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黑胶烧友里神一样的存在——大提琴诗人沙弗朗

 昵称25649097 2018-04-04


俄罗斯音乐实在是一个非常棒的音乐宝库,众多录音和作品并不为人熟知,也埋没了许多优秀的俄罗斯演奏家。我们今天重点讲的是俄罗斯大提琴大师沙弗朗。


对于俄罗斯唱片公司来说,隶属于俄罗斯文化部的“旋律”基本包办了所有的前苏联录音,以至于后来西方各大唱片公司想引进俄罗斯的音乐录音也只能从这家公司购买。33转的黑胶唱片和78转的老唱片在1973年的时候达到了历年销售的顶峰,一年有近两亿张销售记录,当年还有近一百万的磁带销量。“旋律”,对于古典音乐的普及功不可没,大多数俄罗斯古典音乐作品例如肖斯塔科维奇、柴科夫斯基《天鹅湖》也是最早进入西方唱片引进的传统曲目。当然,前苏联的年轻人了解西方音乐,也是从“旋律”引进的西方甲壳虫一类的乐队开始的。


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旋律”开始和西方唱片公司合作,于是在美国市场出现了Melodiy/Angel,而Melodiy/HMV则是EMI的独家代理厂牌名称。到了1989年,世界各大厂牌开始频频与“旋律”公司建立合作关系,一时间众多盘标、Logo蜂拥而至,于是乎黑胶烧友们开始头疼了,记得有一次罗日杰斯特文斯基指挥的《胡桃夹子》居然出现在美国的哥伦比亚公司的厂牌上,没有谁能解释清楚其中的关系,实在令人费解,直到1994年BMG公司签下独家发行权,这一现象才终止。



20世纪20年代,受世界格局变化的影响,前苏联的音乐家一直被笼罩在阴冷的铁幕之下,记得奥伊斯特拉赫当年曾“公派”出国,在芬兰的赫尔辛基转机的间隙才有可能和许多西方音乐家单独相处一小段时间。后来,俄罗斯的大提琴家罗斯特罗波维奇、钢琴家李赫特以及当年和老罗共同获得布达佩斯大学生音乐大赛第一名的沙弗朗等人作为前苏联政府的名片,处境才有所改观。


在黑胶烧友的眼里,沙弗朗就是神一般的存在,他的《巴赫无伴奏组曲》更是各大拍卖网站的热门。我也是好奇地找来了一张东德的版本和苏联原厂的版本进行比较。一听之下,惊为天作。每一弓干净利落,苍劲有力,分段清晰,有一种大厨烹饪小鲜的感觉。于是查询了一下国外的一些网站,无意中发现了一段他与罗斯特洛波维奇之间的密事。



据沙弗朗的继女回忆,尽管沙弗朗在罗斯特洛波维奇的晚年会按时发去生日贺电,但却从未收到回应。作为一个俄罗斯大提琴的代表和标杆,造成这样情况的原因我们不得而知。就连沙弗朗去世,罗氏仍然未置一词。沙弗朗的女儿也会抱怨俄罗斯音乐界对待罗斯特罗波维奇与沙弗朗的态度是天壤之别。按理说这二人早在1949年的布达佩斯青年与大学生音乐大赛上同获冠军时就已相交,同年,两人又在布拉格加努什维甘国际专业大提琴比赛中平分秋色。按理说很有可能惺惺相惜,事实并非如此,当然两个人的背景的确不同,罗算是科班出身,来自莫斯科音乐学院,而沙弗朗则是来自列宁格勒的天才少年,14岁就在全苏大提琴比赛上拔得头筹,并因此获得了一把伴随他终生的1730年阿玛蒂名琴,一时风头正劲,20岁就来到莫斯科,并成为交响乐团的首席。当时罗不过还是莫斯科音乐学院的三好学生而已。人们大多猜测是否是既生瑜何生亮的问题。


细听几次沙弗朗的《巴赫大提琴无伴奏组曲》版本,酣畅淋漓,无与伦比,老罗与沙弗朗的巴赫完全不在一个层面上。1960年老罗曾经在布拉格之春上演奏过全套《巴赫大提琴无伴奏组曲》,早年留下了第二、第五、第六组曲的录音,并在二十年后录完全套,可是这都没法和沙弗朗相比。


当然,这是我的个人意见。老罗因为与肖斯塔科维奇走得很近,所以获得了许多机会,并且成为肖氏大提琴协奏曲的第一演奏人,在欧洲演出机会众多。沙弗朗则随性发展,也曾去欧洲巡回演出,他演奏的海顿和博凯里尼的大提琴协奏曲可谓风格鲜明,欢快明朗,烧友们有机会可以去找一下这个录音。我手头有的是日本后期引进的版本,处理得很干净,价格也不贵,算是性价比好的唱片之一。其实沙弗朗在“旋律”公司的录音实在是不容错过。



