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戟科大戟属:一年生、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灌木,或乔木;植物体具乳状液汁。根圆柱状,或纤维状,或具不规则块根。叶常互生或对生,少轮生,常全缘,少分裂或具齿或不规则;叶常无叶柄,少数具叶柄;托叶常无,少数存在或呈钻状或呈刺状。杯状聚伞花序,单生或组成复花序,复花序呈单歧或二歧或多歧分枝,多生于枝顶或植株上部,少数腋生;每个杯状聚伞花序由1枚位于中间的雌花和多枚位于周围的雄花同生于1个杯状总苞内而组成,为本属所特有,故又称大戟花序;雄花无花被,仅有1枚雄蕊,花丝与花梗间具不明显的关节;雌花常无花被,少数具退化的且不明显的花被;子房3室,每室1个胚株;花柱3,常分裂或基部合生;柱头2裂或不裂。蒴果,成熟时分裂为3个2裂的分果爿(极个别种成熟时不开裂);种子每室1枚,常卵球状,种皮革质,深褐色或淡黄色,具纹饰或否;种阜存在或否。胚乳丰富;子叶肥大。
本属约2000种,是被子植物中特大属之一,遍布世界各地,其中非洲和中南美洲较多;我国原产约66种,另有栽培和归化14种,计80种,南北均产,但以西南的横断山区和西北的干早地区较多。
属模式种:火殃勒E. antiquorum Linn.
我省产大戟属植物11种,分属于地锦草亚属和乳浆大戟亚属。其中地锦草亚属4种,乳浆大戟亚属7种。
在乳桨亚属7种中,续遂子因其植株形态及叶型特点突出,不难辨别;泽漆和狼毒(狼毒大戟)形态上(不分枝)有别于它种,乳浆大戟、钩腺大戟、大戟、湖北大戟因其叶型近似且不稳定而较难辨识。
种
区别 |
乳桨大戟 |
钩腺大戟 |
湖北大戟
|
大戟
|
泽漆 |
狼毒 |
根 |
根圆柱状,常曲折,褐色或黑褐色 |
根状茎较粗状,基部具不定根, |
根粗线形 |
根圆柱状或人参状,肉质化, |
根纤细 |
根圆柱状,肉质,常分枝 |
茎 |
不分枝或分枝,常曲折,褐色或黑褐色。 |
茎单一或自基部多分枝,每个分枝向上再分枝。 |
茎自顶部多分枝, |
茎单生或自基部多分枝,每个分枝上部又4-5分枝, |
茎直立,单一或自基部多分枝,分枝斜展向上 |
茎单一不分枝,高15-45厘米 |
叶 |
叶线形至卵形,长2-7厘米,宽4-7毫米,无叶柄;不育枝叶常为松针状 |
叶互生;叶卵形,倒卵形,长圆状卵形。叶柄极短或无 |
叶互生,长圆形至椭圆形,纸质或近革质,主脉明显;叶柄长3-6毫米 |
叶互生,常为椭圆形,少为披针形或披针状椭圆形,全缘,主脉明显,侧脉羽状 |
叶互生,倒卵形或匙形,先端具牙齿,中部以下渐狭或呈楔形 |
呈卵状长圆形,向上渐大,逐渐过渡到正常茎生叶;茎生叶长圆形,无叶柄; |
苞叶 |
总苞叶3-5枚;苞叶2枚,常为肾形,少为卵形或三角状卵形 |
总苞叶与伞辐3-5枚,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 |
