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诗(词)一课——王国维《采桑子•高城鼓动兰釭灺》《蝶恋花•窗外绿阴添几许》

 江山携手 2018-04-04

一诗(词)一课——王国维《采桑子·高城鼓动兰釭灺》

《蝶恋花·窗外绿阴添几许》《点绛唇·厚地高天》

《浣溪沙·草偃云低渐合围》《清平乐·垂杨深院》

《临江仙·过眼韶华何处也》摸鱼儿·秋柳

浣溪沙·天末同云黯四垂《书古书中故纸》

 

329@365一诗(词)一课——王国维《采桑子·高城鼓动兰釭灺》《蝶恋花·窗外绿阴添几许》

【王国维简介】  王国维(1877123日-192762日),字静安,又字伯隅,晚号观堂甲骨四堂之一),谥忠悫([què])。浙江嘉兴海宁人,国学大师。王国维是中国近、现代相交时期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与梁启超、陈寅恪和赵元任号称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中国新学术的开拓者,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金石学、甲骨文、考古学等领域成就卓著。甲骨四堂之一。王国维精通英文、德文、日文,使他在研究宋元戏曲史时独树一帜,成为用西方文学原理批评中国旧文学的第一人。代表作有:《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红楼梦评论》《宋元戏曲考》《人间词话》等。

329@365一诗(词)一课——王国维《采桑子·高城鼓动兰釭灺》《蝶恋花·窗外绿阴添几许》

《采桑子·高城鼓动兰釭灺》

【清】·王国维

 

 高城鼓动兰釭灺,睡也还醒。醉也还醒。忽听孤鸿三两声。

  人生只似风前絮,欢也零星。悲也零星。都作连江点点萍。

词意

城池鼓动,油灯残照,蜡烛已燃成灰烬,远处传来孤鸿悲切,人却辗转难眠。人的一生,清醒着或是糊涂着又有什么区别呢?

 人的一生只不过如风中的飘絮,沉沉浮浮,进进退退,闻达或是无名,得志抑或失落,又有什么区别呢?到头来还不是如柳絮浮萍一般消逝在历史的烟河之中吗?

注释  兰釭灺: 兰釭,lán gāng 亦作“ 兰缸 ”。燃兰膏的灯。亦用以指精致的灯具。南朝·齐·王融《咏幔》:“但愿置尊酒,兰釭当夜明。” 唐·施肩吾《夜宴词》:“兰缸如昼晓不眠,玉堂夜起沉香烟。” 宋·张元干《菩萨蛮》词:“兰缸一点窥人小,春浅锦屏寒。” 灺,[xiè] 没点完的蜡烛;也泛指灯烛。

【赏析】  人生只似风前絮,欢也飘零,悲也飘零

人生就好比那飘飞在空中的柳絮,轻而繁,团而散,沉沉浮浮,进进退退,伟岸或是无名,得志抑或失落,只不过是时间长河滚滚波涛中的一滴水而已,芸芸众生,又有什么会流传千古呢?最终,化作江面上的点点浮萍罢了。

“高城鼓动兰釭灺,睡也还醒”,描述的外面城池热闹,但屋内油灯枯尽,红烛落泪,想睡觉但却很清醒;

“醉也还醒。忽听孤鸿三两声。”,即使有带几分醉意,却还是睡不沉,这时听到了大雁的哀鸣声。

当人生处于一个困惑而悲凉的境地时,其实睡与醒、糊涂与清醒又有何区别呢?孤立无助的人们,难道不比那只会哀鸣的孤鸿更悲哀吗?

 “人生只似风前絮”,一语切入正题描述对当下人生之感慨,其实人就象随风起落的柳絮,无根、无力、无方向于世间随意飘零。

 “欢也零星。悲也零星”,当悲凉给人生打下烙印后,暂短的欢愉与长久的悲伤又有何区别呢,都是命运之组成部分而已。

 “都作连江点点萍”,一切的一切,欢乐与忧愁,就象飘浮在江中的无根浮萍,不经意地把人生连成一片无奈。

 在这首词中静安先生引情入景,把人生世事比作“风前絮”,“连江萍”:人是无法把控自己的,唯有随风而动,随波逐流,即使偶然闻达,偶然得志,当投放到岁月长河中时,也只不过是带来“零星”欢愉,最终的归宿也是化作“连江萍”。 爱情何尝不是这样?当我们被热闹的表象迷惑,在似梦似醒间穷尽心思追逐爱情,得到的往往是是孤独的心。爱情尤如“风前絮”,决定它起落的只有命运这架风车。得到的欢愉可以片刻消逝,而悲伤积压得太多时,能表达出来的也只是零星的哀怨。那零零落落的感情,如同浮萍飘于江中,看似热闹却无根基可言。

