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习 谋略学 (二)

 爱雅阁 2018-04-04

 第二篇 反应

说反应为反复。浏览全篇,为二法,即反法,复法,称为反复法。衍义为反则。反之,则之,可与不可的根本大法。

道出教化,与书论同理。道之为物,惟恍惟惚。寂兮寥兮(道德经)。与无形俱生。道之体用,具体就是教化,它是通用的准则。原因同前书所论的理,直言其性,恍惚寂寥。没有形迹。无形的运用,没有具体的客体对象,那只好以方法来体用之。

反以观往,复以验来。反以知古,复以知今。反以知彼,复以知己。注意叙述的次序和对仗的内容,往来今古彼此,由大而小,由抽象现象到具体。先反后复。反者,道之动也。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记有回,返之意,我觉得这有很大的区别。反像是推动力,复像是作用效果。有点像即出即入,中立观之,二者不失的意思。二者,既合体,就有阴阳的本性和种种表现,明白前文所喻二仪四象是同一性质。[备注:文书不偏执一端,而以全局考之。]动静,虚实之理,不合来今,反古而求之。动静谓时机,虚实若情况,来今[或事]不知,反古而求。事有反而得复者,圣人之意也。不可不察。致思的方式,古今彼此观之,观法以反,若照之其反,返见其形状,当然也包括时,机等。那些很玄妙的事,也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确实是圣人所用的朴素的方法。审几[事物的征兆]而不失之。要了解,就必须仔细地观察分析并加以研究。
附注:反也有站在对立角度审视的意思。因为站立角度不同,观点就是反的。这样也相当形象,比较容易理解。

 
学习不一定能产生效果,方法不一定能产生结果。所以下面就必须提供一些具体的训练方法。是非,对错,是针对动来讲的,但如果对静也来这样判断,就会出现偏悖。这就是后面要提到的不合。这点需要特别注意。合,约而同之,确实无关乎是非对错的,可以虚实论之,合乎虚,合乎实。可以掌握的,是虛实的情况。

虚实是一个比例尺度。份量的占比,确定了情势的轻重缓急。对于目标的追求,分析判断也大都是依据实体的份量。所以这个尺度也可以用大小来表达。所谓此己有何用,胜算由彼定,出力的大小与势力相平衡对恃,也符合阴阳相随的道理。正因为如此,反应篇确立了由彼及此的优先法则。

需要通过切实有效的实践来转化这种应用体验。方法变成习惯,是易理的创新。就像我们熟知的数学一样,可以成为一门科学,作为行之有效的理论分析与实践指导的工具。前提是,必须熟练掌握之。再通俗地解释,乘法口决有助于我们日用计算,它就是抽象再抽象的存在形式,其用已脱离了客体存在,而作为一个小型模块被直接调用了。

[风险警示]把不确定视为确定,把不必然视为必然,无限放大细节的可能性,是歪门邪道。就譬如蝴蝶效应。
道开而教学,必须强调风险意识。教化的风险是教是教非,学习的风险是学好学坏。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并不是指偏差因素,而是正反问题。

或出或处,或默或语。动静的道理。面对场景,确定进与不进的规则。与人交往,大家谈论观点,倾听论述。因其言听其辞。言辞的区别在于,在古汉语中,言辞是两个概念,“言”指的是语言,即说。“辞”指的是文书,即写下来的文学作品或文字。现在多形容一个人用比较文学的语句说话。言为心声,表达的是思想的内容。辞作辞令,礼仪性的表达方式。

