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3

 学中医书馆 2018-04-04
文献选录]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
  《诸病源候论.小儿L杂病诸候.中风痉候》:“小儿风痉之病,状如痫,而背脊项颈强直。”
  《温疫论》:“疫者,感天地之疠气,邪自口鼻而入,舍于伏膂之内.”
  (现代研究]
  一、分型治则研究
  由于中医无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病名,中医学家对其的分型治则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取得了较为一致的认识,整理研究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诊治方案.分型上尽管有邪在肺卫、热入阳明、热入营分、血热内闭、热极动风、元气外脱之分或按卫气同病、气血两燔、气营两燔3型辨证,但绝大多数学者认识到应根据卫气营血的传变规律进行分型论治。治疗上强调清热解毒、通腑泻热、气营两清、清心开窍、凉肝熄风等为主要治疗原则。
  二、实验研究
  学者们对许多中草药进行了大量的药理研究,发现大蒜、板蓝根、大青叶、贯众、银花、野菊花、黄连、生石膏等对脑膜炎双球菌具有一定的体外抑菌作用.但整个研究较为局限,缺乏大样本、规范、准确的临证实验研究和药理研究资料。
  对感染性休克的实验研究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可喜的进展。王今达等根据西医学关于感染性休克的病理机制和抗生素抑菌杀菌但多无拮抗内毒素作用的特点,提出“菌毒并治”的理论和治疗方法,强调用抗生素抑菌或杀菌,用中药抗菌与抗毒,两者合用或交替使用可提高疗效,并通过实验证明板蓝根、蒲公英、穿心莲、玄参等具有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免疫与减少实验动物内毒素、毒血症引起的内脏损害及不同程度的拮抗内毒素的作用。李鸣真等用实验研究证明了中药“热毒清”静脉注射液(金银花、蒲公英、大青叶等)可能直接具有降解内毒素,增强巨噬细胞系统功能和稳定溶酶体膜的作用等。
  由上海曙光医院余志鼎等牵头的全国厥脱证协作组研制的参附青注射液,取红参、附子、青皮,经剂型研究,用TI,C—S等控制其主要成分的含量而制成,治疗感染性休克104例,显效58例,有效30例,疗效高于西药多巴胺、间羟胺对照组,而且升压快而显著,可在24小时内停药,作用稳定,持续时间长,无药物依赖性和明显毒副作用。动物实验证明该药①能调整血管舒缩功能,改善微循环;②稳定细胞膜,改善代谢;③改善血液凝聚度,使血小板颗粒的释放和聚凝反应减轻;④保护心肌细胞,增强心肌收缩力等.
  此外,国内还研究了益气养阴、理气活血、清下并用等法对感染性休克的作用。其中生脉类对革兰氏阴性杆菌的毒素有解毒作用,能降低内毒素休克大白鼠和小白鼠的死亡率,对动物冠状动脉及周围血管有明显的扩张作用,还有利尿作用,能减少毛细血管通透性,激发.肾上腺皮质功能,并有镇静作用。清下药可促进肠道腐败内容物的排除,改善肠缺血和增加肠血流,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减少内毒素对网状内皮系统功能的抑制,具有解热作用。益气活血方药(当归、黄芪、丹参、益母草、川芎)对内毒素休克及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三、临证治疗研究
  对于临证治疗,一般认为轻症病例可采用中医中药治疗,重症及暴发型病例则宜以中西医结合综合处置。大量临床研究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疗效优于单纯中药或单纯西药,且后遗症少,病死率低。
  罗道揆对233例流脑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初病用银翘散加减;热入阳明气分用白虎汤加减;热入营分,热极动风用清营汤加减;血热内闭,元气外脱用犀角地黄汤合生脉散加减,并兑服安宫牛黄丸,同时配合输液、输氧、吸痰、鼻饲等。治愈222例,
显著好转4例,两项占97%,自动出院1例,死亡6例,死亡率仅占2.57%。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自1965年以来,采用中药口服(按辨证分卫气同病、气血两燔、气营两燔用药)及自制双解素注射液治疗,经过较大量的病例观察,在用药治疗后,一般都能在24小时内退热,瘀点、瘀斑多在2天内消退,其它症状也随之好转。对轻症、普通型病人可单独使用,对重症患者则与抗生素联合使用,暴发型病例多不能口服药物,则以双解素、抗生素并配合西医抢救措施,出现呼吸衰竭时再配合人参注射液和针灸疗法。针灸疗法取素髂、内关、涌泉等穴,留针并强刺激,每隔10分钟捻转1次,或持续捻转至血压上升为止。双解素方剂组成:银花45g,连翘、知母、龙胆草各15g,生石膏、贯众、黄连、板蓝根、钩藤各30g,甘草10g。制成300%灭菌液(每ml相当于生药3g)。轻症每日6~9g/kgbw,分4次肌注;普通败血症型每日18---24g/kgbw,作静脉滴注;暴发型每日30~36g/kgbw,静脉滴注维持,还可根据病情每4—6小时加给静脉推注(总量每日不超过45g/kgbw)。周之风采用丹参注射液治疗暴发型流脑并发DIC30例,其中4例加用肝素,同时口服血府逐瘀汤,结果28例DIC得到控制,表现为出血停止、瘀斑吸收、休克纠正、神志转清、凝血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以及血小板逐渐恢复正常,2例无效。孙景振也采用丹参注射液静滴。(10—15支/日),昏迷者静滴醒脑静(20—30ml/日),再结合辨证口服中药,.抢救21例暴发型流脑,成功17例,死亡4例。
  汪受传提出,根据流脑的证候特点,除符合温疫的一般规律外,又具有肝经邪火炽盛的表现。故治疗方面除从卫气营血分证论治之外,还须注重泻肝清火。立方龙胆清瘟败毒饮:龙胆草大剂12g、中剂8g、小剂3g,生地大剂15g、中剂12g、小剂10g,生石膏(先煎)大剂60g、中剂30g、小剂15g,生石决明(先煎)大剂30g、中剂20g、小剂15g,川连3g,知母10g,黄芩log,连翘lOg,丹皮lOg,赤芍lOg,生甘草4g。治疗流脑普通型10例,暴发型(休克型)1例,轻型1例。除暴发型l例外,均未用抗菌西药。经住院治疗7—10日,全部病例均治愈出院。
  针灸治疗方面。沈阳市传染病院介绍主要取穴有脑静穴(梁春宗先生祖传秘穴,部位在内眼角直上约2—3分,眼眶边缘之外)、印堂、百会、天柱、风府、大椎、身柱、合谷等。
  此外,学者们针小儿服药困难、口服汤剂不利于危重症救治等特点,对给药途径作丁一些有益的研究。除中药静注、肌注外,尚有学者报道灌肠法(黄柏、甘草各适量煎剂保留灌肠,治疗流脑呕吐较剧者)、塞鼻法(绿矾5份,朱砂1份,治疗流脑高热头痛、项强、手足拘挛、呕吐、神昏)、箍围消散法(缸砂1匙、煅尿浸石膏粉少许,摊布包头,治疗流脑头痛)、敷贴法(吴茱萸9一15g,烧酒少许,调和成膏,敷于双足涌泉穴与双手劳宫穴),均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