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家陵园引入这项酷科技,让追思立刻变得大为不同 | 清明特别报道

 好心态有好心情 2018-04-05

本报记者  包 颖  朱婕妤


3月31日上午,2018年北京市生态葬清明共祭仪式在长青生命纪念园(以下简称长青园)生态葬纪念广场举行,生态葬逝者家属代表、北京市民政局和社会福利中心有关代表近1000人参加了活动,人们一起以宣读公祭文、放飞平安鸽、向纪念碑敬献鲜花等庄重的仪式缅怀海葬和自然葬逝者。

这是记者第一次走进长青园。刚进园区,一条宣传横幅就闯入眼帘,它阐述了长青园的定位:“绿色、人本、科技、创新。”记者不仅疑问:“作为一家公益性公墓,做好兜底性的殡葬服务保障即可,为何立下这么高的标准?能实现吗?”    

上海万豪执行董事何宣华向北京市民政局分管殡葬工作副局长马可容等介绍“互联网 殡葬”服务产品

 上海万豪出品的精美绿色铜制二维码令记者惊叹


电子墓碑、二维码扫墓打通了传统与现代的祭扫需求

长青园内,到处是结伴前来祭扫的人,记者带着疑问四处兜转,首先想探寻的是自然葬区域。北京于2017年开创的这一全新生态葬法,一直拨动着全国殡葬行业的兴致。

顺着指引,记者来到自然葬区——一片泛着早春绿意的草坪下,即安葬着自然葬者的骨灰,草坪上看似随意放置着的几块石头未经雕琢,周围有树、游廊、水池环绕,环境幽静,不见刻写着逝者的名字碑石,只立着一块“安葬区域禁止入内”的提示牌。

 长青园自然葬区

在自然葬区域旁,放置着一个可移动的电子墓碑,形态与石头墓碑相仿,正面镶嵌着屏幕,白色基调,有现代科技感。静立一旁的工作人员身着礼服,显得很庄重。电子墓碑的台面上,摆放着一个二维码、两束鲜花。记者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即登录了“星星网人物传记平台”,随着舒缓的音乐声响起,在手机端和电子屏幕上同时显示了逝者王女士的墓志铭、生平简历、所获荣誉、生活图片的视频、亲友们撰写的怀念文章等等。

记者细细阅览得知,王女士是一位高级知识分子,因兢兢业业而备受工作伙伴尊敬,也是与丈夫感情深厚的妻子,还是一位被孩子铭记在心的母亲。虽然不相识,但几篇纪念文章读下来,记者也被她丰富多彩的人生打动,于是点开最下面的献花按钮,在网上献上了几束白色的、黄色的、蓝色的花,以表达心中的敬意。

记者在这一角逗留,准备随机“捕捉”几位来祭扫的市民采访,就遇到了参加共祭仪式后在园区内考察清明祭扫保障工作的北京市民政局党委常委、副局长马可容。

他解答了记者进园之初的疑问:“为何保障性的公墓也要以绿色、人本、科技、创新为目标?保障是政府给老百姓的承诺,也是政府的责任,但不是低标准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老百姓的需求不断变化,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越来越多样化,那么,我们以人民为中心体现在哪儿?一方面,政府要兜底,另一方面要在兜底的基础上更多地与国家政策、未来可持续发展相一致。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需要运用科技来打通传统与现代,建立桥梁与纽带,比如传统的祭扫需要墓碑,但现在根据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我们又要尽量不用墓碑,这就只能用科技的方式来解决,所以我们采用电子墓碑、互联网科技,既推进了生态殡葬,又满足了人们的需求。这一切源于我们必须不断创新思想,才能不断更好地满足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中国社会报《殡葬周刊》主编包颖就“为何保障性的公墓也要以绿色、人本、科技、创新为目标?”采访北京市民政局分管殡葬工作副局长马可容


“互联网 殡葬”服务提升生态葬“文化含金量”