 最后王国维先生以投湖自尽结束自己灿烂的一生。先生是把这个世界看开了,看透了,所以才自沉于昆明湖畔,让粼粼湖水伴随他恪守最后的宁静。我想他是因为到达了人生的第三种境界,终于遇到理想中的自己,于是一切又再变得兴致阑珊,索然无味。选择死亡,是为了把自己留在颠峰,让世人去仰慕。

  古往今来,多少人在不择手段地追名逐利,沽名钓誉,却忘了自己只不过如“风中絮”、“雨中萍”一般渺小。人生苦短何必非要为声名所累。人还是不要太过于计较自己的得失,取舍之间应该让自己平静如水。多数人贪图闻达,追逐富贵,妄想有着完美的一生,结果到头来还是两手空空,竹篮打水,什么都没有留下,只有一声徒叹罢了。

  “人生只似风前絮”,这话说的太好了。现代人生活节奏实在太快了,整日沉浸在辛劳之中。就业难,娶妻难,买房难,置车难……难于上青天。可是细想想,这些东西真是将自己的一生都拖附挎了。脚步匆匆,为生存而劳碌奔波,乃至与有些人忘记了发现和珍惜生活中许多美好的东西,甚至忘了自己是谁。

 当然责难现代人大可不必,只是想告诉大家。人生不过匆匆几十载,过眼即逝,追名逐利,适可而止,还是不要太过于“顽固”了吧。要记住王国维先生的话“人生只似风前絮,欢也飘零,悲也飘零,都作连江点点萍。

329@365一诗(词)一课——王国维《采桑子·高城鼓动兰釭灺》《蝶恋花·窗外绿阴添几许》

蝶恋花·窗外绿阴添几许

【清】·王国维

 

窗外绿阴添几许。剩有朱樱,尚系残春住。老尽莺雏无一语。飞来衔得樱桃去。

坐看画梁双燕乳。燕语呢喃,似惜人迟暮。自是思量渠不与。人间总被思量误。

词意】

看那窗外的绿树,又添了多少浓阴,只剩下红艳艳的樱桃,似乎要把残春留住。当日的雏莺已经长成,它悄悄地飞来,衔了颗樱桃又飞去了。

独自坐着,静看那画梁上双燕在乳雏。燕语呢喃,像在惋惜我已年华迟暮。我自个儿在想念着他,燕子自然是不懂得的。唉,人间总被相思所误。

注释

朱樱,深红色的樱桃。古代视为珍果。左思《蜀都赋》:朱樱春熟。莺雏:幼莺。画梁:雕花绘画的梁柱。双燕乳,双燕在哺育幼燕。迟暮:比喻衰老。 渠不与:谓心中人不能与共晨夕。渠:俗称他人曰渠思量:相思。

【赏析】 自是思量渠不与,人间总被思量误

这首《蝶恋花》是王国维的代表作之一,全词抒写伤春怨别之情,寄寓对于人生的看法,其哲理意味并不很浓烈,而细加吟绎,仍可见它与传统的伤春怨别词有所不同。莺莺燕燕飞来飞去,欢欣鼓舞,是因为他们从不“思量”的缘故,世间之人之所以有迟暮之感,有许许多多的烦恼,是被“思量”所误呀!

词的上片侧重描写伤春情绪。“窗外绿阴添几许”起拍设问。一开始便将读者的注意力吸引住。因为绿阴增添,意味着春色衰减;经此一问不能不跟着察看窗外景象的变化。

“剩有朱樱,尚系残春住”。接着回答设问。如此一问一答,即勾画出一幅绿肥红瘦的暮春景象图。原来词人关心的不是绿阴添加了多少而是还有几许春意。这时剩下的只有樱桃,抓住春天的裙角,不肯放春归去。词人无一字提及惜春,但惜春之意已现。

“老尽莺雏无一语,飞来衔得樱桃去。”而结拍又在这图中添上一笔,谓春天已是如此凋残,黄莺儿还要将此唯一为春天留下标志的樱桃衔走,表现出其对于春天的怜惜情状。以上所写,虽为一般自然物象,看似与社会人生无关,而自然物象的变化,却处处牵动人心。

