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还有谁记得又甜又粉的小闸南瓜和那条小闸河?l 郑宪

 静雅轩345 2018-04-03

小闸镇,即上海城区钦州路以东、中山西路以西、宜山路以南、华石路以北的那一小片区域。流经小闸镇的中山浜,便是蒲汇塘河了。记忆中,1970年前后的小闸镇是农田农舍野草河浜,但现在却是好一番繁华景况:一条清河静又宽,齐天高楼映水流,绿荫掩映百家店,现代街衢笔直走。童年的回忆,只有河还在,著名的小闸南瓜已不知去向了。



先说一下“我们七零届”的概念。它有几层意思:一是指上世纪我们1970年中学毕业到工厂的一届学生,出生时间基本是1954年;二是“我们七零届”,系我等情趣相投的小青工,几十年后建立起的微信朋友群;三是这朋友圈的人,年轻时都住在徐汇区,现在则似飞鸟四散在上海各地,有人甚至落脚到美利坚或法兰西了。 

 

我们中一位叫“姚老师”的,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早晨,从上海天钥桥路家中出来,过漕溪北路的华亭宾馆,前往一个叫“小闸镇”的地方。何谓小闸镇?即上海城区钦州路以东、中山西路以西、宜山路以南、华石路以北的那一小片区域。记忆中,1970年前后的小闸镇是农田农舍野草河浜,但现在的繁华景况让她大为惊撼:一条清河静又宽,齐天高楼映水流,绿荫掩映百家店,现代街衢笔直走。更令人惊异的是:在既有繁华之上,“小闸镇地块”还在满弓搭箭建设中,崭新大道,新民宅片片崛起。看得姚老师不淡定了,她不但拍照片,还发到朋友圈,并简评:“过去,我在这里就看到农田。童年的回忆,只有河还在。”

 

这里就是过去有着蛙鸣蝉声的小闸镇

  

于是,“我们七零届”微信群炸了,几天里,话题都是“小闸镇”,还有,流过小闸镇的那条河:蒲汇塘。  

 

又甜又粉的小闸南瓜,哪儿去了

 

回忆先有个聚焦点:小闸镇南瓜。

  

有位叫“小新”的女士回忆:“应是假日在家之时,姆妈在叫,啥人去乡下头,买个小闸南瓜回来?十岁出头的我,心里一阵高兴,买南瓜,看野景,去河浜里撩几株绿色水草,一举多得。” 

 

那个乡下头,就是半小时能走到的小闸镇。家在漕溪北路的上海电影制片厂隔壁,出来穿过对面马路,就到了蒲汇塘路,右手旁边叫土山湾。朝西一直走,走到现在的万体馆,便看到农田了。田里种的蔬菜瓜果,也可以挑到荠菜,采到枸杞头。一路穿过中山西路,还要跨过一个铁路闸道口。越道口,走到对面有条小路,就通往小闸镇。 

 

小闸镇,源自蒲汇塘的一项水利工程。据徐汇区志记载,1859年(清咸丰九年)筑堰堵港,以阻浑潮,久之俗称小闸,以区别于龙华口所筑坝堰,过往船只在此装卸货物,渐成集镇,并自然成为上海南区重要的水路交通枢纽。

  

而从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人们的眼光看出去,小闸镇是个和城市有点距离却趣味盎然的地方。那里有河浜,河浜的水虽有异味,却还见许多蝌蚪、鱼虫,手拿玻璃瓶子或长布袋去捞,愿者上钩不少。愉快的劳作后,将这些野生植物生物带回家中饲养,便有自然美的意味。至于姆妈交代的重要任务——买小闸南瓜,是一种顺带工作:镇上的地摊边,总有农民兜售小闸南瓜。出名的小闸南瓜,瓜形为长棒槌形,顶端膨大,果面平滑,瓜皮橙红色。当年一般圆圆的南瓜3分钱一斤,小闸南瓜却要9分钱一斤。为什么?好吃啊,又甜又粉。关于小闸南瓜的吃法,微信群交流七嘴八舌:南瓜可以烧饭,先把米淘好,再把南瓜切成小块,然后油放入锅内烧热,把南瓜放到油里炒软至出水,接着将米倒下去拌匀,放水和调料,烧好香喷喷;清蒸煮南瓜,把南瓜一剖二,然后切成方块,将其放在铁锅子蒸格上隔水蒸,蒸到将熟,满屋子飘着鲜香浓香;除了葱油炒南瓜,南瓜熬粥,南瓜饼,还有隔壁姆妈做的南瓜面疙瘩,送四邻,都叫绝。至于配方,独门,秘诀,不公布。 

 

新民晚报关于小闸南瓜的短文(1961.5.14)

 

有人说:小闸南瓜,早绝种了。也有人反驳:小闸南瓜,通过农业科技人员的栽培,移植,许多年前已遍植于我国大江南北。  

 

无法考证,但叫“小闸南瓜”的南瓜,只能留在远远的记忆里。

 

穿镇而过的蒲汇塘河,往哪里流

 