总苞叶3-5枚,绿色,无明显色素;同茎生叶;苞叶2-3枚 |
总苞叶4-7枚,苞叶2枚 |
总苞叶5枚,先端具牙齿,基部略渐狭,无柄;总伞幅5枚,苞叶2枚,先端均具牙齿 |
总苞叶同茎生叶,常5枚;伞幅5;次级总苞叶常3枚 |
腺体 |
腺体4,新月形,两端具角,角长而尖或短而钝,边缘全缘;褐色 |
腺体4,新月形,腺体片状,中间不内凹,边缘全缘,先端具两角,角尖钝或长刺芒状 |
腺体4,圆肾形,淡黑褐色 |
腺体4,圆形或肾状圆形,淡褐色。 |
腺体4,盘状,中部内凹,基部具短柄,淡褐色 |
腺体4,半圆形,淡褐色 |
花 |
花序单生于二歧分枝的顶端,基部无柄;雄花多枚,雌花1枚,花柱3,分离;柱头2裂。 |
花序单生于二歧分枝的顶端,基部无柄。雄花多数,雌花1枚,花柱3,分离;柱头2裂 |
复花序二歧分枝,每个分枝顶部具多个花序。无柄花序单生于二歧分枝顶端,无柄; |
花序单生于二歧分枝顶端,无柄;花柱3,分离 |
花序单生,有柄或近无柄; |
花序单生二歧分枝的顶端,无柄;总苞钟状,具白色柔毛,边缘4裂;子房密被白色长柔毛;花柱3,中部以下合生;柱头不分裂,中部微凹。 |
蒴果 |
蒴果无瘤,三棱状球形,具三纵沟;花柱宿存 |
蒴果三棱球状;无瘤 |
蒴果球状 |
子房和蒴果均被瘤或刺状突起 |
蒴果三棱状阔圆形,光滑,无毛;具明显的三纵沟 |
蒴果卵球状,被白色长柔毛;果柄长达5毫米;花柱宿存 |
种子 |
种阜盾状,无柄 |
种子灰褐色,长球状,具不明显的条纹。具种阜,无柄
|
种子卵圆状,灰色或淡褐色,腹面具沟纹;种阜具极短的柄
|
种子腹面具浅色条纹。种阜近盾状,无柄。
|
种子卵状暗褐色,具明显的脊网;种阜扁平状,无柄 |
种子扁球状,灰褐色,腹面条纹不清;种阜无柄 |
大戟科大戟属:一年生、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灌木,或乔木;植物体具乳状液汁。根圆柱状,或纤维状,或具不规则块根。叶常互生或对生,少轮生,常全缘,少分裂或具齿或不规则;叶常无叶柄,少数具叶柄;托叶常无,少数存在或呈钻状或呈刺状。杯状聚伞花序,单生或组成复花序,复花序呈单歧或二歧或多歧分枝,多生于枝顶或植株上部,少数腋生;每个杯状聚伞花序由1枚位于中间的雌花和多枚位于周围的雄花同生于1个杯状总苞内而组成,为本属所特有,故又称大戟花序;雄花无花被,仅有1枚雄蕊,花丝与花梗间具不明显的关节;雌花常无花被,少数具退化的且不明显的花被;子房3室,每室1个胚株;花柱3,常分裂或基部合生;柱头2裂或不裂。蒴果,成熟时分裂为3个2裂的分果爿(极个别种成熟时不开裂);种子每室1枚,常卵球状,种皮革质,深褐色或淡黄色,具纹饰或否;种阜存在或否。胚乳丰富;子叶肥大。
本属约2000种,是被子植物中特大属之一,遍布世界各地,其中非洲和中南美洲较多;我国原产约66种,另有栽培和归化14种,计80种,南北均产,但以西南的横断山区和西北的干早地区较多。
属模式种:火殃勒E. antiquorum Linn.