下片由伤春转入怨别,专讲社会人生。“坐看画梁双燕乳。燕语呢喃,似惜人迟暮”。点出了上片之景全是词人在室内所见,窗外已无春意。词人将目光移及画梁双燕,希望能获取一些安慰,却见画梁间小燕子,呢喃细语,像是为人们失去美好的春天感到惋惜。而小燕子之成双成对,相亲相爱,同样也引起了主人公的怨别情绪。眼中所见乃心中所想,这一句反衬出词人的孤寂和凄凉。因为此时的主人公正是独自一人“坐看画梁双燕”。这是由眼前物景所触动的无端烦恼。此时此刻,主人公多么希望能够像画梁双燕那样,与自己所思的人在一起。

“自是思量渠不与。人间总被思量误。”这是词人的感叹。由此将词人带回现实中来,先前所想是不可能实现的。莺莺燕燕飞来飞去,欢欣鼓舞,是因为他们从不“思量”的缘故,世间之人之所以有迟暮之感,有许许多多的烦恼,是被“思量”所误呀!这里,主人公埋怨自己的“思量”不为对方所理解。在现实面前,经过再三“思量”,终于有所觉悟,认识到:“思量”是人生痛苦的根源。这就是全词所写惜春怨别情状所要说明的道理。所谓“思量”,可以解作相思,但不仅仅局限于此,还包括对于自然界的变化以及社会人生变化的一种“忧患意识”。当然,词作所写伤春怨别情绪,都是“思量”的具体内容。

如果从字面上看,这首词所写伤春怨别情绪,似乎人皆有之,不见得有何特别之处,但是,如果联系作者的人生观及其对于世界的看法,就可发现这首词所写的情绪,内容很不一般。王国维对于人生怀有“极深之悲观主义”,他认为人生缚于生活之欲,只是痛苦而已。所谓伤春怨别情绪,实际上也是生活之欲的体现。他主张文字及美术,应当遗弃一切“关系”与“限制”才能得到解脱。因此,这首词对于“思量”的看法。当与这种在生活之欲中求解脱的思想有关。这就是说他已经认识到,对于自然物象变化的伤感情绪,对于悲欢离合的怨恨情绪,一切“思量”都将带来痛苦,但是这种痛苦又是很难解脱的。他把这一人生体验,即人生哲理,写到词中来,指出“人间总被思量误”,这却是前人所未曾道及的。

329@365一诗(词)一课——王国维《采桑子·高城鼓动兰釭灺》《蝶恋花·窗外绿阴添几许》

点绛唇·厚地高天

【清】·王国维

厚地高天,侧身颇觉平生左,小斋如舸,自许回旋可。

聊复浮生,得此须臾我。乾坤大,霜林独坐,红叶纷纷堕。

【注释】

①点绛唇:词牌名,此调因江淹《咏美人春游》诗中有“白雪凝琼貌,明珠点绛唇”句而取名。四十一字。上阕四句,从第二句起用三仄韵;下阕五句,亦从第二句起用四仄韵。②厚地高天:参见《诗经·小雅·正月》:“谓天盖高,不敢不局。谓地盖厚,不敢不蹐。”荀子《劝学》:“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③侧身:置身。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侧身天地更怀古,回首风尘甘息机。”左:不当,不顺;错误。平生:手稿本、《乙稿》、陈本作“生平”。④小斋(zhāi):指书房。舸(gě):船。⑤自许:自信。回旋:转动,施展。⑥聊复:姑且。浮生:老庄以人生在世,虚浮无定。后世相沿称人生为浮生。《庄子·外篇·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⑦须臾:片刻,短暂。姜夔《汉宫春》:“笑人间、千古须臾。”⑧乾坤:指天地。杜甫《野望》诗:“纳纳乾坤大,行行郡国遥。” 堕:音duò。

【译文】

置身于高天厚地之间时,我会渐渐地觉得自己平生似乎事事都不顺。不过好在我还有个小船般的书斋,在其中可以信马由缰,任我发挥。

姑且在这浮幻的人生中,暂时获得真正的自我。天地如此之大,我独自坐在经霜后的树林中,看那些红叶纷然坠落。

【创作背景】

这首词出自于《人间词》乙稿,乙稿就总体看,写于19065月至190710月间。然亦杂有1906年前的作品。陈《谱》曰:“《点绛唇·厚地高天》:‘霜林独坐,红叶纷纷堕’,‘小斋如舸,自许回旋可。’亦疑在苏州时作。”这就是说,此词作于1904年秋或1905年。

