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东坡的扬州情

 高山仙人掌 2018-04-05

苏轼是宋代文学的代表。词与辛弃疾齐名,并称“苏辛”;文与欧阳修齐名,并称“欧苏”。因为他在扬州做过太守,所以扬州人对他特别崇敬。扬州曾建有“苏亭”,纪念苏轼;又建有“三贤祠”,纪念欧阳修、苏轼和王士禛三人。


一、“归来邻里应迎笑”


苏东坡有一首《送杜介归扬州》的诗咏道:“归来邻里应迎笑,新长淮南旧桂丛。”这是他写给友人的诗句,但用在东坡本人身上也很恰当。当苏东坡来到扬州的时候,扬州的老百姓都笑了。


那是元祐七年(1084)二月,苏轼来到扬州主政,成为新一任扬州父母官。他在许多地方做过地方官,细数一下,不下十个地方,所到之处都有政声。宋代为防止官员在任职之地结党贪腐,任职时间一般不超过半年。苏东坡在扬州的时间前后也只半年,除了人们熟知的废除万花会是他在扬州的政绩之外,此外还有两件事值得一说。

 


苏东坡从颍州转知扬州的途中,正当初春,看到庄稼长势很好,便遣散吏卒,亲入村落,访问乡亲父老。他看到扬州的农民面有忧色,语气沉痛,说丰年还不如凶年好呢。凶年虽然天灾难熬,只要节衣缩食,还能将就糊口;丰年尽管多打了粮食,因为要缴纳历年积欠,胥吏在门,枷棒在身,反而活不下去。说到伤心处,父老们泪如雨下。


得知这一情况之后,苏东坡寝食难安,到府署后连夜挑灯上书,写下《论积欠六事并乞检会应诏所论四事一处行下状》,历述扬州农民之苦,认为农民历年积欠如不免除,现行赋税也收不上来,结果是公私两困。苏东坡请求朝廷暂停催欠,但遭到拒绝。


到了夏天,扬州一带瘟疫蔓延,死人甚多,官吏还在催逼“积欠”。苏东坡不得已,又上书《再论积欠六事四事》,幸而得到皇帝同意:“不论新旧各种积欠,一律宽免一年。”消息传来,扬州百姓奔走相告,喜形于色。


苏东坡在扬州还考察漕运,要求恢复漕运旧法,主张准许官船水手捎带私货出售,这样可以免除船员的生活之忧,以便全心全意以船为家。如果不准船夫私载货物,则船民生活窘迫,往往盗窃官物,于公于私都不利。苏东坡的主张得到了朝廷的采纳,船民也因此安居乐业。


苏东坡在扬州的善政,在扬州广为传颂。


二、 “扬州近日红千叶”


苏东坡《题赵昌芍药》诗云:“扬州近日红千叶,自是风流时世妆。”诗人看到赵昌观的芍药,就联想到扬州芍药盛开的情景。他说赵昌芍药宛如一群身着翠袖薄裳的少女风姿而婀娜,而扬州红药像一群身着流行时妆的仙姬时尚风流。芍药古称千叶红花,故以“千叶”代指芍药。


宋人对花草尤感兴趣,洛阳牡丹、扬州芍药一时齐名。欧阳修曾作《洛阳牡丹记》,刘攽、王观、孔武仲等人曾作《扬州芍药谱》,详载扬州芍药名品。


王观《扬州芍药谱》云:“扬州人以种植芍药相尚。”陈淏子《花镜》云:“芍药唯广陵天下最。”芍药的栽培史,据说已有三千年。《诗经》已有“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的诗句。


洛阳人爱牡丹,洛阳有牡丹万花会。后来蔡京到扬州主政,也仿效洛阳之例,办起了芍药万花会。第二年,王存接任蔡京,也如法炮制。


栽花、养花、赏花本是人类爱美的天性,但也要考虑老百姓的实际生活水平和传统风俗习惯。如果把好事办成强迫黎民非办不可的行政命令,那就将一件本来风雅的事情搞得天怒人怨了。


苏东坡到扬州后,按照惯例也该举办芍药万花会。不过他了解举办一次万花会,需费芍药十余万朵,名为与民同乐、举城同庆,其实是长官意志,劳民伤财。


那些用百姓血汗栽培出来的鲜艳的芍药花,被无偿地征收,编成花篮、花轿、花宝塔放置于街头,也不过就热闹了十几天时间,然后就成了残花败叶,一扫了之。这种看起来风雅而实际上作孽的事情,究竟做还是不做呢?


