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逻辑学角度看孔子思想的建构方式(下)

 冲霄3e8ixadnpn 2018-04-04

从逻辑学的角度看孔子思想的建构方式 (上)

前文链接


一、孔子思想的核心结构

1、什么是道德

2、道德的种类:功利主义和目的论

二、孔子思想的建构方法

1、不完全归纳

2、类比:打比方

3、忠恕

三、孔子三种论证方法详解

(一)归纳

1、孔夫子说:性相近,但对善恶没表态。

2、孔子为何没有归纳更详细的人性内容?

3、现代人对人性采取的立场
关于理性那些事儿04——人的本性与人的本质


(二)类比

1、类比推理只有或然性

2、类比推理的缺陷:或然当必然,个人好恶臆断

(三)一言难尽的忠恕

  下面来看孔子用到的忠恕的方法。忠恕的方法不属于逻辑学的方法,而属于伦理学的方法。

我们来分析孔子的忠恕之道。所谓的忠恕就是自己所喜好的应该给予他人,自己不喜好的就不应该强加于他人。忠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恕之道所以能确立,它取决于两个支撑点。一个是孔子所说的(类比)能近取譬的方法,另一个是孔子的爱人原则(仁者爱人)。没有这两个前提,孔子是得不出他的忠恕之道的。

1、没有忠恕论证,得不到应该不应该的结论。

首先我们讲一讲忠恕与能近取譬的关系。基于人都基于有相近的本性,应用类比(能近取譬)的方法,他人也是厌恶疼痛的,在孔子那里,归纳和类比(能近取譬)是可以在逻辑上面连贯起来的。也就是,基于归纳的前提,应用能近取譬的方法可以得出能类比(近取譬里)的结论。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无法基于自己和他人都是厌恶疼痛的,再一次使用类比(能近取譬)的方法进一步得出应该或不应该将疼痛强加于他人的结论。

也就是说应该或不应该是属于孔子的忠恕之道才能得出的结论。能近取譬不能直接地推导出忠恕之道出来。

2、如何解决逻辑的断裂

要从能近取譬推导出忠恕之道来,还必须增加一点东西,也就是附加一些条件。为了解决这个逻辑链条,孔子的解决思路是是引入新的爱人原则,然后,得出他的忠恕之道。爱人原则在孔子那里,是比忠恕更为根本的原则。什么是爱人呢,爱人就是将他人喜好的东西给予他人,他人所厌恶的就不应该强加于他人(定义)。简而言之,爱人就是让人去关心、在意他人的好恶。类比是无法具备这一功能的,类比(能近取譬)只帮助别人去了解他人的好恶,但是,了解与关心、在意不是一回事。孔子在回答他弟子问题时就说过,仁就是爱人。

请注意,爱人原则是为了实施自己的抱负而强制性引入的一个伦理原则。孔子的爱人原则的核心是,强调他人的好恶来决定自己的伦理行为。此外,爱人原则有平等的爱人和不平等的爱人两种方式。在孔子那里,爱是有差等,也就是等级化的爱人。

3、自律与他律

孔子的学说是伦理道德学说,伦理道德学说,是要处理人际关系的,要主动去做的。伦理的学说都会把道德实践放在第一位。对于前面介绍的那个例子而言,仅仅知道自己和别人都是厌恶疼痛的,我们所能得出的结论只能有不应该让自己疼痛的结论。但是,将如何对待别人呢,这个我们不清楚。在伦理道德里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借助一个自我命令的规定才行。所谓的自我命令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自觉、自律。我自己要求自己这么去做。或者我自己要求我自己不该那么做。

在规定人的行为规范方面,我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伦理道德的方式,这种方式强调的是人的自我命令,也就自觉、自律,把这些放在第一位。儒家的伦理学说就是这一种。请注意,强调自觉、自律,并不等于对违反伦理规范的人不予处罚。还有一种方式是他律的方式。比如法律、公示的规定等等,这种方式对你是否自觉并不感兴趣。你只要敢违规,敢犯法,它就处分你。这种方式更多的是利用了人的恐惧。也就是说,它是让你觉得违规、违法是极其不合算的。但是你要觉得合算你就去犯一把法,违一把规,冒一把险。但是,被逮住了,算你倒霉。孔子的道德观是一种目的论的道德观。这种道德观是为道德而道德。这种道德观高度强调一个人的自觉性,自我命令性。这种自我命令、这种自觉性,在孔子那里,是从爱人原则开始的。