【简析】 聊复浮生,得此须臾我

此词抒写了作者的生活感受。含蓄蕴藉,寄喻颇深。小斋如舸,自身能够回旋即可。聊复浮生,又得此片刻自由。天地之大,独坐霜林。结句“红叶纷纷堕”,更为全词增添无限情韵。“家财万贯,一日不过三餐;广厦万间,夜眠不过三尺。”小斋如舸,自身能够回旋即可。聊复浮生,又得此片刻自由。天地之大,独坐霜林,红叶飘落,颇有境界。

陈永正笺:“词人曾经叹息过:‘欲为哲学家,则感情苦多而知力苦寡;欲为诗人,则又苦感情寡而理性多。’静安是一位既富于感情,又有邃密的理性的诗人兼学者,他彷徨于文学与哲学之间,最后终于选择‘经史、古文字、古器物之学’,以图‘远于现实之人生,亦可暂忘生活之欲’。本词中‘侧身颇觉平生左’一语,道尽了静安在30岁前后矛盾的心事,也是他事事乖牾的一生的总结吧。”结句意境阔大。

【鉴赏】

上片首句谓字宙广大悠久、无穷无尽。作看如此下笔,表明“我”要以审视千古的哲人眼光来述说人生。次句谓侧身人世,苦痛便与生俱生,等于走错了路。中国古人习惯,以“右”为正、为尊,以“左”为错、为卑。用《红楼梦评论》中的话说,“世界人生之所以存在”乃是“一时之误谬”。这就为“人”侧身人世定下了悲观基调。“小斋如舸,自许回旋可。”人,侧身人世便是苦痛,要怎么才能活下去。“我”说:“我”所占有的空间,仅如容身的小船,因而只好允许自己忍苦求生,逆来顺受。由小“我”而推论大我:芸芸众生,挤挤嚷嚷,周折回旋,只是为了存活,那很可哀。

下片接着写道“聊复浮生,得此须臾我。”人类重复地繁衍后代,“我”得到了短促的生命。言外之意,“我”在苦痛折磨中,也日渐走向死亡。由此观察人世,人生如逝水,流向东海不复,岂不可哀。怎么打发这可哀的人生呢,作者以形象答复读者:“乾坤大,霜林独坐,红叶纷纷堕。”“乾坤大”一句与上片起句“厚地高天”相照应,又表明作者以宇宙之广大、悠久来与“我”并提,显得“我”之卑微与速朽。“乾坤大”为叶韵句,但应与下两句连读,不应句断。“乾坤大”充满叹息意味,叹“我”乃“须臾”之物,又领起下两句。

这首词,上片下片的前两句,皆以诗化的思辨语言陈述,后两句或三句,则描绘形象,有直观性。这样写,好处在于仅用四十一个字,便可按照叔本华的哲学观点,说明如此人生;缺点在于形象化不足,直观性不强。

329@365一诗(词)一课——王国维《采桑子·高城鼓动兰釭灺》《蝶恋花·窗外绿阴添几许》

浣溪沙·草偃云低渐合围

【清】·王国维

 

草偃云低渐合围①。雕弓声急马如飞②。笑呼从骑载禽归③。

万事不如身手好④,一生须惜少年时。那能白首下书帷⑤。

【注释】

①草偃[yǎn]:草被风吹倒。《论语·颜渊》:“草上之风必偃。此处是指围猎。”②雕弓:刻花纹的弓。③从骑:骑马的随从。④身手:本领,杜甫《哀王孙》诗:“朔方健儿好身手。”⑤白首:谓年老。下书帷[wéi]:指教书。引申指闭门苦读。《史记·儒林列传》:“董仲舒……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

【词意】

草偃茫茫,云层很低,空间已经越来越小,对猎物已经形成合围之势。手中的弓不停的发射箭矢,跨下的马奔跑如飞。猎手发出爽朗的笑声在随从的拥护下满载猎物归来。

再有本领的人不如拥有一副好的身手,人的一生要好好珍惜少年时光。不要等到年老时还在书帷下皓首穷经。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1904年秋天,当时清廷已经走向末日。王国维虽然身为文人,但也为之忧心忡忡。不过王国维当时只是一个学校教员,只能借这首词来抒发自己的雄心壮志。

