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赐庄那些人、那些事

 CyndiMark 2018-04-04

天赐庄本是五代吴越国钱元璙治吴时的一座庄园,是他儿子钱文奉任衙前指挥时所造的,称“东园”或“东圃”,遗址在葑门内今苏州大学本部。《九国志》上称:园内“奇卉异木,名品千万”,“崇岗清池,茂林珍木”,“又累土为山,亦成岩谷,极园池之赏。”当年元璙父子常在此宴集宾客,诗酒流连,极尽富贵繁华。

吴越国灭亡后,东园废为民居,而园景只是零星的存在。到了南宋时,皇帝又将此处赐给了抗金名将韩世忠,所以人们称此处为“天赐庄”,意为“天子赐予的庄园”。

到元末明初,苏州人吴孟融在东园废址建园,易名“东庄”,成了一座庄园式园林。吴孟融的儿子吴宽于明宪宗成化八年会试、廷试获第一,状元及第,成为明朝苏州出的第二位状元。

东庄图册

吴宽是个很有意思的人,他曾经做过孝宗的侍讲老师,后来又做过孝宗儿子朱厚照的老师,可谓两朝帝师,尊贵异常。在宪宗朝,是翰林院修撰,后来就去做太子朱佑樘(孝宗)的老师。孝宗即位后,迁左庶子,预修《宪宗实录》,进少詹事兼侍讲学士。弘治八年(1495年),升吏部右侍郎。后来他母亲去世了,他回家丁忧守孝,他空出的位子,孝宗竟然不让别人继任,宁肯空着,也要虚位以待。三年过后,吴宽出任詹事府詹事,入直东阁,专典诰敕,“并侍从皇太子朱厚照”。仕途也算是一帆风顺。

吴宽

“知其不可为而不为”的中国士大夫

中国传统知识分子除了深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立立人,己达达人”、“克己复礼”等儒家哲学思想的影响外,还有就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了,文天祥、陆秀夫、史可法等就是最好的榜样。但是,这个哲学思想的影响的显著体现主要集中在乱世,或者说是改朝换代时。而在太平盛世,中国的传统知识分子只能是“知其不可为而不为”了,这也是封建专制的极权统治下的必然选择。

孟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此话固然是对的,但真要实践起来却很难。历朝历代住在天赐庄的知识分子不管是高位尊官,还是庶民士子,给出了一个共同的答案,那就是“知其不可为而不为”。

我们就从状元、两朝帝师吴宽说起。明朝自朱元璋废掉宰相后,朝中最有实权的位子是内阁大学士,其实权相当于宰相。吴宽仕途虽顺,但只是清贵,并无多大实权。对此,《明史·吴宽传》有记载:“时词臣望重者,宽为最,谢迁次之。迁既入阁,尝为刘健言,欲引宽共政,健固不从。及迁引退,举宽自代,亦不果用。中外皆为之惜,而宽甚安之,曰:‘吾初望不及此也’。”

“健固不从”是有道理的,他知道吴宽是个真正的文人、士大夫,不是个从政的料。吴宽自己也没有想过要经世致用,他不是说了吗?“吾初望不及此也”。他只想做学问,除了诗文外,他的书法也很好,学的是苏体(苏东坡),据说是因崇敬苏的为人,才学苏体的。在这方面他是很有成就的,对此,文艺理论家、鉴赏家都穆称“书翰之妙,识者以为不减大苏(苏轼)。”

吴宽书法

同时,吴宽还是一位藏书家,他的藏书楼称为“丛书堂”,珍藏极丰,而且有很多抄本,这是一大特色。当时的王鏊、沈周等都和他有很深的交往。叶德辉称“自明以来,藏家最珍并争藏之本,首列吴抄”,可见吴宽的抄本藏书是当时的紧俏货。其所藏抄本《嵇康集》十卷,有顾广圻、张燕昌题跋各一则,黄不烈题跋三则,这应该是比较有代表性的抄本藏书。