原来,在苏东坡来扬州履新的时候,苏门四学士之一的晁补之正在扬州做通判。晁补之听说老师要来扬州上任,自然非常欢喜,迎接老师的举措之一当然是办好万花会。


晁补之觉得,满怀诗情的苏东坡见到满城花开,定然心花怒放。但他没有想到,苏东坡对于万花会毫无兴趣,他在《以乐害民》中申明了他的主张:


“扬州芍药为天下冠,蔡延庆为守,始作万花会,用花十余万枝。既残诸园,又吏因缘为奸,民大病之。予始至,问民疾苦,遂首罢之。万花会,本洛阳故事,而人效之,以一笑乐为穷民之害。


意洛阳之会,亦必为民害也,会当有罢之者。钱惟演为洛守,始置驿,贡洛花,识者鄙之。此宫妾爱君之意也。蔡君谟始加法造小团茶贡之,富彦国曰:‘君谟乃为此耶?’”


在文风浩荡的北宋时代,能够独具只眼看待万花会这一貌似盛世风光的“雅集”,公开提出不要以娱乐的名义损害民众的利益,并公开点名批评那些政要,苏东坡恐怕是第一人。


苏东坡在文中点名批评了三个人,一是蔡延庆,即蔡京,被斥为“六贼之首”;二是钱惟演,“西昆体”骨干;三是蔡君谟,即蔡襄,曾主持制作武夷茶精品“小龙团”。


三、 “虽杀风景免造业”


苏东坡并不是不喜欢扬州芍药。他在《东坡志林》中说:“扬州芍药为天下冠。”他之所以反对万花会,是因为它严重扰民。但废除万花会的措施,不像免除农民积欠、放宽水手携物那样让所有的人赞成。


免除农民积欠,放宽水手携物,人人喊好。而“万花会”看起来是一种举城同庆的好事,美化家园,优化环境,本无过错。而且花花草草的事历来被视为风雅之举,一旦废除,岂不是煞风景?


对这种反应,苏东坡早有预料。他针对当时的一些非议,在给友人王定国的信中坦然谈了自己的看法,宋人《墨庄漫录》中记道:


“西京牡丹,闻于天下。花盛时,太守作万花会,宴集之所,以花为屏帐。至于梁栋柱栱,悉以竹筒贮水,插花钉挂,举目皆花也。扬州产芍药,蔡元长知淮扬日,亦效洛阳作万花会。


其后岁岁循习,人颇病之。元祐七年,东坡知扬州,正遇花时,吏白旧例,公判罢之,人皆鼓舞。作书报王定国曰:‘花会用花千万朵,吏缘为奸,已罢之矣,虽杀风景免造业也。’”


四、“淮南风俗事瓶罂”


扬州是东南繁华之地,物产丰富,生活优裕,这让喜好口腹之欲的苏东坡正中下怀。


东坡爱吃。扬州的时鲜让他大快朵颐,一首《扬州以土物寄少游》道出了他对尝新的见解:“鲜鲫经年秘醽醁,团脐紫蟹脂填腹。后春莼茁活如酥,先社姜芽肥胜肉。鸟子累累何足道?点缀盘飧亦时欲。淮南风俗事瓶罂,方法相传竟留蓄。且同千里寄鹅毛,何用孜孜饮麋鹿。”