作品简介

《浣溪沙·草偃云低渐合围》是王国维创作于1904年秋天的作品,被整理收录于王国维的词稿《人间词》甲稿之中。

在这首词上半部分,作者凭借着自己丰富的想像力,描述了一位纵马放矢,打猎收获良多的豪侠。在词的下半部分,作者从想像中回到现实中来,理性地认为学文不如学武,一副好的身手,在国家危亡时,既可立下不朽之功又能安身立命。诗人巧妙的运用了浪漫主义的手法,写出了一个意景开润的围猎场景,表达了诗人对国是日艰却又书生无用武之地的人生感慨。

【赏析】万事不如身手好,一生须惜少年时

人生在世,再也没有一件事会比拥有一副好身体来得更重要了,所以人的一生,最值得珍惜的就是少年时代。身手好,代表身体健康强壮,比什么都珍贵;少年时代,应该及时努力,不要辜负这难得的好身手。

这首词不同与王国维另一首写围猎的词《浣溪沙·六郡良家最少年》,那一首更多的是描写了豪侠的个人英姿。这一首却是由围猎活谈及个人的内心活动,更多的点出国家的危难,而自己却是一个百无一用的书生。

上片三句,写出了一场围猎从开始到结束的全部过程。“合围”,是这场射猎的开始。“草偃云低”本是写围场影物,放在“合围”的前边就有一种天罗地网的感觉,好像天地草木也在听从人的指挥参与对鸟兽的包围。“雕弓声急马如飞”是写豪侠少年高超的骑射本领;“笑呼从骑载禽归”是写围猎结束满载猎物而归时的得意心情。这首词中豪侠少年的形象与作者在另一首《浣溪沙》中所写的那个“闲抛金弹落飞鸢”的豪侠少年形象有一些不同。那一首中的少年形象仅仅是风流潇洒、射艺出众,而这首词中“草偃云低”的描写,使这个少年还带有一种指挥者的威严之气。史载赤璧之战前曹操致书孙权曰:“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自古以来,围场可以喻指战场,打猎可以喻指用兵。王国维把自己想像成围猎活动的主人公,在这场“战事”中大振神威,说明他内心中同样有一种对戎马生涯的渴望。

下片三句“万事不如身手好,一生须惜少年时。那能白首下书帷”的牢骚。人们常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作者认为乱世的文人,读了一辈子书,既无权势以骄人,又无缚鸡之力以自卫。古代的卫、霍的功勋自不用提,游侠的气概也也无从谈起。假如说读书是为了明理,则明理恰足以给自己带来“世人皆醉我独醒”的痛苦。扬雄投阁,龚生竟夭,文人的悲剧古已有之。所以,习文不如习武,年轻人有一副好身手,纵不能替天行道,总不致像那些文人在乱世中连保全自己的能力都没有。如果结合作者的实际情况来看,则这理想近于虚幻。因为“体素羸弱”而称“万事不如身手好”,有一种无能为力的悲哀;人近三十而言“一生须惜少年时”,有一种无可奈何的遗憾;身为文人却说“那能白首下书帷”,有一种不甘心于现状的苦闷。

329@365一诗(词)一课——王国维《采桑子·高城鼓动兰釭灺》《蝶恋花·窗外绿阴添几许》

清平乐·垂杨深院

【清】·王国维

 

垂杨深院,院落双飞燕。翠幕银灯春不浅,记得那时初见。

眼波靥晕微流,尊前却按凉州。拚取一生肠断,消他几度回眸。

【简析】  拚取一生肠断,消他几度回眸

院中杨柳低垂,双双对对的燕子飞落下来。春景渐浓,我仍然记得初次相见的那个时候。当时她羞红着脸,宴席上却弹奏了凉州的曲子。哪怕是半生伤心断肠,我也愿意让她为我多回几次头。

329@365一诗(词)一课——王国维《采桑子·高城鼓动兰釭灺》《蝶恋花·窗外绿阴添几许》

临江仙·过眼韶华何处也

【清】·王国维

 

