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建筑遗产再利用背景下的创意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GXF360 2018-04-04

1

1.1 建筑遗产与创意文化产业基本内涵

1978 年5 月22 日, 在莫斯科召开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通过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章程》对建筑遗产的相关概念作了定义:“古迹/纪念物”(monuments)一词应包括在历史、艺术、建筑、科学或人类学方面具有价值的一切建筑物(及其环境和有关固定陈设与内部所有之物),而建筑遗产是文化遗产中的一种类型,是一种物质的、不可移动的文化遗产[1]。在文物保护制度建立初期,普遍忽视了对近现代建筑遗产的保护,一方面由于对建筑遗产价值认识具有片面性,另一方面对建筑遗产保护方式没有统一的界定。近代建筑遗产大多见证了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变,见证了现代建筑功能、现代建筑材料与技术、以及现代建筑形式在中国发生、发展的过程[2]。在建筑遗产保护与发展的背景下,合肥市提出将域内商业建筑、文化建筑、交通建筑、工业建筑与创意文化产业结合遗产,对建筑进行保护和再利用,这于建筑遗产保护与价值再开发具有典范作用。

创意文化产业是一系列围绕文化进行创意的成果,以文化为共同条件和特性,通过发明创新即创意产生出的可创造较高经济价值的一类产业形式,主要包括:广播影视、传媒、视觉艺术、雕塑、广告装潢等多方面的创意群体[3]。我国在确定“文化型”为代表的创意产业后,明确提出了国家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主要任务。文化创意产业的创造活动多以尊重历史文化创造的成果为基础,从过去汲取灵感,进行再创造,体现了现代人对于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扬的精神[4]。将文化创意产业创造活动与建筑遗产相结合,使城市建筑得以保留,并赋予其新的精神意义。

1.2 基于建筑遗产再利用的创意文化产业现状

从城市发展角度分析,城市建筑遗产再利用需要将其进行功能转换与业态再开发,使其融入社会发展与城市建设的新阶段,保证功能与业态的与时俱进,同时实现建筑遗产本身的文明精神传承及多重价值[5]

建筑遗产是城市沿革的缩影,是城市集体记忆的核心组成,对城市历史发展及空间肌理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建筑遗产的保护和再利用有多种模式,如公共休憩空间模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商务旅游开发模式和综合开发模式[6]。其中,文化创意产业模式是一种合理且高效的开发模式。随着我国逐渐转向后工业化时代,第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文化创意产业成为高附加值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是增加传统文化产业内涵附加值,保障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而建筑遗产具有不同于当代城市建筑风格与城市街区形式的特色,成为强调独特性、标志性的创意文化产业的最佳空间载体。建筑遗产的文化价值与艺术文化工作者的创造性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历史建筑的内部由艺术家改造后,保留了原有的承重墙体、屋梁架构,以艺术手法增设装饰小品并配置现代设施,实现历史与现代、传统与新潮、古典与时尚的融合,为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个性化的载体。在建筑遗产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文化创意产业,将产业经济发展与建筑遗产保护有机结合,使原本已废弃的城市建筑再次焕发活力,营造了属于城市自身的文化形象。本文将重点结合合肥罍街文创小镇案例的概况与特点总结,阐述创意文化产业发展背景下文化类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方式。

2 建筑遗产再利用与创意文化产业关系

2.1 建筑遗产再利用与创意文化产业发展的原则

2.1.1 建筑遗产型创意文化产业园建设需保证可识别性

建筑遗产型创意文化产业园建设需要尊重多种原则,可识别性是建筑遗产再利用的重要原则之一,在《威尼斯宪章》中对建筑遗产再利用强调“任何不可避免的添加都必须与建筑的构成有所区别,并且必须要有现代标记”,再利用过程中,修补的部分需要与建筑整体保持和谐统一,保证建筑遗产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特征的延续。在修建过程中,保留历史特征的前提下,确定色彩、材料、风格等元素的属性特征,并突显重点元素,以达到强调历史遗产可识别性的目的。宏观层面,对于具有鲜明特色和形态特征显著的建筑遗产,应保持基本形式不变,如需要增加建筑尺度规模,可通过加建、扩建、封顶等手法处理既有建筑及其与周边建筑的关系,确保可识别性和标志性的外部形象[7]。微观层面,除了对必要结构性构件进行维护,可增加具有现代特色与功能的构件,用对比手法表现传统与新潮的碰撞,丰富建筑形式,满足现代审美需求。建筑改建过程中,可采用“留白”的手段,既满足创意文化产业园的可识别性,也为艺术家和文化创业者的艺术创作留下余地。