(四)归纳类比、爱人、忠恕的关系

1、完整的逻辑链条

基于归纳,我们知道人有性相近的本性,以此为前提,再使用能近取譬,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呢?能得出自己所喜好的,就是他人就所喜好的,自己所厌恶的,也是他人所厌恶的。虽然这个结论并不一定可靠,但在孔子那里,我们前面讲过他就是这么认为的。再看爱人的内容,爱人就是他人所喜好的,就应该给予他人,他人所厌恶的就不应该强加给他人。

根据能近取譬和爱人的这两个前提,我们就可以得出忠恕的定义了。根据类比能近取譬,由于自己所喜好的与他人所喜好的是一回事,因此,就可以将爱人原则里的他人所喜好的替换成自己所喜好的。这样就得出自己所喜好的就应该给予他人,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同样,我们也可以将爱人原则中的他人所厌恶的替换成自己所厌恶的。那么,我们就得到了忠恕之道的自己所喜好的应该给予他人,自己不喜好的不应该强加给他人的结论。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孔子那里,归纳、能近取譬、爱人和忠恕这四者之间在逻辑上是可以关联起来的。

2)孝悌忠信伦理规范的产生

利用这个逻辑推导,可以把孝、悌、忠、信等伦理规范给推导出来。以孝顺为例,自己和父亲的人性是相同的,以此为前提,我们再用类比(能近取譬)的方法,自己是喜好孝敬的,所以父亲也是喜好孝敬的,即是说自己喜好的孝敬,也就是父亲所喜好的孝敬。根据爱人原则可以得出,父亲所喜好的孝敬,应该给予父亲。根据前面的论证,我们可以得出忠恕的内容了。自己所喜好的孝敬,应该施予父亲。

也许大家认为这样介绍太繁琐了,但是,我们声明,孔子就是这样论证出他的那一套东西的。孔子的忠恕人们可以理解成“将心比心”。

但是需要强调的是,关于孝的论证并不能必然地得出,孝是有等级的。道德就是人的意志指向善。那什么是善呢,善是大家普遍认为的好。那什么又是普遍认为的好呢。当问到这里的时候,这个所谓的好是相对的概念,并不是绝对的概念,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习俗,对好的看法差异很大。比如说,在孔子的那个时代,人们就认为,这种有等级化的孝是好的,是天经地义的,是周人的习俗,也是特定时期的集体无意识。但是今天的人们认同孝道,却不认同那个有等级的孝道了。

四、一个小故事看孔子论证方式的荒谬

(一)一个小故事

在论语里记录了这么一件事情。一个人的父亲偷了养,儿子检举了自己的父亲。叶公这个人对孔子说,我们这里的政治标准是应该去检举揭发,但孔子并不这么认为。他说,我们的正直合理跟你们的正直合理不同。在我们看来,父亲替儿子隐瞒,儿子替父亲隐瞒才是正直合理的。

 

 

根据归纳法,我们知道,儿子和父亲的人性是相近的。基于这个前提,用类比(能近取譬)的方法子女是希望自己的父亲是喜欢自己为他隐瞒过失的,所以,父亲也是希望子女为自己隐瞒的。就是说,儿子希望的隐瞒,也是父亲所希望的隐瞒。根据爱人原则,可以得出父亲所希望的隐瞒应该给予父亲的结论。根据能近取譬所得出的结论和爱人原则所得出的结论,我们就能得出忠恕之道的结论了。这个结论就是:儿子所希望的隐瞒应该给予父亲。也就是,自己要隐瞒父亲偷羊的事情。