不是所有“我们七零届”的群内人都对小闸镇有清晰形象的认识和回忆。比如一位叫“旭日”的,他这样说:“我小时候的印象中,小闸镇就是荒蛮的农村,只知道出产最好吃的南瓜,别的一概不知。”其实旭日当年就住在徐家汇交通大学附近,很长时间,他沉迷在交大的戗篱笆门洞里钻进钻出,玩鬼子进村了和八路军打鬼子的游戏。现在他知道,小闸镇离开徐家汇的交大,区区几里地。

  

“阿强”则对小闸镇的记忆“清清爽”。为什么?十几岁的他和他一样“胆大妄为”的小伙伴,不少空闲的日子都交给了小闸镇和它“身边唯一的一条河”。这条河,阿强们称其“中山浜”。为什么叫中山浜?因为它就在中山西路边的河浜。“我们从今天的宜山路中山西路处下水,有时勇敢一点,就从宜山路桥上玩高台跳水。记得河水宽宽的,水有点不干净,但我们不觉得,彼此还会比赛人潜在水里的时间。游累了,便在小闸镇休息,买点棒冰瓜子盐津枣之类的零食吃。” 

 

河还是那条河,景色、人物却已不同 

 

阿强所说流经小闸镇的中山浜,便是蒲汇塘河了。蒲汇塘的河水流到小闸镇,已属下游。它的上游在哪里?在松江,其源头在松江的蟠龙港,一路东流,历小涞港、横沥港、新泾港,经七宝,再到当年虹桥乡的小闸镇。所以,在号称千年古镇的七宝,有一座将七宝老街劈成南北二街的桥,就叫“蒲汇塘桥”。这蒲汇塘的水穿小闸镇而过,再流至漕河泾,与龙华港相接,最终奔向滔滔黄浦江。 

 

现在家住老闵行的阿强,看了微信群里小闸镇的现代化照片,说:“这地方,我50年没去了,变化太大了。”他同时深切怀恋少儿时的一个邻里小伙伴:他太勇敢了,游泳时,一艘载重货运船驶过小闸镇边的蒲汇塘,他迎向前,游向前,便被那滚滚的水流,吸没……  

 

今日小闸镇边的蒲汇塘,如镜的清水,注视两岸的变迁,而几十年前在河上驶过的一艘艘货运船,早已无影无踪,绝迹了。  

 

小闸镇的新景里,有旧故事的倒影

 

因为小闸镇的话题,群里的“大吴”不仅@了我,还发上来一张旧照。照片上除了我,还有厂里另外两位1970年代中期的小青工,再加一个精气神俱佳的老者。我们在四周茂竹修林的山路上有站有坐,休憩闲聊。大吴说:不记得了吗?那是我们在莫干山旅游时邂逅的一位独自转山的老人。他当时就说自己是正宗上海人,住在虹桥乡小闸浪,是个喜欢一个人玩并会写诗的老中医。

 

莫干山照片,右二老者就是小闸镇上的老中医

  

小闸浪?还有个小闸浪?“当时不少本地正宗上海人,把小闸镇就叫成小闸浪。”大吴这么一解释,我顿悟:那一年,为了找小闸浪的老中医,我们一起细细打量过这个小闸镇的。 

 

记忆会模糊,记忆也会突然变清晰,在一张旧照带动下。那是个夏日午后,我和大吴顶着烈日,从老闵行工厂沿着徐闵线,骑一个多小时自行车回市区,途经小闸镇(小闸浪)。我们兴致勃勃,因为带着几张自己扩印的莫干山照片,要给那位讲上海本地话的老中医。那时候找人,没电话,也不写信,循着地址直接撞上门去。为了找老中医,我们兜遍了小镇东西。虽说是镇,却见种瓜种菜的农田一圈又一圈,大河浜里还套几条小河浜,农舍一幢幢。按号索骥,终于找到老中医家。毕竟做医生,那老者的房舍在一片低矮旧陋的房舍中显得高大洁净。但屋前没有平坦如砥的路,而是高低软硬的泥地,想雨水一来,泥泞一片。屋舍一二米远,也是菜地瓜田,闻到浇粪的异味。门打开,在莫干山和我们谈笑风生的老中医竟不在,老者的儿子是个与我们年龄相仿的青年,收下照片,说他老爸“到漕河泾孵茶馆店去了”。话毕,门啪嗒一下关闭,一口茶没有,一个笑脸不见。嗬,这个小闸浪的乡下郎。 

 

那个老中医,事后给我们写来感谢信加道歉信,信中还附有他的诗作,具体写什么,大吴竟然记起来,“几首诗,都很生活化。其中一首写小闸浪蟋蟀好,斗起来生猛;一首写小闸镇的癞蛤蟆,吃了可治病;还有就写这里的南瓜好吃唻。”

  

今天,我也特意寻到小闸镇,看那菜地起高楼,看那瓜地变树荫,看新桥连新路。而小闸镇留下的旧痕,是一座旧的拱形水泥桥,周身黄色带黑,桥上部,为半人高的一格格双菱形状的扶栏,有艺术感觉。但那窄窄的桥面已被封,不让人走,更无法行车。

  

风景旧曾谙,新景看今朝。



(本微信专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