2.1.2 建筑遗产型创意文化产业发展的效益原则

发展创意文化产业所选择的建筑遗产需慎重考虑,并不是所有建筑遗产都适合作为创意文化产业的载体。对于建筑遗产业态更新改造的成功往往会产生经济、文化、社会多方面的积极效益,但再利用的不成功反而会带来建筑物损坏、资金投资亏损的不利影响,所以建筑遗产的选择需要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考虑:1)正确的再利用方式。“再利用”开发模式关键在于一定要保有其历史性的价值,在保证原有结构体系完整性的同时,满足后续改造的可能性,对于各部分保存完好的建材应在设计中考虑修缮或重新利用,充分发挥其使用价值。2)经济效益的充分权衡。不是所有的建筑遗产都具有发展潜力并带来经济效益,不能盲目对城市建筑遗产进行改造,项目选址前须充分权衡与考量,可寻找专业团队对建筑遗产的基地区位、周边环境、建筑质量及消防安全等因素进行弹性设计,并根据自身条件策划合理的业态,充分挖掘满足使用要求的其他可能性。从建筑遗产未来经济价值出发,考虑改造后的功能使用需求,可持续的改造能有效延长建筑寿命周期、降低建造成本、缩短建造周期并降低改造行为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有利于建筑遗产及创意文化产业的健康长远发展。

2.2 创意文化产业结合的建筑遗产与传统建筑遗产再利用价值比较

2.2.1 历史文化价值

建筑遗产由于其特有的规模、布局、细节元素、风格以及与城市的渗透关系而承载独特的、真实的历史信息,传统的建筑遗产再利用更多是为了记录城市的社会变迁,满足市民对历史文化源自于内心的原始需要。

建筑遗产与创意文化产业的关联性并不是偶然发生的。文化创作者和艺术家渴望从建筑遗产中获得历史气息,人们渴望通过对历史建筑的原始结构和内部空间的保留来找回城市的记忆。相比传统建筑遗产再利用模式,创意文化产业可以给人带来新鲜感,同时历史与未来、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使建筑遗产和创意文化产业再生长,延续这一思路不仅可以增加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更让历史建筑的保留给生活在这座城市的每一个个体带来归属感。

2.2.2 经济价值

通过对建筑遗产再利用,对旧建筑赋予新的内涵。但传统建筑遗产再利用大多为餐饮、酒吧、博物馆等方式,业态局限性较大,产生的经济附加值有限。与创意文化产业成功结合的建筑遗产会使其所在地段产生较大的商业经济价值,使本已失去活力的旧建筑的内在潜力得以激发,带动周边区域的发展,起到地块复兴的作用。以北京南锣鼓巷改造为例,2014年与创意文化产业结合后的南锣鼓巷,游客创意文化相关店铺平均消费超过155元,占平均消费比重60.1%,相比过去单纯以商号、酒吧、零售为主的业态模式有质的提高[5]。建筑遗产与创意文化产业融合无疑会形成巨大的吸引力,无论是博物馆展示空间模式、文化商业模式还是文创空间模式,都会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

2.2.3 生态环境价值

传统的建筑遗产再利用方式具有一定生态环境价值,但是因为业态方式单一,往往建筑遗产再利用周期不长,需要多次更新改造,与创意文化模式存在较大差距。

建筑在建造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固体垃圾,据统计,全世界的固体垃圾有35%来自于建设工程,建筑物建造过程中也会产生大量的SO、NO、甲醛等有害气体及噪声、灰尘等[8]。与创意文化产业结合的建筑遗产相比传统建筑遗产利用模式,现代建

筑元素与技术的利用使建筑遗产使用周期更长,从长远角度考虑,更为环保生态。

2.2.4 艺术价值

传统建筑遗产再利用模式保留了历史信息,但是缺少美学特质,空间内氛围塑造与表达手法较为单一,艺术韵味不足。

建筑遗产与创意文化产业结合后,建筑遗产由于其特有的空间和色彩构成、平立面艺术、材料的肌理和质感、结构形式以及细部构造都具有艺术价值,艺术家和文化创业者会利用自身艺术特长,积极创造艺术氛围,促进城市的历史与文化融合,见表1。