过眼韶华①何处也?萧萧又是秋声②。

极天衰草暮云平③。斜阳漏处④,一塔枕孤城⑤。

独立荒寒谁语⑥,蓦回头、宫阙峥嵘⑦。

红墙隔雾未分明。依依残照⑧,独拥最高层⑨。

词意

转眼之间青春年华就已经流失,落叶萧萧寓意着秋天地来临。天边的草已经枯黄了,连着天边的云。夕阳西下,阳光从缝隙中照入,拉长的塔影斜靠在远方的城楼上。

自己孤独地站在荒郊寒风中,有话却不知道该对何人说,猛然回首,远方的皇宫峻立着。红色的宫墙在迷雾中看不清楚了,站在落日余晖中,看不清这一切,只缘身在高处。

注释】

①过眼韶华:在眼前经过但很快就消失了的春光。《梁州令叠韵》词:好景难常占。过眼韶华如箭。②萧萧:风雨声成草木摇落声。秋声:秋时西风作,草木零落,多肃杀之声,曰秋声。③极天衰草:直到天边的枯草。④漏处:指光线透出的地方。⑤枕:临,靠近。《汉书·严助传》:会稽东接于海,南近诸越,北枕大江。⑥荒寒:荒凉寒冷。宋代王沂孙《水龙吟》词:太液荒寒,海山依约。谁语:没有人可以交谈。⑦蓦[mò]:突然。峥嵘:山势高而陡。⑧依依:依恋不合的样于。残照:落日余晖。⑨最高层:宋王安石《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离层。

【创作背景

这首词的创作是王国维在苏州任教时所作,词中虽有“宫阙”、“红墙”等语,但应该不是指北京,因为这首词属《甲稿》,发表于19064月,而王国维此时初到北京,与词中秋天景色描写相违。

【赏析】过眼韶华何处也?萧萧又是秋声

《临江仙》是王国维创作于1906年的作品,其收录在王国维的《人间词》甲稿当中。

这首词上下两片都是写景的,不同之处在于,上片写景更自然亲切。而下片由景引发联想,更显的落寂孤独。这首词也充满了王国维的清廷遗老的特色,那种对清廷走向末路,却不知路在何方的感情色彩十分浓烈。

词的大意说,美好的春光何处去了,又是萧萧秋声。极目远望,暮云展平,凋残的秋草伸向天边。云层中漏出一道斜晖,正照着孤城外的亭亭宝塔。我独立于荒寒的天地间,谁可共语?回头看,宫阙峥嵘,可是迷蒙的烟雾漂浮,红墙在雾中犹未分明。唯有夕阳残晖,还恋恋不舍地照在宝塔的最高层上。

这虽然是一首以写景为主的词。但开头两句却是意味深长的低慨叹。“韶华“和“秋声”有一个鲜明的对比:“韶华”是“过眼”的韶华。而且是“何处也”;“秋声”是“萧萧”的秋声,而且是“又是”的再一次到来。“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春去秋来本是自然的规律,但春天为什么总是那么虚幻那么短暂,而秋天为什么总是那么现实那么难以逃避。这两句,以极简洁的笔法拉开了“悲秋”的序幕。

“极天衰草暮云平”和王维《观猎》的“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有些相似,一样是诗中有面。那画面的下部是枯黄色的无边衰草,上部是暗红色的一天乱云。夕阳染红了地平线上的云彩,从云层缝隙中洒出的霞光给那“一塔”和“孤城”的剪影勾出金色的光圈。这是一幅很有气势的横幅画面。“斜阳漏处,一塔枕孤城”,那“漏”的金光云气、“枕”的居高临下、“一塔”和“孤城”的肃静沉寂,在秋的荒寒和暮的昏暗衬托之下,透出了一种庄严肃穆之美。天地的寥廓,愈发衬托出人的渺小;天地的永恒,愈发衬托出人的无常。王国维则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孤独寂寞——“独立荒寒谁语”这一句在这首以写景为主的词中,是意味深长的。“谁语”,是“向谁诉说”。显然作者有许多要说的话,但实际上却一句也没说。因为这里并没有一个理解他和倾听他的对象。他只是回过头来继续写眼前景色,于是这些景色突然之间就似乎有了一种“造境”的迷离恍惚之致。

“独立荒寒谁语,蓦回头宫阙峥嵘”两句,在格律上有些问题。按照格律,此一体的《临江仙》下片重头,也应是前边七个字后边六个字,如魏虔取《临江仙》上片开头曰,“金锁重门荒苑静、绮窗愁对秋空”,下片开头曰“烟月不知人事改,夜阑还照深宫”,平仄格式完全相同。而王国维这首词上片开头是“过眼韶华何处也,萧萧又是秋声”,下片开头却是“独立荒寒谁语,蓦回头宫阙峥嵘”。这是不合格律的。在《人间词》中,不合格律的地方并非只有这一处。