吴宽在书法、读书之余,主要精力是经营父亲留下来的“东庄”。据明朝内阁学士李东阳的《东庄记》的描述,当时的“天赐庄”是:“葑门内多水,庄广六十亩,四面八方皆可舟达。由凳桥入为稻畦,折而南为桑园,又西为果园,又南为菜圃,又东为振衣冈,又西南为折桂桥;由艇子浜入为麦丘。由荷花湾入为竹田。庄内建有‘续古堂’、‘拙修庵’、‘耕息轩’,又作亭于桃花池,名为‘知乐亭’。”

吴宽在东庄

对“东庄”,明朝文人多有题咏,如刘大夏:“吴下园林赛洛阳,百年今独见东庄。”李士实:“小庄随意作经营,园漫分苏地漫耕。流水声中看杖倚,人家丛里有舟行。市廛咫尺无疑路,林壑分明不出城。”沈周:“东庄水木有清辉,地静人闲与世违。瓜圃熟时供路渴,稻畦收后问邻饥。城头日出啼鸦散,堂上春深乳燕飞。”文林:“小亭面高岗,萝径隐可扪。青山出墙头,白云宿箩根。歌莺滞池曲,游鱼戏波混。”这些诗和《东庄记》相互补充,更加突出了当时“天赐庄”的田园特色。

东庄咏雪图

很明显,吴宽在“立言、立德”方面也许做得蛮到位,但在“立功”上却是毫无建树,虽然那时中国外有蒙古和倭寇的侵扰,内有吏治腐败、民不聊生的困扼,但在封建专制的极权统治下,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士大夫也只能“知其不可为而不为”,埋首于文章、书画和园冶之中了。

居住在天赐庄地区的后来的文人士大夫如叶德辉、惠周惕、惠栋、查燕绪、袁学澜等等都学他的样,成了名重一时的文人、学者、藏书家。

叶德辉

叶德辉文集

到了明朝嘉靖年间,东庄就归徐廷裸参议所有,世称“徐参议园”。对此,在苏州做了几年县官,最后受不了官场生活,挂官回家隐居的袁宏道在《园亭记略》中写道:“近日城中,唯葑门内徐参议园最盛。”“画笔攒青,飞流界练,水行石中,人穿洞底,巧逾生成,幻若鬼工。千溪万壑,游者几迷出入。”以后,该园又几易其主。

到清代,崇明人施何牧吏部曾在此寓居,但那时东园已荒废殆尽。施氏有诗吟咏:“一水东庄近,风流说异时。”“至今余想象,烟雨任迷离。”

民国以来,天赐庄还出过著名文人程小青,教育家苏雪林等,都是文化方面的名人。无论是状元、两朝帝师的吴宽,还是参议官徐廷裸,还是地方官叶德辉,还是庶民文人程小青,都只能是“知其不可为而不为”,潜心学问,“躲进小楼成一统”了。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西方传教士

清朝咸丰九年(1859年),美国监理公会派传教士蓝伯到苏州传道,收效不大。西方基督教的处世哲学和中国儒家的处世哲学是截然不同的,简单地说基督教是“来世哲学”,求得“死后升天堂”;儒家是“现世哲学”,是“未知生,焉知死”。所以蓝伯出师不利,也是在意料之中的。但是蓝伯没有灰心、没有气馁,十年过后,在同治八年(1869年)他再度来到苏州,在天赐庄一带布道和行医,可是似乎还是没有什么结果。

又过了十八年,在光绪三年(1877)教会又派蓝伯的儿子蓝华德来到苏州,蓝华德此次来不是传道,而是行医。

蓝华德

他在天赐庄租了三间民房,开办诊所,将它命名为“中西医院”。光绪八年十一月,蓝华德又带着他的妹婿柏乐文来到苏州,来到天赐庄,着手筹建博习医院。九年初,柏乐文得教会拨款和苏州地方人士的捐助款,共约美金一万元。