表1 建筑遗产再利用价值比较
Table 1 Comparison of reuse value of architectural heritage

价值比较传统建筑遗产再利用与创意文化产业结合的建筑遗产历史文化价值单纯记录城市历史信息记录城市历史信息,并与注入城市新鲜元素相得益彰经济价值提供有限的经济附加值催生集聚效应并对城市经济巨大推动生态环境价值需不断维护更新改造有效地延长建筑使用周期艺术价值仅保留历史价值且缺乏美感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为城市带来视觉盛宴

2.3 创意文化产业与建筑遗产再利用的结合模式

随着建筑遗产再利用的意识不断增强,创意文化产业与建筑遗产的结合在城市中不断涌现,其模式主要包括文化主题博物馆模式、文化旅游与特色商业模式、文化创意空间模式,见表2。不同模式改造方式有所不同,所针对的人群与收益也截然不同。

表2 创意文化产业与建筑遗产的结合模式
Table 2 The combination of creative culture industry and architectural heritage

结合模式模式简介案例介绍文化主题博物馆模式文化主题博物馆模式以保护利用为前提,以现代博物馆理念为指导,通过建筑遗产的再利用而修建专门的主题博物馆。该模式原汁原味地保留了旧的建筑形态以及设备设施,让本已废弃但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的建筑再次发挥经济作用,同时满足市民对于精神文化层面的诉求。合肥政府对老火车站进行重新修缮,修复老站台下方老铁轨,放置火车头,打造一段“岁月长廊”,将原售票厅改造成合肥铁路历史变迁的博物馆。文化旅游与特色商业模式文化旅游与特色商业模式是近年建筑遗产再利用的常用模式,该模式的发展与物质生活提高带来的价值观和生活观念的转变息息相关,其中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休闲活动及消费行为的增加,文旅模式发展符合当代价值需求,旅游与历史建筑融合直接催生了特色文化旅游的诞生。合肥罍街文创小镇利用院校老校区升级改造,打造以安徽民俗饮食文化为基础的,创客、创业者的集聚平台,成为安徽省最具创意文化特色的文创街区。文化创意空间模式文化创意空间模式早期是由艺术家们自发形成的艺术文化空间,艺术家将废弃的厂房改造成为兼具生活与艺术工作空间,这些行为促使那些失去功能的旧建筑在充满活力的前卫艺术家手中再生,从而带动了整个区域的发展[9]。建筑遗产与艺术、经济紧密关联并相互作用,衍生出更多艺术活动,该模式也完成了社会的检验合肥南七里叉车厂地块打造成为合肥第一座以工业为主题的文化创意街区,招揽合肥内外的文创品牌,合肥南七里目标是成为与798艺术区、东郊记忆并列的全国知名文化创意街区。

3 合肥罍街文创小镇案例研究

3.1 合肥罍街文创小镇概况

合肥罍街文创小镇是安徽省体量最大的文化创意艺术街区,是在安徽国际商务职业学院的校址上修建,总面积约2万m2,位于包河区宁国南路和水阳江路交叉口,依托罍街文化美食街区的发展,将城市老旧巷道与城市记忆相结合,并吸纳创业者为经营户,打造创客孵化基地、大学生创业平台,集聚省内文青、匠人与创客。罍街文创小镇完整保留原校址的7个单体楼栋,并利用连廊巧妙连接在一起。项目业态上,一层多为创意市集,例如:手工皮具、手工印刷、跳蚤集市、复古理发店、VR视觉互动等50余家文化创意店;二层为创意影视工作室、旅行书吧等中小型创客空间。文创小镇内新建艺术馆,作为艺术画展、沙龙等常态化活动举办地。

3.2 罍街文创小镇改造手法总结

1)完整保留。主要改建20世纪80年代的安徽国际商务职业学院的教学楼与住宿楼,建筑结构为混凝土浇筑,保存完好,就城市肌理与历史记忆而言,具有保留价值。此外,文创小镇内保留原校址的巷道原貌与活动空间,维持校址整体形态,充分尊重其历史文化价值。

2)功能置换。建筑遗产再利用最为重要就是空间属性的置换,由原本的功能业态置换成适应文化产业发展的新空间。罍街文创小镇利用原本的教室空间来划分新的办公商业空间,保留原有空间结构,单间教室用于办公室与小型商业,大型创意工坊则将多间教室连通以满足使用需求(图1)。办公室与创意空间用内走廊串联起来,有些内走廊设置在两侧办公商业空间的中部,有些内走廊设置在侧边,延续教学楼的空间通透明亮。

