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糖尿病治疗新靶点——让细菌去消耗葡萄糖

 融雪68l4ascso7 2018-04-05

糖尿病治疗新靶点 来自糖医生 07:00

肠道菌群是寄居在人体肠道中的各种微生物,数量非常多。英国营养免疫学家菲利普·考尔德(Philip Calder)教授说,人们身上的细菌细胞比正常细胞多10倍以上。事实上,如果以细胞计数,一个人身上90%是细菌。



你的一举一动,呼吸,消化,吸收,甚至情感,都沉浸于其中。它们错综复杂而又相对独立,成为人体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人体营养、代谢和免疫调控[1],影响着你的健康。


千万别小瞧肠道菌群,它们压根就在控制我们的健康。


人体肠道中的细菌有三类:


益生菌:对人体有益,如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类杆菌等,约占菌群总数的99%;

中性菌:在肠道菌群平衡时是无害的,但在特定的条件下会变坏,具有侵袭性,如肠球菌、肠杆菌等;

有害菌:一般是短时间内出现,很少会长期驻扎在肠道内。[2]

 

这些肠道的细菌,影响着人体的营养、新陈代谢、 免疫功能调节、炎症反应、肠道功能,以及骨代谢、神经生物行为等。[3]


正常情况下,肠道细菌之间的组成比例及数量比较稳定,处于动态平衡。有利于促进营养物质消化吸收,防止有害物质或者病原体对人体的损害。[4]

 

但菌群之间的动态平衡,也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饮食、运动、精神压力等各种体内或体外环境的变化。


一旦肠道的细菌构成和数量发生改变,人体代谢就会出现紊乱——出现肥胖、高尿酸血症和糖尿病等代谢疾病,以及抑郁、焦虑和认知功能下降等精神心理障碍。


糖尿病患者的益生菌减少了


目前临床上认为肠道乳酸菌、双歧杆菌等益生菌的减少,与糖耐量异常密切相关。还有一些学说(短链脂肪酸学说、胆汁酸学说、内毒素学说、生长因子学说等)认为肠道菌群失调诱发了胰岛细胞功能受损。

意思就是——

肠道菌群失调,

与2型糖尿病的发病有瓜葛!

 

国外有研究检测分析了糖尿病患者和健康人粪便的组成,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与正常人群间的肠道菌群存在明显差异。[5]

 

与健康人相比,糖尿病患者有益菌的数量明显减少,有害菌的数量却增加了。[6]

 

同时,2型糖尿病患者紊乱的肠道菌群,促使胰岛细胞功能进一步受损,给糖尿病雪上加霜,形成恶性循环。


补充益生菌,能帮助控制糖尿病?


近年来,已有许多研究通过各种手段改变肠道菌群来治疗2型糖尿病。

 

有研究显示用益生菌改变肠道菌群的构成,可以改善胰岛素敏感性,预防和延缓2型糖尿病的发展。[7]

 

荷兰研究人员通过粪便移植,发现给代谢异常的患者灌输来自健康标准体重捐赠人的粪便提取物后,使他们的胰岛素治疗效果明显加强,同时体重增长得到控制、减少了体内脂肪堆积。



另外,通过使用益生菌、抗生素、外科手术等办法调节肠道菌群,也可改善人体糖代谢和胰岛素抵抗。

 

原来,益生菌喜欢利用葡萄糖,加速人体葡萄糖的代谢。也就是益生菌帮助你把体内多余的糖给用了。

 

如果体内有大量益生菌存在,它们都积极消耗葡萄糖,那体内葡萄糖就会减少,自然就能降低血糖了


注意点啥才能让肠道菌群不捣乱?


不合理的饮食,比如高热量、高脂肪、高蛋白、膳食纤维过少、加工腌制食品等,会破坏肠道菌群结构,使有害菌增加、益生菌减少,诱发糖尿病。当肠道内的细菌组成结构恢复正常后,人体肥胖、糖尿病等慢性病指标会慢慢恢复正常。

 

那就在日常饮食中滋养、补充益生菌吧,这里面就包含了我们常说的营养均衡饮食。


 1. 每天早上喝一杯酸奶

酸奶是牛奶通过益生菌发酵的,含有乳酸菌和双歧杆菌。而且,酸奶比牛奶更适合乳糖不耐受人群。当然,酸奶是食品不是药,不可能有药品那样强效。不过,平常多喝酸奶还是有益的。

 

特别提醒:购买酸奶时一定要选择含有活性益生菌的酸奶

 

2.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与粗杂粮要吃够

粗粮中富含膳食纤维,有利于促进肠道内益生菌的生长,而且能调节食物在人体内的消化吸收,有效缓解餐后血糖的升高,控制糖尿病。

 

3.吃富含乳酸菌的食物

牛奶、奶酪、乳酸菌饮料等乳制品,豆浆、酸菜、泡菜、醋及醋酸饮料。

 

温馨提示:

含有抗生素的食物,如某些人工养殖的鱼虾、鸡鸭羊猪牛等动物类肉制品,容易破坏肠道菌群平衡,应当尽量避免。


当然,糖尿病患者肠道菌群失调比较严重,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光靠日常饮食管理可能还不够,也可以选择一些益生菌制剂和益生元制剂来助力肠道菌群恢复


目前常用的益生菌制剂有嗜酸乳杆菌、保加利亚乳杆菌、乳酸乳杆菌、芽胞乳杆菌、双歧杆菌、粪链球菌、大肠杆菌、粪杆菌和枯草杆菌等。口服益生元,也可达到扶植正常菌群的目的。


参考文献:

1.Backhed F, Ding H, Wang T, Hooper LV, Koh GY, Nagy A, Semenkovich CF, Gordon JI. The gut microbiota as an environmental factor that regulates fat storage. 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04;101:15718-15723.

2.Backhed FManchester JKSemenkovich CFGordon JI. Mechanisms underlying the resistance to diet-induced obesity in germ-free mice. 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07;104:979-984.

3.Backhed F. Host responses to the human microbiome. Nutr Rev. 2012;70 Suppl 1:S14-S17.

4.Qin JLi YCai  Zet al. A metagenome  wide association study of gut microbiota in type 2 diabetes [J]. Nature2012490(7418):55-60

5.Larsen N,Vogensen FKvan den Berg FWet al. Gut microbiota in human adults with type 2 diabetes differ s from non-diabetic adults[J].PLoS One20105(2)e9058.

6.孙艳,刘波,赵静玫,王海岩,徐和利,李雪驼.大连地区糖尿病患者与健康成年人肠内菌群的比较.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3;11:863-865.

7.Yoo JY, Kim SS. Probiotics and Prebiotics: Present Status and Future Perspectives on Metabolic Disorders. Nutrients. 2016;8:173.



本文作者:罗春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