言辞之间都有不和,体现的是见解水平的不同,也就是道中阴阳的差别。阴阳二气的层次越高,它们的不和就越小。书面化的表达方式包括文字,也包括理论,和前面描述的原理接近,反则于性,就是说纸述文的道理。
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应必出。前面提到了合,所谓合乎虚,合乎实。不合,就是不符,不和于约的意思,偏差越大,说明的问题越大。反而求之,是出法,出而求应,应就是响应,也类似于信号的意思。其应必出,它的信号同声而出。求,有验证与反证之意。通俗地理解为,造势发一个特定的信号在对不确定的情况或者有疑虑的不正常状况进行反照,试想对立面的反应,然后根据反应的合乎法则,确定其出之应是否为实,是否为虚。有点像侦察的意味。先从其和,再验其合,反而求之,以应其出[和其应必出原文衍义,原文更肯定地说,必应声而出。实际理解为,出与不出,皆出也。也就是响应有符合虚实之情的成份的。从这点上来看,也可以反证出不合的原因。]

言有象,事有比。其有象比,以观其次。象者象其事,比者比其辞也。以无形求有声。象比,象是外形,即所谓形于外者,与四象之说类同。描述的形象在外,让大家领会。事情有轻重虚实,比即大小的比例。其有者,具有也。有了明确的描述与虚实的解说,就大体知道其所在的位置。以观其次,是内定标准。象有不合,无可类比,就只能用推定的方法。就是从它内在的位置,从其次来测算它的存在之虚实。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次而追从,就是三军内观察当中的方法。还有一种理解是。孰优孰劣,可以从次一等的第二方案类比来判断。
象者象其事,描述的情形越接近实事这是个标准。比者比其辞,告知的方案越完整这也是个标准。从象合事,从比虚实。通过想象的期待得到回声,回应。
其钓语合事,得人实也。这带有诱取之意。取其利而诱使之然,以得人之实。注意不是事之实。看来这一句是针对人事的。源于人事之不确定,也就是无信的环境下,对于不熟悉的方案,需要确定它的利害,那么分析判断的方法显得很重要。
十之八九,虚实不明,合与不合,象比求之。

其张置网而取兽也,多张其会而司之。这句说是网罗的作用。通常能起到群取的效果。听起来很是恐怖。不过此法古传至今,不得不识之。
道合其事,彼自出之,此钓人这网也。上面讲的是自然界人为的网,这里讲处理人事的网。实质上就是圈套的意思。摆出符合其道的场景,自然会有人进来。譬如赌博,因为那些人有贪图钱财不劳而获的想法。至于具体原理,前面已有论述。类似投其所好,诱其入套的意味[无语的现实]。
久用则衰,尽生疑虑。即所谓常持则过。当其言无比,乃为之变。需要改变方法。改变的手法是,以象动之,以报其心,见其情随而牧之。用其它情形来重设其情。类似一计不成,再生一计之意。
己反往,彼复来,言有象比,因而定基。当听到交往过程中出现象比之征时,就可以明确为新的基础的成功建立。
重之袭之,反之复之,万事不失其辞。反复重叠,加大力度,环顾四周,万事者所有细节,皆考虑周全,甚至辞章完备。所以讲,圣人所诱愚智,事皆不疑。所执行的每一个细节,都坚决明确而不会有疑虑的样子。就像真的一样[惊叹]。

善反听者,以得其情。把握象鬼神一样的本性。情,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本性或者感,也就是禀赋的根源差异。当之以审,恰当的就仔细审核。变象比,必有反辞,以还听之。当话题发生变化,包括象比二个方面,就要一定要注意这个变异,更要反诘,听其中的差别。所以反听,把握情势,考核真伪,发现异动,及时调整,这是必须灵活机动而又不失原则的把握。

原文讨论了大量实际例子,谈论的话题与感情的变迁,透过求同存异的方法,不断辨别真实的才能,由己及人,貌似情同意合的原理。至于后面说到如阴阳,如圆方,为道的推演说明。总体来讲,和道德经所说。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譬如:与人也微,其情也疾。事例是,在外即言外,在内即言内。立即言义,坐即言仁。疾言则翕翕,徐言则不闻。确定了以不言之说,达听不言之说。也就是所谓的暗示,以小博大,推而明则的意思。更确立了微言的巨大威力。谋事言微,而事关重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