这一席话或许还可以解答:容易陷入叫好不叫座局面的生态葬,为何在北京推行得比较顺利?北京市不仅建立了节地生态安葬补贴激励机制,还创立了科技含量高、人文内涵丰富的配套服务体系,如“星星网人物传记平台”、电子墓碑、集体共祭仪式等,使得生态葬成为一种高“文化含金量”的安葬方式,因此受到市民青睐。

据统计,北京市骨灰撒海活动自1994年实施以来,已有18906份骨灰撒入大海,海葬比例也逐年攀升,2017年接近遗体火化总量的3%。在2017年北京市启动自然葬的第一年,就办理自然葬业务994份,安葬逝者765位。到“十三五”末,预计北京市骨灰撒海和自然葬占比将达到年火化总量的6%。

生态葬不留名、不占地,但应该为人们纪念亲人提供更丰富的方案、途径和平台。在生态葬纪念广场上,记者看到,很多人翘首而立,眼睛紧盯着LED屏幕,只为能用手机拍到滚动播放的名单中亲人的名字。在他们心里,那个名字就意味着纪念和记忆。

跟家人一起来祭扫叔叔的张丽达女士对记者说:“我今天来了才知道长青园有‘星星网人物传记平台’,扫二维码即可在手机上呈现逝者的生平影像资料,我已经收藏了这个平台,回去要琢磨怎么用,怎么注册,怎么上传资料。”她有50多岁,看来在北京这样的一线城市,二维码祭扫有望普及到这个年龄层的人。


上海万豪开展的“互联网 ”陵园服务探索

2017年,北京市民政局联合上海万豪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万豪)打造了“星星网人物传记平台”,通过绿色铜制殡葬用品及“互联网 殡葬”二维码祭扫服务的科技创新,助力节地生态安葬的推行。目前,“星星网人物传记平台”已覆盖长青园自然葬逝者,下一步根据使用效果,有望向海葬者家属提供这项服务。

据上海万豪执行董事何宣华介绍,人们可以在PC端登录“星星网人物传记平台”(www.lifebook.xin),为逝去的亲人或朋友快速、便捷地制作精美的“人物传记”,平台将为每一位用户永久保存数据,并保障数据的安全性。无论在哪里,只需扫二维码即可在手机上阅览逝去亲人的“人物传记”,还可以在移动端留言,进行追思、缅怀、纪念。

据何宣华介绍,个性化设计同样可以运用到“互联网 殡葬”服务中。有需求的家属可根据逝者生前喜好,定制个性化的二维码铜牌,上面可以雕刻天鹅、花朵、爱心等各式花样,放置在家中就是一件美丽的工艺品。

除了为殡葬行业提供互联网科技服务,上海万豪还是一家专业的小型艺术墓碑供应商和节地生态葬方案提供商,服务的陵园达400余家。其开发的“星星网人物传记平台”能更好地帮助陵园实现科技殡葬与人文的结合,在为用户提供更多人文关怀的同时,提高用户与陵园的黏性,从而将传统的陵园与客户的“弱联系”转换为“强联系”,并通过“星星网殡葬互联网智能系统”为陵园提供一整套“智慧陵园”解决方案,协助陵园更好地开拓后服务市场。

<<  左右滑动查看上海万豪节地生态安葬案例图片  >>

作为一家有温度的企业,上海万豪还热心公益,积极承担企业责任。3月31日,北京市红十字会和北京解剖学会在长青园内还举办了一场纪念遗体捐献者的追思仪式——《生命》追思会,参加活动的有遗体捐献者家属、医学院校师生代表、医务工作者和社会各界人士等600余人。上海万豪向红十字会捐赠价值30万元的个性化二维码铜牌和配套服务,与红十字会合作试运行网上祭扫项目。遗体捐献者亲友可以在“星星网人物传记平台”创建“人物传记”,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记录逝者的生命历程,续写并延承其精神。上海万豪核心团队表示,用技术实现人文理想是其追求的方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