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史海钩沉】五国伐齐:“合纵”战略的经典运用

 不沉俾斯麦 2018-04-04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在争霸、兼并战争中占据优势,采用了一系列外交策略和手段,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合纵”与“连横”。“合纵”战略是相对弱势的诸侯国通过结盟抗衡强国的威胁,其最成功的运用便是公元前284年爆发的五国伐齐之役。


这场战争几乎灭亡齐国,仅靠齐将田单的出奇制胜,齐国才得以起死回生。但除此之外,各诸侯国在“合纵”抗秦方面却鲜有成效。这一针对齐国的“合纵”联盟何以形成?齐国在战略运用方面有何失当之处?各国“合纵”攻秦与“合纵”攻齐结果缘何如此天差地别?这些都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五国伐齐的战争始末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以乐毅为上将军,联合秦、赵、魏、韩四国共同讨伐齐国,齐湣王急命触子为将,达子为副将,集合全国军队,在济水以西迎击五国联军。然而在战争期间,刚愎残暴的齐湣王昏招迭出,他先是派人申斥力主坚守的主将触子,之后更是威胁如再不出战则立即斩首。在这种情况下,士气低落的齐军在五国军队的猛攻下大败,主力丧失殆尽,齐湣王被迫退守临淄。


此战获胜后,乐毅认为齐国已经遭到毁灭性打击,仅靠燕国一国之力已足以完成灭齐的任务,因此他先是遣返了秦、韩两国军队,并使魏军攻取故宋地,使赵军攻取河间地,乐毅自率燕国军队直捣齐都临淄。面对这一严峻的形势,达子请求齐湣王犒赏将士以激励士气,结果反遭齐湣王斥责,齐军内部更加离心离德。燕军一路势如破竹,并一举攻下临淄城,齐湣王逃奔莒县,派人向楚国求救。

五国伐齐:“合纵”战略的经典运用

在乐毅率五国军队伐齐之时,楚王也派将军淖齿率兵在齐楚边境驻防,一方面防备五国军队在破齐后挥军南下,另一方面也想要趁机占领淮、泗一代的土地。当接到齐湣王的求救信后,淖齿率军进入莒县,杀死齐湣王,但其后淖齿本人又被齐国大臣杀死,在莒县的齐国军民拥立齐湣王之子法章为齐王,是为齐襄公。


乐毅在攻占临淄后,分兵夺取齐国剩余土地,在短短6个月的时间内连续攻下齐国70余城,仅剩莒县和即墨两城尚未被攻克,这也成为齐国最后的堡垒。在齐军的坚守下,燕军3年未能攻克这两座孤城。此后乐毅改变战术,暂缓进攻,采用攻心战的方式以图瓦解齐军斗争,而齐军也在为复国进行着艰苦卓绝的努力。


公元前279年,燕昭王病死,惠王即位,即墨守将田单趁机派人到燕国散布谣言,称乐毅图谋独占齐国,因而消极避战,以求收买齐地人心,因而数年未能攻下莒县和即墨,如果燕王改派其他将领代替乐毅,将很快彻底灭亡齐国。昏庸的燕惠王听信谣言,改派骑劫代替乐毅为将,乐毅畏馋避诛,逃往赵国。田单先是使出诈降计,使燕军放松警惕。同时,田单收集城中上千头牛,画上五花彩纹,牛角绑上尖刀,将用油浸过的苇草系于牛尾,并暗中凿开城墙十余处。入夜,齐军将牛赶出城,并点燃了绑于牛尾的苇草,牛受惊后奔向燕军营地,齐军5000名壮士随后冲杀。


燕军猝不及防之下大败,主将骑劫被杀,田单趁机率齐军追亡逐北,将燕国军队彻底赶出齐国,将此前被燕国占领的齐国70余城全部收复。然而,起死回生后的齐国国力大减,功败垂成的燕国也走向衰落,政治格局逐渐变为秦国独大。

当时各国位置分布图

战役筹备:“合纵”联盟何以形成

五国伐齐之役是战国时期“合纵”战略最为经典的一次运用,它成功摧毁了当时的超级大国——齐国,挫败了齐国对政治体系的挑战,以战争的方式使政治格局暂时重回均势。所谓“合纵”,即“合众弱以攻一强”,是相对弱势的国家联合起来,以平衡强国的威胁。


