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是什么提前了中国女孩的初潮?

 369蓝田书院 2018-04-03

近年来不断有女孩过早性发育的新闻。比如某女孩7岁就来例假;某女孩2岁胸部就开始发育了……

 

研究发现,全球儿童的性发育呈逐年提早的趋势。1980年,中国女孩的平均月经初潮年龄是13.75岁;到了2002年,初潮年龄提前到12.25岁。


根据国内多项调查,现在中国女孩的平均初潮年龄已经提早到9.69岁!

 

性早熟给孩子乃至家庭造成很多困扰。

 

性早熟促进骨骼快速定型,使身高生长提前停止。于是虽然孩子暂时看着高一些,但是最终的生长时间受到挤压,有些孩子以后只能长到1.4米。

 

性早熟的另一个危害是心理上的。性发育成熟了,但是心理尚未成熟。处于发育期的孩子有一种求同心理。尤其是女孩,发现自己和小伙伴不一样,往往产生自卑感,这种自卑感有时会带到成年。

 

是什么因素导致了性早熟?

 

流行病学研究发现,有几个因素提高性早熟的风险:1. 饮食;2. 肥胖;3. 性别(女生比男生更容易性早熟)。而肥胖本身就是饮食因素。

 

01


当今社会是个蛋白质崇拜的社会,人们往往把蛋白质等同于营养。


多半家庭只有一个孩子,于是孩子成了家庭的蛋白质倾倒中心。各种鱼虾肉蛋奶,要多少给多少,生怕孩子吃亏了。于是培养出很多小胖墩。


自70年代末开始,中国的肉类消费猛增了十几倍,从每年700万吨,猛增到每年8600万吨。


蛋白质是促进生长的,动物蛋白尤甚。高动物蛋白的饮食,导致细胞丰富的氨基酸环境,促使生长激素IGF-1和胰岛素的过多分泌。


延伸阅读:圣诞老人说:送你一招,大幅提升血液的抗癌能力!

 

此外精致碳水化合物(比如白面白米白糖)的大量摄入,也升高了胰岛素和细胞环境的葡萄糖。

 

高IGF-1、胰岛素、氨基酸和葡萄糖的水平传递给细胞一个“营养过剩”的信号,最终导致过度生长和过早发育。


02

 

在《救命饮食》一书中,坎贝尔博士讨论了动物性饮食对女人一生雌激素水平的影响。动物性饮食的特点是高脂0纤高胆固醇。


这种饮食导致性激素不易排出,造成性激素的迅速积累,诱发性早熟。


请注意这个因素同样适用于男孩。

可能影响更大的是我们食物中的雌激素(因此女孩性早熟的风险更高)。为了使奶牛产奶,在牛奶生产的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雌激素。这些雌激素难以避免地进入了牛奶和奶制品。不再产奶的奶牛最终被加工成汉堡。


于是雌激素通过奶制品和汉堡悄悄地进入了孩子的身体。


延伸阅读:中国人为什么开始长痘痘了?

 

此外人工养殖的水产曾经被爆常规地加入避孕药。这些雌性激素如果被孩子吃了,会扰乱他们的激素系统。


反应在女孩身上,就是性早熟。

 

03

 

对人工类(环境)雌激素的研究发现,一些工业污染物,比如塑化剂、多氯联苯等物质,其三维结构和雌激素有相似之处,可以作用于雌激素受体,产生类似于雌激素的功能。



这些污染物进入环境,污染了人和动物的食物和水源。动物摄入后,由于不能有效地分解或排出,导致富集效应。


延伸阅读:身体有毒素?生个孩子吧!


人吃了富集过的食物(鱼虾肉蛋奶),因为也不能有效地分解或排出,导致人工类雌激素继续在人体内进一步富集,并不断刺激雌激素受体,诱发早熟。


美国调查发现,婴儿、青少年和成人,如果遵循多肉多奶制品的饮食结构,会摄入2倍于普通人的塑化剂。


而短短5天的素食,即可降低普通人塑化剂的摄入70%。

 

04

 

大豆、藻类等植物性食物也富含一种类似于雌激素的天然物质——异黄酮。很多媒体和专家把儿童性早熟归咎于异黄酮,认为是喝了豆浆或吃了豆制品造成了发育提前。

 

Come on!请讲讲逻辑!中国人吃了几千年大豆,喝了几千年豆浆,也没看到女孩的月经提前,怎么忽然间大豆变成问题了呢?


研究发现,和雌激素不同,大豆中的类雌激素作用于不同的雌激素受体,有更弱的结合力,也产生不同、甚至相反的功能。


而植物类雌激素与人工类雌激素的不同之处在于,异黄酮类物质在体内可以很快被排出或代谢掉,人工类雌激素不能。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多项临床研究发现,异黄酮对人体是双向调节的:对雌激素过高的可以降低体内激素作用,预防乳腺癌,低乳腺癌的复发率和死亡率对雌激素过低的可以补充体内激素作用,改善更年期症状。


小结

 

不管是因为动物蛋白摄入太多,还是因为肉蛋奶里面的雌激素,抑或是动物制品中富集的人工类雌激素,动物制品是当代儿童性早熟的主要原因。


当我们明白这一点,我们就不会奇怪为什么湖北一位15岁的男孩竟然长出“B罩杯”了。

 

避免动物制品是预防儿童性早熟和性别问题的最佳饮食方案。



参考文献:

[1] http://news.ifeng.com/a/20170816/51653111_0.shtml

[2] http://news./photo/dg/201712/t20171214_7683907.shtml#p=1
[3] http://www.sohu.com/a/57632438_113789
[4] http://www.mnw.cn/news/shehui/1147202.html
[5] Nutr Rev.2012;70(3):133-52
[6] Int J Obes(Lond). 2014 Oct;38(10):1312-6
[7] http://js.news.163.com/15/0803/08/B032FAP103550S7A.html
[8] World JDiabetes. 2012 Mar 15;3(3):38-53
[9] 坎贝尔:《救命饮食》
[10] http://finance.qq.com/a/20110512/000390.htm
[11] EnvironHealth. 2014 Jun 2;13(1):43. 
[12] EnvironRes. 2010 May;110(4):375-82.
[13] Medicines(Basel). 2017 Apr 7;4(2).
[14] EnvironmentalResearch 107 (2008) 393– 400
[15] Shu et al,JAMA 2009; 302(22): 2437
[16] Toxicol Sci. 2004Jul;80(1):14-25
[17] PLoS One.2013 Nov 28;8(11):e81968.
[18] http://365jia.cn/news/2017-11-10/9BF69E11B2C30470.html

图文:徐嘉

编辑:闪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