“蓦”字强调一种突然产生的感觉。“宫阙峥嵘”,是指“孤城”中的“宫阙”。它虽然在红墙和烟雾的笼罩之中,似乎有些虚无缥缈,却仍然显得高峻伟岸。而且,夕阳的那最后一点光线始终在宫阙“最高层”徘徊不去,似有依依难舍之意。这首词的上片和下片都是远望,都写到斜阳下的景色。但比较而言,上片的写景是比较客观的。而下片的写景则展开联想。“宫阙”、“红墙”、“高层”这些词语涉及到一个王朝。而那“红墙隔雾未分明”,一方面是说红墙和红墙中的宫阙看不清楚,一方面也可以说红墙中的某些事情外边的人粉不清楚。比如,穷途末路的大清王朝还有没有转机,中国的未来向何处去。这一切,当时都在未知之数,所以是“未分明”。至于那“最高层”的宫阙,它可以象征皇帝,可以象征清王朝,但也可以象征作者的某种理想。

329@365一诗(词)一课——王国维《采桑子·高城鼓动兰釭灺》《蝶恋花·窗外绿阴添几许》

浣溪沙①·天末同云黯四垂

【清】·王国维

 

天末彤云黯四垂②,失行孤雁逆风飞③。江南寥落尔安归④?

陌上挟金丸看落羽⑤,闺中素手试调醯⑥。今宵欢宴胜平时⑦。

【注释】

①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②天末:天边。彤云:雪云。黯四垂:雪云向四面布散。③失行:离群。④寥落:冷静。尔:指雁。安归:归向何处。⑤陌上:路上。金丸指弹丸。落羽:受伤坠地的鸟。⑥闺中:内室。素手:女子洁白的手。调醯[xī]:调和作料,醯指醋。⑦宵:作“朝”。

【词意】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掉队的孤雁正迎风飞翔。已经没有适合休息的栖息地了。

田野中的射手看着被猎杀正在下落的大雁,家中的妻子正在忙碌着烹调。看来今天的晚饭多了一道美味的大雁肉了。

【创作背景】

此词写于1905年秋,海宁。当时整个社会处于变革之中,而王国维依然对旧社会的清王朝抱有幻想,感觉到自己被当时的社会所孤立了。

【赏析】

《浣溪沙·天末同云黯四垂》是王国维于1905年在海宁写的一首词,被整理收录在王国维的词稿《人间词》甲稿之中。

整首词这首词借外物以寄托一种悲观的人生观。上阕写景给人一种万物消散,寂寞无奈的感觉。下阕王国维通过写人,更显出自己与整个社会的格格不入。王国维在其中有意无意之间表露出自己的政治观点。

王国维写词刻意求新,这首词可以说是一篇代表之作。它的新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词中写出了诗的格调和意境,二是在咏雁的旧题材中写出了前人没有写过的新内容。

古代的咏雁词,像张炎的《解连环》、元好问的《摸鱼儿》,也借对孤雁的伤感暗寓亡国之痛,但他们抒发主要是个人的悲哀,或者说至多是由个人遭遇引起的对国家的悲哀,而王国维这首词不同,它是一种沉甸甸的社会历史感,有一种生存竞争带来的血腥气味。可以说是一种洞察人类社会的眼光及由此而生的恻隐之心。这种哲人式的悲哀是王国维诗词中所特有的,在这首词中表现的尤为突出。

“天末同云黯四垂”预示首大雪将临的同时云彩已经在天边密布,天色渐渐暗了下来。这是环境渲染,给人一种灾难将临的暗示。“失行孤雁逆风飞”又在说一个生灵不屈不顾风雪将至的危险仍独自在空中飞翔。仅此两句,已不同于前人常写的那些传书的雁或惊弦的雁。作为喻体的雁,逆风而飞目的是要寻找一个可以栖息的地方躲避即将到来的风雪。然而“江湖寥落尔安归”又在说严寒的冬天,江湖中已经没有适合雁子栖息的芦塘。

接着王国维在下半阕一转,没有接着写那些沉甸甸的东西,而是忽然变换了观察角度。“陌上金丸看落羽,闺中素手试调醯”一改上半阕的紧张、寒冷的气氛而变为轻松、温馨。这两句是对仗,上一句写射雁者的技艺和风采,下一句写殷勤体贴的妻子。当我们想到这血淋淋的“落羽”和“欢宴”中的佳肴正是那倔强的孤雁时,所有的轻松和温馨就全变成了沉重和寒冷了。但作者还嫌不够,又加了一句“今宵欢宴胜平时”。