传统观点认为,“合纵”是山东六国应对秦国的方案,但这一观点明显失之偏颇。事实上,“合纵”所针对的对象并非仅限于秦国,战国初期的霸主魏国和中期的霸主齐国都曾是“合纵”战略的针对者,五国伐齐之役正是“合纵”的成功实践。虽然济西之战后秦、韩两国军队即已撤军,魏、赵两国则分兵攻占齐地,只剩燕国独自长驱直入,但正是五国联军摧毁了齐军主力,给了齐国毁灭性打击,才为燕国的孤军深入以至几乎占领齐国全境提供了可能。


齐湣王时期,齐国空前强大,对其他诸侯国形成了日益严峻的威胁,是这一“合纵”联盟能够形成的最重要原因。齐威王时期任用邹忌改革,使齐国“最强于诸侯”,并接连在桂陵和马陵两场大战中击败当时的霸主魏国。于公元前344年,齐魏徐州相王,此后齐国开始取代魏国成为中原霸主。后经宣王、湣王,齐国实力日益增强,与此同时,其君王野心也不断膨胀。


齐宣王曾向孟子明确表示自己“有大欲”,即梦想能够称霸诸侯,甚至一统天下。这一时期齐国一度灭亡燕国,后因诸侯谋划救燕而撤兵。到齐湣王时期,齐国更是为了实现自身的霸业四处征战,向南打败了楚国,向西打败了秦国,向北打败了燕国,此后更是在公元前286年灭掉了宋国。齐灭宋之后实力大为增强,打破了政治格局的均衡,同时齐国势力进入中原腹地,对韩、魏、楚三国的地缘安全构成严重威胁。齐国势力的强大和对其他诸侯国威胁的日益加深,最终导致了敌对联盟的成立,齐国也成为了“合纵”的目标。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以乐毅为上将军,联合秦、赵、魏、韩四国共同讨伐齐国

而在五国联盟形成并“合纵”攻齐的过程中,燕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齐宣王时期,齐国趁燕国内乱之机发兵攻击,仅用50余日便占领燕国。虽然最后由于其他诸侯国的干涉使得齐国吞并燕国的企图未能得逞,但这一事件极大地加剧了燕国对齐国的仇恨,燕昭王自即位起便以复仇齐国为主要任务。


但由于齐强燕弱,燕昭王一方面大力招徕各国人才,另一方面刻意离间齐国与其他诸侯国的关系,并派苏秦到齐国,鼓动齐湣王四面出击,攻秦、击楚、灭宋,使齐国成为众矢之的。最终,燕国在联合其他诸侯国共同伐齐时收到了一呼百应的效果,“合纵”联盟就此形成,为最终大败齐国奠定了基础。


以史为鉴: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五国伐齐之役的历史启示齐国在马陵之战后开始接替魏国的霸业,此后直到五国伐齐之前,这50余年的时间里,齐国一直是诸侯国中最为强大的国家。但历史的玩笑却是,齐国恰恰在自己最强大的时期被“合纵”联盟摧毁,从此一蹶不振,政治格局也逐渐变为秦国一家独大,直到最终完成统一。齐国为何从强盛的巅峰骤然跌落,其中有着诸多值得反思的教训。


首先,构建合理的国家大战略具有极端重要意义,宏伟的国家目标需要现实的政策手段加以实现。战国时期,称霸甚至完成统一是各诸侯国的梦想,但为何齐国招致如此强烈的反弹,使其他各国都站到了自己的对立面?这固然有齐国强大引发其他国家制衡的因素,但齐国缺乏切实可行的国家大战略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如果同日后秦国的做法相比,这一点将更加显现无疑。在秦国统一的过程中,秦国所实施的最主要战略便是“远交近攻”,结好远方的齐、燕等国,将主攻方向对准邻近的韩、魏等国。这样一方面便于扩张领土,另一方面避免其他诸侯国形成稳固的“合纵”联盟,从而保障了秦国能够各个击破,完成统一。反观齐国,其四面出击的做法不仅四处树敌,即便在扩张领土方面效果也十分有限。齐湣王时期曾大败楚国,辟地千里,但由于土地远离齐国本土,因而难以控制,这部分土地最终被韩魏两国瓜分,此外齐国多次打败秦国也并未获得实惠。相反,战争极大地消耗了齐国的财富,连年征战也加剧了齐国内部矛盾,最终在五国伐齐一役中齐国遭到毁灭性打击。

