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选录) 《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证治》:“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文,咽喉痛,唾脓血。” 《喉痧证治概要》:“烂喉丹痧,发于夏秋者少,冬春者多。乃冬不藏精,冬应寒反温,春寒犹禁,春应温而反冷,经所谓非其时而有其气,酿成疫证之邪也。邪从口鼻入于肺胃,咽喉为肺胃(卫)之门户,暴寒束于外,疫疠郁于内,蒸腾肺胃二经,厥少之火乘势上亢,于是发为烂喉痧也。” 《疫痧草》:“兄发痧而豫使弟服药,盍若兄发痧而使弟他居之为妙乎?” 《疡医心得。论烂喉丹痧》:“天行疫疠,长幼传染,外从口鼻而入,内从肺胃而发……。” (现代研究) 关于丹痧的研究,目前报道主要集中于本病的中医临床治疗,包括辨证施治和选方用药。大多根据病理的进展,分初、中、后期或卫、气、营、血证治疗。现归纳如下:初期邪在肺卫,以肺卫表证为主,治以宣肺透邪,清热解表,常用方剂有银翘散、解肌透痧汤、荆防败毒散、普济消毒饮等。中期邪在气、营、血分,若以肺胃热甚为主,治以清热解毒,清气凉营,常用方剂有清瘟败毒饮、凉营清气汤、黄连解毒汤、清心凉膈散、白虎解毒汤;以热入营分为主,可用清营汤;以热入血分为主,则用犀角地黄汤之类。后期为热病伤阴,以肺胃阴伤为主,治宜滋养肺胃,常用方剂有沙参麦冬汤、清咽养营汤等。 李作森报道,辨其卫、气、营、血分,分别采用透表、清营、解毒、养阴等法施治,照顾正气,选用方药。并结合针刺治疗,随证选取外金津、外玉液、大椎、三阴交等穴。同时配合冰硼散、锡类散吹喉。结果治疗1'73例,显效23例,无效9例,治愈率达8].5%。 临床有许多单方验方治疗本病的报道。如陈瑞芬报道用自拟方(荆芥、防风、银花、连翘、蒲公英、地丁草、丹参、赤芍、丹皮、栀子、板蓝根、忍冬藤、生大黄)以清里发表,凉血化瘀治疗本病,疗效较为满意。此外随证加减用药,如咽喉肿痛甚者加桔梗、牛蒡子以清利咽喉;恢复期而余热未尽者可加生地、麦冬、玄参、地骨皮等养阴清热之品。”,高仲山自创喉痧汤:连翘、银花、芦根、玄参、竹茹、麦冬各15g,牛蒡子、栀子、黄芩各lOg,生地20g,水煎,5小时1次,连服至痧透热解,并强调丹痧未透不宜攻下,便结重者加大黄lOg,大便通即减之。可配安宫牛黄丸加凉黄酒调化内服,随汤药服之更佳.汤文学报道,用银翘散加减治疗本病,药用银花、连翘、板蓝根各15g,牛蒡子、豆豉、黄芩、焦栀子各lOg,荆芥6g,薄荷、生甘草各5g,马勃4g,蒲公英30g,服至发热递退,咽痛减轻,唯周身红疹尚未隐退.则原方去荆芥、豆鼓、薄荷、牛蒡子,加生地、丹皮、白鲜皮,至病情痊愈。 中药药理研究匠明:黄芩、黄连、黄柏、山豆根、蒲公英、银花、连翘、大青叶、板蓝根、青黛、栀子、夏枯草、穿心莲等中草药具有广谱抗菌作用,抗溶血性链球菌作用也较强,故对本病具有治疗和预防功效,故临证时可根据辨证重点选用。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173.对症辩证选名方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