图1 建筑功能置换
Fig.1 Architectural function replacement

3)加减法处理。建筑遗产再利用是在原建筑结构的基础上或者关系密切的空间范围内增设配套设施,而与创意文化产业无关或已失修的设施或部件进行拆除,这种处理手法值得借鉴。a.设计师为创造交流沟通机会,将原有7个单体楼栋利用连廊相互连接,这不仅使原本独立的楼栋发生空间关系,更从艺术家、创业者的内心诉求出发,为创业者创造了沟通交流、各抒己见的公共空间,为参观者提供与更多创意工作者的接触机会。在连廊内设置了多个错落有致的平台,并局部添设咖啡座,在方便交流的同时使连廊作为表演、演讲平台(图2)。b.创意文化街区内增设的配套设施与景观小品,需同时满足人的使用功能与艺术气质,小品满足特有的文化艺术元素,烘托创意文化氛围。文创小镇内更是保留原址的旧时代标语与原有地名,有助于市民找寻城市记忆(图3)。

图2 新建连廊
Fig.2 The new corridor

图3 文创小镇内部景观小品
Fig.3 The interior landscape sketch

3.3 罍街文创小镇特点总结及困境分析

3.3.1 文创小镇特点总结

1)积极塑造文化创意空间氛围。文创小镇内改造中保留了旧时教学楼的特有元素,比如旧时校址门牌、校园宣传标语、告示牌与健身器材,在开敞空间内新建文化展览场地与创意设计办公空间,丰富街区内景观小品,采用艺术手法处理建筑立面。挖掘建筑遗产自身的特点,并运用现代艺术手法改造,通过细节营造文化创意氛围,以达到空间氛围浓郁的目的。

2)合肥科教之城的传承。合肥是全国四大科教城市之一,中国重要的科教基地。基于教育文化类建筑遗产的改造是对城市文化底蕴的延续,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关联既满足了新功能、新理念的发展要求,又最大限度地反映自身“科教之城”的城市名片,保护城市内宝贵的文化历史资源。

3.3.2 文创小镇困境分析

1)文创小镇活力有待提高。作为安徽省体量最大的创意文化艺术街区,文创小镇吸引了艺术文化爱好者和满怀创意想法的年轻人在此创业办公,成为安徽最具影响力的创意文化街区。但在调研期间,明显感受人气活力不足,与罍街餐饮文化街区本应有的活力相差甚远,主要原因有以下方面:a. 地块周边交通基础建设滞后。文创小镇通达性不高,地铁口距离地块较远,可到达的公交车数量较少,且公交车下站后还需步行一段距离才能到达小镇。前往文创小镇的方式更多是以私家车、出租车形式出现,地块周边公交网路线尚未形成,文创小镇的通达性是制约小镇活力的重要原因之一。b. 小镇内创意文化产业没有形成优势互补。创意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需要激活产业集聚效应,不同类型创意文化产业分工协作交流,而罍街文创小镇内文化产业书画堂、创意咖啡厅数量较多,相互竞争大,反而不利于产生集群效应,带动小镇活力。

2)缺乏优秀创新人才和产业意识。创意文化产业类型较少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优秀创新人才,缺乏具有影响力的高端设计人才和有创意的领军人物,而创意文化产业管理者更是匮乏。创新人才的不足导致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性质、特点、地位、规律系统研究不够,无法充分把握地块文化特色,无法找寻到准确切入点去激活城市文化记忆,最终减缓了创意产业资源集群发展。罍街文创小镇的高速发展需要大量相关创意文化领域的人才,通过他们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对文化企业进行有效指导、深度分析小镇业态层次,才能助推文创小镇的创意文化成为产业并融入市场。