柏乐文

他们在天赐庄花一千美金购买了七亩民地,同年四月动工,半年后医院落成,于十一月正式开诊,题名为苏州博习医院;由柏乐文、蓝华德主持院务。

博习医院规划图

医院设门诊部,内、外科病房,手术室,另有戒烟所和讲堂;住院部有病床三十张。光绪十二年,柏乐文正式担任博习医院第一任院长。十三年,医院开设医科班,教授男女医学生。光绪二十九年,苏迈尔来院任外科主任。民国二年(1913年),美国护士福尔门来院任看护主任,并增设显微镜、膀胱镜和检眼电镜等仪器。

爱克斯光机引进苏州

以后医院规模逐年扩大,将旧房屋全部拆除重建。民国十一年新院建成,有病房大楼、门诊大楼,设床位一百张。至民国十六年全部开放使用。设内、外、妇产、眼耳鼻喉等科。

博习医院门诊

除了创建医院外,美国基督教监理公会还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二月,在天赐庄创办东吴大学堂。东吴大学旧址占地约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1万平方米。校门北向,总平面略呈纵长方形,主要建筑分布在草坪操场的北、西、东三面。其中有清光绪二十七年落成的钟楼“林堂”,宣统三年(1911年)落成的图书馆“孙堂”,民国十三年建成的科学馆“葛堂”,二十三年建成的学生宿舍“维格堂”,二十四年建成的学生宿舍“子实堂”,二十五年建成的健身房。这些建筑各具风格,或作欧洲古典式,或仿中世纪城堡式,或效美国教堂式,既多样又统一,至今保持原貌。

使徒堂

此外北部有一排与校门平行的小楼六幢,造型美观,有的为美国西部住宅式样,陆续建成于光绪三十三年至民国八年,当时均为高级教职员住所。西面还有一幢五层楼,为民国二十五年建成的女生宿舍。

博习医院旧址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美国基督教监理公会女传教士海淑德,在天赐庄创办景海女塾。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五月,东吴大学学报《东吴月刊》创刊,这是国内高等学校最早的学报。

宣统三年(1911年),美籍外科主任苏迈尔创建博习医院护士学校于天赐庄。

民国四年(1915),基督教监理公会重建天赐庄圣约翰堂。在十梓街7号,清光绪七年(1881)美国基督教监理公会创立于折桂桥,初称礼拜堂。民国4年重建于今址,始改今名。主楼三层,砖木结构,清水砖墙,钟楼高耸,有十字架标志,占地640平方米,建筑面积1590平方米。还有牧师楼。现经维修,保存完好。

圣约翰堂

1954年10月16日,博习医院改名为苏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从上面的叙述中,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得出这样的结论:无论是传教布道,还是治病行医;无论是建造教堂、开设医院,还是创建学堂,西方传教士都有着愈挫愈勇、百折不挠、一往无前的信念和动力。他们做事从不贪图一时之功,追求眼前利益,而是追求长远利益,追求长久之道。

造博习医院的金砖
       从1859年来到苏州传教,到1936年东吴大学堂建有健身房(标志学堂设施建设完备),西方传教士前后花了77年的时间,才在苏州扎根,并卓有成就。按照中国人的思维逻辑,肯定是不会这样做事的——中国人是“现世哲学”么:只管现在,不管来生。而西方人“注重来生”,希望“来生入天堂”,所以“今生要赎罪、要行善,要着眼长远,要做出成就。”

深受“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儒家哲学思想熏陶的中国士大夫结果是“知其不可为而不为”;而自认为是“上帝的使者”的西方传教士却是真心在实践着“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儒家哲学思想,而且真正做到了,这真是很有意思。

现在博习医院(第一人民医院)、东吴大学堂等都保存完好,都仍在使用,都仍在为苏州的百姓服务。至今,距离蓝伯初到苏州的1859年已经过去了160年。你能想象吗?

历史上,天赐庄的那些人、那些事是不是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