(二)故事里的冲突

在这里我们想提醒大家,孔子的这段话并没有什么内在的冲突。但是,如果孔子将爱人原则贯彻到底的话,就会引发冲突。刚才我们是针对父子关系进行的说明,在父子关系内是看不出忠恕之道有什么内在冲突的。但是,如果我们将忠恕之道作用于非父子关系上面,就有可能出现冲突。基于归纳法,被偷盗者与自己的人性是相近的。根据能近取譬,我们知道,如果自己的羊被偷了,那么,自己是希望别人揭发偷羊者的。所以,羊被偷了的人,他是希望自己揭发偷羊者的。也就是说,自己所希望的揭发也就是被偷者所希望的揭发。根据爱人原则,被偷者所希望的揭发应该给予被偷者。由能近取譬和爱人这两个前提,就可以进一步得出忠恕的内容了。自己所希望的揭发应该施予被偷者。也就是,自己的儿子应该揭发自己的父亲。看到了忠恕之间的内在冲突了吧?

也就是说,在父子的范围内根据忠恕之道是不应该揭发自己的父亲的。但是在非父子关系内,根据忠恕之道是应该揭发自己的父亲的。这二者之间出现了冲突。

(三)伦理学的冲突与孔子的等级化方法

只要一个道德的实践者,面对两个以上的被实践的对象,那么如果两个都成立的道德义务在实践者无法满足时,就会发生冲突。这种冲突是所有伦理学都存在的,都必须要面对的。孔子是如何处理这个问题的呢?孔子是如何处理忠恕之道这个内在冲突的。

孔子将有等级的孝作为人的根本原则,他认为,在血缘关系内,尽到的义务,优先于非血缘关系的人。他还认为,在血缘关系内部,长者又优于晚辈等等。孔子这么一弄,必然导致了家庭关系的等级化。

站在今天的角度,处理伦理义务的冲突可以有多种方案,不同的文明给出不同的答案。那么,孔子为什么会采取这种处理方案呢?因为周的礼文化。

等级化的孝,在孔子的那个时代是被看成是普遍被认同的好东西。这种等级化的孝,也对应着人的情感的亲疏远近。感情是第一位的,感情是天然合理的。为什么很多的中国人好面子,是因为总是把情感的体验优先于理性。只有在我们中国才有“人是有感情的动物”这种说法。

(四)等级化的解决方案存在独裁隐忧

就伦理学说而言,由于道德本身必然面对着不同的道德义务冲突的问题,这时,它要解决冲突,很可能就要需要做一些强制性的规定,这就是极有可能导致人的伦理关系的等级化。

伦理道德强调的是应该与不应该,对于不应该的东西,它是要去采取打击、谴责、排斥的,那么,这就级容易形成独断的思想理念,这种独断的思想理念作用到制度层面,就必然导致制度的专制。现代西方民主制度都是建立在理性论证的基础之上,而不是道德论证的基础之上。中国两千多年直至今日,都是把社会制度建立在道德化的意识形态的基础之上。

(四)忠恕在孔子思想中的作用与现代流变

孔子强调孝敬是做人的根本,但除了强调孝敬之外,还有哪些内容可以是被看成是仁的呢。通过孔子的忠恕之道去发现了。也就是说,在孔子的思想里,道德是有个底线的,孝悌是绝对不能动摇的,下是要保底的,但上不封顶。可以把忠恕之道看成是新的道德的言行工具,或者评判一个人或自己的言行是否道德的黄金法则。

孔子的孝道是有等级的,这个等级化的孝道在1915年新文化运动的时候被打掉了。今天的中国人还是非常强调孝道,甚至一个人孝道不好,我们大家就会认为这个人很有问题。今天在说孝道的时候,已经没有了1915年以前的那种等级的内容了。

总结:对孔子的思想做一个简单的归纳总结。讲了归纳、能近取譬、爱人原则、忠恕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大家都晕了吧?

用一句话总结孔子的思想:一个人是可以仅凭自己的内心感受就能判别一个言行的对错。孔子的这种思想,与西方依靠神的意志、自然法则,依靠知识的真假等等,这些外在的标准去判断何种行为是对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好,关于孔子思想的建构方式的交流到这里就全部结束了。谢谢大家。再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