4 创意文化产业和建筑遗产融合策略

4.1 政府积极打造建筑遗产型创意文化产业建设,加大扶持力度

在市场机制不完善和企业创新力不足的现状下,政府对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的引导和扶持是必要的,认真贯彻国家、省、市在扶持文化创意产业方面出台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对政策中涉及的土地、融资、税收等内容分析总结,积极做好与国土、税务、银行等相关部门的对接,确保各项优惠政策真正落实[10]。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不仅要重视建筑遗产中建筑、设备等物质性遗存的再利用,还应着力于对具有地域特色的技术、精神、文化等无形的非物质性遗产的保护。在创意文化产业发展中,非物质性文化遗产比建筑遗产更为重要,它们是文化产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创意文化产业持续发展的核心推动力,文化遗产的流失将导致建筑遗产保护和再利用意义大为削弱。政府可扶持相关企业挖掘非物质文化价值潜力,从精神层面帮助企业再生城市文化的真实感,同时在各级部门、研究机构领导下与高等院校等相关单位对当地非物质文化进行专项课题研究,为其保护与利用提供切实可行的理论与技术指导。

4.2 完善创意文化产业链,保证时间上的功能多样化

文化创意产业不是单一的商业产品,需要多功能多业态的互补,为创意产业主体服务,最终达到整体文化产业链的合作共赢。因此,完善创意文化产业链至关重要。合肥罍街文创小镇是利用餐饮文化建立创意文化产业园,文创小镇应形成以特色餐饮板块为主体,文创市集板块、创意设计板块、互联网平台板块、创业孵化器板块等多板块构成和谐共生的文化产业链。除已发展的主体产业和徽菜博物馆、青铜宴舞(青铜饮食器具展览馆)、八大作坊等行业为主的文化产业,还打造以影院、超市、主题客栈为代表的配套服务产业,以创客梦工场、文化创意集市为辅的孵化产业等。创意文化产业园在功能配置上应注意主体产业、展览、办公等日常功能和观演、酒吧类晚间功能的有机互补,尽量保证园区时间上的功能丰富性,使文化产业园内不同时间段可以被不同的使用人群使用,在维持地域活力的同时,因人群的受众范围广而带来集聚效应[11-12]

4.3 注重创意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开创人才的培养与引进新机制

创意文化产品的产生往往是多学科、多文化、多领域碰撞、融合与创新的结果,以建筑遗产为载体打造的创意文化产业需要大量不同专业背景的复合型人才。人才是创意产业区发展的根本动力,在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应积极引进优秀创意人才,制定人才优惠政策,完善阻碍人才流动的制度性障碍,为创意产业的健康发展夯实基础。从人才培养与引进机制角度来分析,一方面直接在创意文化产业区中设置文创基地,增设创意文化产业园的人才培养中心,为园区源源不断地输送创意型人才。另一方面,可依托本地高校与创意文化产业企业合作,对创意人才、创意产业管理人才、研究型学者进行专项定向培养,将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知识与技术优势转化为创意文化行业的产业竞争力,只有通过创意文化产业与创意文化人才的培养、人才引进机制的紧密联系,才能保证产业发展的健康、高效、可持续。

5 结束语

建筑遗产与创意文化产业的融合,无论是对创意文化产业发展,还是对建筑遗产都有积极意义。创意文化产业推动建筑遗产的有效保护,而建筑遗产则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发展载体和文化内涵。建筑遗产再利用背景下的创意文化产业发展不仅为城

市历史遗产的留存注入了新元素,让旧建筑成为现代城市的新活力,更为城市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实现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松.建筑遗产保护的若干问题探讨:保护文化遗产相关国际宪章的启示[J].城市建筑,2006(12):8-12.

[2] 林源.中国建筑遗产保护基础理论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

[3] 田长广.试论文化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关系[J].科技信息,2011(11):165-166.

[4] 楼小燕.工业遗产型文化创意产业区的演化研究[D].杭州:浙江财经学院,2013.

[5] 刘敏,刘爱利.基于业态视角的城市建筑遗产再利用:以北京南锣鼓巷历史街区为例[J].旅游学刊,2015,30(4):115-126.

[6] 叶瀛舟,厉双燕.国内外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经验及其借鉴[J]. 上海城市规划,2007(3): 50-53.

[7] 毛心彤.工业遗产改建型创意产业园建筑形式改造方法与策略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16.

[8] 范建红.基于创意产业的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复兴[J].工业建筑,2012,42(10):21-24.

[9] 曹盼宫.文化创意产业与工业遗产的保护[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87-91.

[10] 杨彩云,康嘉,邹艳梅.工业遗产保护与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研究:以唐山为例[J].改革与战略,2012,28(1):137-140.

[11] 徐震,顾大治.城市产业类建筑遗产改造性再利用模式的生成语境[J].工业建筑,2011,41(6):47-53.

[12] 晋晶.面向创意产业园的工业遗产改造案例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