诗中提到了鲜鲫、紫蟹、春莼、姜芽、鸭蛋等时令美食,他自己尝了新还不够,还要把它们送给朋友一起大快朵颐。


东坡嗜茶。扬州蜀冈新茶在唐代就已出名,及至宋代被列为贡品。这年端午,东坡本来身体欠佳,但有朋友送来蜀冈的好茶,再配上天下第五泉的好水,让东坡霍然病愈。


他挥毫写了一首《到官病倦,未尝会客,毛正仲惠茶,乃以端午小集石塔》,咏道:“为君伐羔豚,歌舞菰黍节。禅窗丽午景,蜀井出冰雪。坐客皆可人,鼎器手自洁。金钗候汤眼,鱼蟹亦应诀。遂令色香味,一日备三绝。报君不虚授,知我非轻啜。”杀猪宰羊,煮泉品茗,端午的美食让苏东坡忘记了病痛。


苏东坡虽然在扬州只有短短半年时光,但扬州的每件事都沁入他记忆深处。扬州的盆景一向知名,东坡在扬州获得两块奇石,使得他欣喜不已。


他专门为此写了《双石》诗,并在序中详细回忆在扬州寻获奇石的情形:“至扬州,获二石。其一绿色,冈峦迤逦,有穴达于背。其一正白可鉴,渍以盆水,置几案间。”


他回想在颖州时,曾做过一个梦,在梦中看见一个地方叫做“仇池”。他把在扬州获得的奇石名为“仇池”,还把自己的一本杂著题作《仇池笔记》。


五、“默数淮中十往来”


苏东坡与扬州关系密切。他在《淮上早发》中说:“此生定向江湖老,默数淮中十往来。”诗中说他十次来往于江淮间,也就是说他曾十过扬州。


苏东坡到扬州做太守的时候,并不是他第一次来扬州。早在他赴杭州任通判时,就已到过这里。或许那时扬州对于他来说,只是赴任漫漫长路上一处泊舟停脚之地。但后来欧阳修离世,当他再经过扬州时,这里已是他寄托对恩师哀思之地。


位于大明寺侧的平山堂,是他的恩师在扬州兴建的风雅唱和之所,而在平山堂的后面,就是苏东坡所建的谷林堂。东坡用“深谷下窈窕,高林和扶疏”的诗句,表达出对老师的敬重和仰慕。


东坡调任湖州路过扬州时,扬州知州鲜于侁在平山堂宴请他。在宴席上,耳闻歌女吟唱恩师所作之词,目睹庭前伫立恩师手植之柳,苏东坡深感人事变幻,光阴倏忽,写下了一阕《西江月·平山堂》:“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 


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看似消极厌世,实际上是洞穿人世而已。


苏东坡对于扬州风物,大到一场花会,小到一块石头,都无不关心。有意思的是,他对扬州的历史掌故还咀嚼揣摩,别有心得,与众不同。例如扬州石塔寺的“饭后钟”故事,本是说王播在寺中读书受到僧人的戏弄,历来都是责怪僧人势利。


但是东坡自有别解,他在《石塔寺》诗中反其意而用之,说:“饥眼眩东西,诗肠忘早晏。虽知灯是火,不悟钟非饭。山僧异漂母,但可供一莞。何为二十年,记忆作此讪。斋厨养若人,无益只遗患。乃知饭后钟,阇黎盖具眼。”


诗前有引:“世传王播《饭后钟》诗,盖扬州石塔寺事也。相传如此,戏作此诗。”虽说是戏作,但也不无新意。


王播少时孤贫,蹭饭于木兰院,听钟声随僧众就餐。久而久之,为寺僧所厌恶。有一天,众僧故意开饭后才敲钟,等王播赶到时僧众已经收拾碗筷。


这事使王播深感羞辱,于是在壁上题诗:“上堂已了各西东,惭愧阇黎饭后钟。”二十年后,王播位居淮南节度使高位,他重访木兰院时见当年所题旧诗居然被碧纱精心笼罩,深讶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于是又挥毫写道:“二十年来尘扑面,如今始得碧纱笼。”“饭后钟”的意义一般都认为是讥刺僧人势利,苏东坡却认为不是和尚势利,而是他们用“激将法”刺激王播苦读,此后他才出人头地,功成名就。所以,苏东坡认为“饭后钟”其实是僧人激发王播读书的“苦肉计”。


无论是从政还是为文,扬州在苏东坡心中都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推荐好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