其实细看沙弗朗的背景不难发现,他的天赋也是有传承的,其父就是列宁格勒爱乐乐团的大提琴首席,母亲是一个钢琴家。父亲是他的第一位大提琴老师,八岁半就给他买了第一把大提琴,但是他的父亲非常严厉,初期沙弗朗自然吃了不少苦来练习,但苦尽甘来,10岁便就读列宁格勒音乐学院的他,完成了第一次公演;11岁就开始和列宁格勒爱乐乐团一起演奏柴科夫斯基的《洛可可变奏曲》;14岁拿下全苏联小提琴和大提琴大赛金奖,他也因此得到了一把阿玛蒂琴。此琴的声音真不一般,有一张唱片推荐给大家,此唱片的曲目将此琴的醇厚声音体现无遗。该作品大家可能会很惊讶于曲目名称,1975年,就在肖斯塔科维奇西归前几个星期,他写了一首中提琴和钢琴的奏鸣曲。本来是写给贝多芬四重奏的小提琴首席Fyodor Druzhinin的,后来在同年10月由他进行了首演。此曲是典型的肖斯塔科维奇的风格,细心的听众会发现某些段落特别像肖斯塔科维奇的第十四号四重奏作品。据说沙弗朗是特意征询了肖斯塔科维奇的意见然后改编了这个作品,使得这个作品成为了大提琴和钢琴的奏鸣曲。1975年第一次由“旋律”公司发行后,其他大提琴家也随后录制了这个作品。


除了肖斯塔科维奇的大提琴奏鸣曲,勃拉姆斯的大提琴奏鸣曲也早已为世人熟知,我也收集了许多版本,富尼埃、特里埃、泰斗卡萨尔斯等。有一次大阪之行让我收获了沙弗朗的好几张唱片,其中最得意的收获便是这张勃拉姆斯大提琴奏鸣曲和下面介绍的德沃夏克大提琴协奏曲。


拿到勃拉姆斯这张唱片,急迫地放上唱盘,音色高雅、华丽,勃拉姆斯特有的音乐情感充斥其中。我还发现了一个小动作,它大概是音乐家的窍门(我不是专业乐手,班门弄斧了),感觉他演奏时候喜欢用弓尖拉弦,弓毛似乎调得很松,这样拉出来的声音太震撼了,苍凉、凄美。勃拉姆斯写的这两个奏鸣曲先后相差二十多年,风格完全不一样。第一部奏鸣曲也是他第一次为独奏乐器和钢琴配写奏鸣曲,这首1862年创作的e小调奏鸣曲明显着重于抒情,带有深刻的悲观。而第二首创作于1886年的F大调作品则明显是位老成熟练的作曲家所写,有气势、热情洋溢。再回过头看沙弗朗的演绎,充分洋溢了他的情感,这也是和其他演奏家的风格不同之处。



德沃夏克的大提琴协奏曲我收集了40多个版本,因此常常会拿来比较哪一个更能体现原味,哪一个更能体现演奏着自己的风格。音乐本来给每个人的感受都不同,说不准哪一个点瞬间就打动你,让你泪流满面。沙弗朗版的德沃夏克在一个瞬间把毫无防备的我击溃了,令我满眼含泪。这是我始料未及的。听杜普蕾的版本也会感动,但没有如此撕心裂肺。德沃夏克先天富有的旋律性被沙弗朗的大提琴歌唱着、呐喊着,冲出云雾般的酣畅。优酷网上有一个沙弗朗和朱利尼合作的德沃夏克大提琴协奏曲的视频,大家有空可以看一看,窥一斑而见全豹,见识一下这位伟大的诗人。


沙弗朗现象是非常独特的,不可复制的奇迹。当年那一代被教育的是除音乐外,便是人生要奋斗不息,朝最高目标迈进,以至平时的排练都穿着非常正式的燕尾服,我觉得这一点值得学习。当年,被作为强大的宣传武器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超常艺术天赋的少年儿童会被集中训练,以备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就此出现了像小提琴家柯岗这类天才儿童班,而后来的少年基辛则更是个中之“秘密武器”。沙弗朗8岁即随施特里默尔学习,两年后,他作为十位精选者之一进入列宁格勒音乐学院,在施氏门下学习。这位杰出的教师给他的艺术生涯带来了决定性的影响。他很有个人魅力,而且非常开明,精通文学、艺术和法律,对学生的教育是全方位的,却从不强迫学生面面俱到,而是真真正正地做到了因材施教。但是命运对于这位大提琴诗人而言,这些注定只是个人音乐世界的自我体验,没有资助,他没有机会进行大规模的巡演,媒体也对他几乎视而不见。1993年在他的告别演奏会期间,没有任何媒体进行宣传,最后的结果是,莫斯科音乐学院的演奏厅座位,只不过坐满了五成而已。据说沙弗朗去世后,家里接到的电话最多的不是慰问而是打听他那把阿玛蒂琴是否出售,可见世态炎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