田单破燕火牛阵的古战场复原场景

其次,在战术方面,五国伐齐初期的辉煌胜利与田单的最终复国,在相当程度上都反映出间谍战的巨大功效。燕国为战胜齐国,谋求与其他诸侯国建立联盟,因而刻意离间齐国与其他国家的矛盾,而苏秦作为燕国派往齐国的卧底承担了这一重任。苏秦利用齐湣王好大喜功的弱点,鼓动齐湣王不断对外扩张,并在具体事件的处理上离间齐国与秦国及三晋的关系。苏秦首先劝说齐湣王放弃与秦国共同称帝的做法,并由齐国牵头,纠集燕、赵、韩、魏等国共同攻打秦国;之后,苏秦又鼓动齐湣王背着赵国单独与秦媾和,破坏齐赵关系;最后,苏秦又劝齐湣王灭宋,进一步加剧齐国与其他国家的矛盾,反齐的“合纵”联盟就此形成。而奸细同样为齐国复国立下了汗马功劳,燕惠王听信谣言,以骑劫代替乐毅为将,从而为田单的反攻提供了可能。


再次,五国伐齐之役也反映出历史仇恨可能导致国家之间的对立,进而引发冲突甚至战争。齐宣王时期,齐国趁燕国内乱占领燕国,这一事件引发了燕国对齐国的仇恨。燕昭王自即位之初便将复仇作为最重要的任务,为此他卧薪尝胆,励精图治,广纳人才,与军民同甘共苦,燕国的一系列外交举措目的也都是为复仇齐国。在讨伐齐国的战役中,燕军上下同仇敌忾,成为战胜强齐的重要原因。由此可见,历史仇恨可能导致国家之间的对立,历史问题若得不到妥善解决,将始终是国家间关系的隐患。鉴古知今,以负责任的态度对待历史问题,才是有关国家最为明智的选择。


“合纵”战略的效果差异分析战国时期,为平衡强国对政治格局带来的威胁,“合纵”是相对弱势的诸侯国经常采取的战略,秦国和齐国都是“合纵”战略的主要针对对象。山东诸国曾数次“合纵”攻秦,但均未取得明显效果。然而,五国伐齐之役却成功摧毁了齐国。为何“合纵”战略对秦齐两国所造成的效果如此大相径庭?其中的原因值得深思。

齐国接连在桂陵和马陵大战中击败当时的霸主魏国

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是地理条件的作用。秦国占据“四塞之地”的关中地区,有着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函谷关,因而在防御战中享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事实上,山东诸国的“合纵”攻秦每次都被挡在函谷关之外,无法前进一步。相反,齐国地处平原,一马平川,无险可守,因而处在十分不利的地位。天时不如地利,地理条件的不同是导致“合纵”效果差异的原因之一。


然而,仅仅是地理方面的解释并不足以让人信服。战国初期,军事家吴起便早有“在德不在险”的著名论断,秦末反秦义军迅速攻入关中也足以证明崤函之固并非坚不可摧。事实上,“合纵”之所以未对秦国形成有效打击,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秦国实施了切实可行的国家大战略。首先,秦国在统一的过程中奉行“远交近攻”的策略,不仅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有效的减轻了对远方诸侯国的威胁。其次,秦国注意对敌国分化瓦解,以“连横”破解“合纵”,即秦国联合某一弱国,合力攻打其他国家,从而避免其他诸侯国结成统一、稳固的反秦联盟。


即使当各国“合纵”攻秦时,秦国也尽力争取与某些国家单独媾和,然后集中力量打击反秦者。再次,秦国在崛起的过程中充分注意韬光养晦,避免成为首先挨枪的出头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秦国并未大举东进,而是一方面整顿内政,另一方面灭亡蜀国等国,在扩张领土、增强自身实力的同时尽可能减轻他国对秦国的敌意。


反观齐国,不仅丝毫没有隐藏锋芒,反而四面出击,这不仅加剧了对其他国家的威胁,更是起到了为渊驱鱼、为丛驱雀的反效果。在齐宣王时期,睿智的孟子就发出警告,齐国一味的对外扩张将导致“动天下之兵”的后果。在20余年后,孟子的预言不幸言中。因此,同样遭受敌国“合纵”联盟的攻击,齐国几近亡国,秦国却安然无恙并最终完成统一,背后的原因不只在天时地利,实为策略运用的功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