329@365一诗(词)一课——王国维《采桑子·高城鼓动兰釭灺》《蝶恋花·窗外绿阴添几许》

摸鱼儿·秋柳

【清】·王国维

 

问断肠、江南江北,年时如许春色。碧栏干外无边柳,舞落迟迟红日,沙岸直。又道是:连朝寒雨送行客,烟笼数驿。剩今日天涯,衰条折尽,月落晓风急。

金城路,多少人间行役,当年风度曾识。北征司马今头白,唯有攀条沾臆。君莫折,君不见、舞衣寸寸填沟洫!细腰谁惜?算只有多情,昏鸦点点,攒向断枝立。

注释

江南江北,语出王维《送沈子归江东》诗:“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沂。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写春来的离思,为秋柳作铺垫。金城,今甘肃兰州西北。沾臆,沾胸。cuán),聚集。

译文

试问在春来江南江北相送的时候,也是这样令人肠断的春色吗?碧栏杆外,是无边的垂柳,在风前依依起舞,使那迟迟的红日也西沉了。在那笔直的沙岸上,已是连朝冒着寒雨相送行客。重重雾霭,笼罩着一个又一个驿站。如今流落天涯,只见到被折尽枯条的杨柳,在清晓月落时被急骤的西风吹动。

在金城路上,古来多少人因服役而辛劳跋涉。想当年,也曾欣赏它那优美的风度。北征的桓司马今已头白,只有攀着柳枝,泪流沾臆。您不要再折秋柳的枝叶了。您不是看到了吗,正像寸寸碎裂的舞衣,委弃于沟壑之中。有谁爱惜它的纤细的腰肢呢?算来只有那多情的点点昏鸦,聚立在折断的枝上。

鉴赏

这首咏秋柳的词刻画细腻,极具巧思,同时也不乏人生世事无常的感慨,做到了“咏物而不沾滞于物”。这首词初看起来,上片只是写景,下片情景交融,动人的句子都在下片。但细读起来.下片是以抒发个人的羁旅之悲为主的,上片却以“年时”和“今日”景色的对比给了读者一种“天下皆秋”的感发。

陈永正笺:静安长调中.以此词为最佳,令人想起渔洋诸作:景中见情。咏物而能扑人身世之感,便得风人深致……此词借咏秋柳以寄行役之情。(陈永正《王围维诗词笺注》)

 

 

 

 

 

 

 

 

 

 

 

329@365一诗(词)一课——王国维《采桑子·高城鼓动兰釭灺》《蝶恋花·窗外绿阴添几许》

《书古书中故纸》

【清】·王国维

 

【原文】

昨夜书中得故纸,今朝随意写新诗。

长捐箧底终无恙,比入怀中便足奇。①

黯淡谁能知汝恨,沾涂亦自笑余痴。

书成付与炉中火,了却人间是与非。②

【注释】

①“昨夜”四句:昨夜在古书中偶然觅得一张旧纸,今朝便用来随意写上新诗。它长期丢弃在箧底一直无事,及至藏进我怀中便可称奇了。捐:丢弃。比:及。“长捐”二句,意在言外。静安一直郁郁失意,如今得到一个教职,自然心中快慰。

②“黯淡”四句:黯淡无光,有谁能知道你的幽恨?东涂西抹,我也笑自己实在痴迷。写成诗后放在炉火中一烧了事——连同人间的是是非非。“黯淡”一语双关。既指纸质,亦写心境。诗人大概想跟过去的日子来个了断吧,他并没有把写成的新诗放入怀中珍藏,反而一把火把它烧掉。《萧笺》云:“东坡诗:‘偶见一张闲故纸,便疑身是永禅师。’古今诗人所感略同。”缪钺《诗词散论》亦特录此诗,认为是静安悲观主义的代表作,并云:“诗中借故纸以喻人生,‘书成付与炉中火,了却人间是与非。’隐含毁灭此生无复顾惜之意。”

简析】 书成付与炉中火,了却人间是与非

1903年,王国维在罗振玉的举荐下前往通州师范学校,这是他教书生涯的开始。1904年,新任江苏巡抚端方聘请罗振玉为江苏教育顾问,并议定在省城苏州设立江苏师范学堂,王国维随后又来到苏州任教。在这期间,王国维创作了大量诗词,其中很多作品感叹人生苦短,世事纷扰,表现出浓厚的出世思想,他这一阶段的词作后来结集为《人间词话》。

书成竟是要付之一炬?也许他要毁去的不是书,他更想把那些是是非非“付与炉中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