我省产大戟属植物11种,分属于地锦草亚属和乳浆大戟亚属。其中地锦草亚属4种,乳浆大戟亚属7种。
在乳桨亚属7种中,续遂子因其植株形态及叶型特点突出,不难辨别;泽漆和狼毒(狼毒大戟)形态上(不分枝)有别于它种,乳浆大戟、钩腺大戟、大戟、湖北大戟因其叶型近似且不稳定而较难辨识。
种
区别 |
乳桨大戟 |
钩腺大戟 |
湖北大戟
|
大戟
|
泽漆 |
狼毒 |
根 |
根圆柱状,常曲折,褐色或黑褐色 |
根状茎较粗状,基部具不定根, |
根粗线形 |
根圆柱状或人参状,肉质化, |
根纤细 |
根圆柱状,肉质,常分枝 |
茎 |
不分枝或分枝,常曲折,褐色或黑褐色。 |
茎单一或自基部多分枝,每个分枝向上再分枝。 |
茎自顶部多分枝, |
茎单生或自基部多分枝,每个分枝上部又4-5分枝, |
茎直立,单一或自基部多分枝,分枝斜展向上 |
茎单一不分枝,高15-45厘米 |
叶 |
叶线形至卵形,长2-7厘米,宽4-7毫米,无叶柄;不育枝叶常为松针状 |
叶互生;叶卵形,倒卵形,长圆状卵形。叶柄极短或无 |
叶互生,长圆形至椭圆形,纸质或近革质,主脉明显;叶柄长3-6毫米 |
叶互生,常为椭圆形,少为披针形或披针状椭圆形,全缘,主脉明显,侧脉羽状 |
叶互生,倒卵形或匙形,先端具牙齿,中部以下渐狭或呈楔形 |
呈卵状长圆形,向上渐大,逐渐过渡到正常茎生叶;茎生叶长圆形,无叶柄; |
苞叶 |
总苞叶3-5枚;苞叶2枚,常为肾形,少为卵形或三角状卵形 |
总苞叶与伞辐3-5枚,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 |
总苞叶3-5枚,绿色,无明显色素;同茎生叶;苞叶2-3枚 |
总苞叶4-7枚,苞叶2枚 |
总苞叶5枚,先端具牙齿,基部略渐狭,无柄;总伞幅5枚,苞叶2枚,先端均具牙齿 |
总苞叶同茎生叶,常5枚;伞幅5;次级总苞叶常3枚 |
腺体 |
腺体4,新月形,两端具角,角长而尖或短而钝,边缘全缘;褐色 |
腺体4,新月形,腺体片状,中间不内凹,边缘全缘,先端具两角,角尖钝或长刺芒状 |
腺体4,圆肾形,淡黑褐色 |
腺体4,圆形或肾状圆形,淡褐色。 |
腺体4,盘状,中部内凹,基部具短柄,淡褐色 |
腺体4,半圆形,淡褐色 |
花 |
花序单生于二歧分枝的顶端,基部无柄;雄花多枚,雌花1枚,花柱3,分离;柱头2裂。 |
花序单生于二歧分枝的顶端,基部无柄。雄花多数,雌花1枚,花柱3,分离;柱头2裂 |
复花序二歧分枝,每个分枝顶部具多个花序。无柄花序单生于二歧分枝顶端,无柄; |
花序单生于二歧分枝顶端,无柄;花柱3,分离 |
花序单生,有柄或近无柄; |
花序单生二歧分枝的顶端,无柄;总苞钟状,具白色柔毛,边缘4裂;子房密被白色长柔毛;花柱3,中部以下合生;柱头不分裂,中部微凹。 |
蒴果 |
蒴果无瘤,三棱状球形,具三纵沟;花柱宿存 |
蒴果三棱球状;无瘤 |
蒴果球状 |
子房和蒴果均被瘤或刺状突起 |
蒴果三棱状阔圆形,光滑,无毛;具明显的三纵沟 |
蒴果卵球状,被白色长柔毛;果柄长达5毫米;花柱宿存 |
种子 |
种阜盾状,无柄 |
种子灰褐色,长球状,具不明显的条纹。具种阜,无柄
|
种子卵圆状,灰色或淡褐色,腹面具沟纹;种阜具极短的柄
|
种子腹面具浅色条纹。种阜近盾状,无柄。
|
种子卵状暗褐色,具明显的脊网;种阜扁平状,无柄 |
种子扁球状,灰褐色,腹面条纹不清;种阜无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