FD症状的严重程度与抑郁、焦虑等有关,建议采用Hamilton焦虑(HAMA)及Hamilton抑郁(HAMD)量表进行测评。


项目负责人:李军祥、陈 誩

共识意见执笔人:李 岩、李军祥

参与本共识意见专家如下(按姓氏笔画排名):

王长洪、王彦刚、甘 淳、冯五金、冯培民、吕冠华、吕 宾、朱金水、任顺平、危北海、刘冬梅、刘成海、刘绍能、江学良、孙 聪、劳绍贤、苏娟萍、李天望、李军祥、李 岩、李茁然、李冠华、李道本、杨春波、杨胜兰、肖 冰、时昭红、吴云林、何晓晖、沈 洪、沈 薇、张万岱、张荣华、陈治水、陈 誩、林寿宁、周正华、赵洪川、胡 玲、柯 晓、姚希贤、姚树坤、徐克成、唐旭东、唐艳萍、梁 健、琚 坚、智发朝、谢 胜、谢晶日、窦永起、潘 洋、魏 玮、魏品康

参考文献

原文供稿:中国中西医合学会消化系疾病专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