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雕艺术在古建筑中随处可见,它们于雕梁画栋间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门楣、屋椽、窗格、栏杆、飞罩挂络,皆有木雕或古朴典雅或富丽堂皇的身影。不论是文人、商贾还是贵族,都喜欢以木雕来修饰宅邸。 广袤无垠的中华大地孕育了众多能工巧匠,传统木雕也在岁月的历程中逐渐诞生了七大流派,每一派都演绎着各自不同的故事…… 东阳木雕:画中有画,景中有景
东阳木雕在唐代就已出现,以平面浮雕为主,因产于浙江东阳而得名。 据《康熙新志》载,唐太和年间,东阳冯宿、冯定两兄弟曾分任吏部尚书和工部尚书,其宅院“高楼画栏耀人目,其下步廊几半里”。可见当时东阳木雕就已具备优异的水平与风格。 在艺术手法上,东阳木雕以层次高远、平面分散来处理透视关系并以中国传统绘画的散点透视或鸟瞰透视为构图特点,它所表现出来的内容可以比西洋浮雕更为丰富,它可以充分展示画面内容,做到“画中有画,景中有景”。 2006年5月20日,东阳木雕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包天伟 《华夏文明·笔筒》 艺尊轩创始人包天伟先生正是东阳木雕的继承者,他从曾被誉为“东阳南派第一斧”的父亲包焕武身上习得了精湛的技艺,又在十余年的游历学艺中采百家之所长,将它们和谐并巧妙地同时呈现于木雕作品中。 包天伟 《华夏文明·笔筒》局部 如木雕作品《华夏文明·笔筒》,以“渔樵耕读、琴棋书画”为主题,将中国古人的农家生活和闲情雅事共同展现于一件作品中;此作运用到了几乎所有传统木雕技法,在保持树根大造型结构的同时,深浮雕、浅浮雕、立体雕、镂空雕等技法都在作品中得以体现。 包天伟 《华夏文明·笔筒》 此作荣获2004年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是东阳木雕乃至中国木雕界的精品力作。 福建木雕:建筑、佛像齐头并进
福建木雕也是在建筑装饰、家具装饰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木雕艺术,并且还衍生出了佛像雕刻的旁系,整体成熟于明末清初。 福建木雕在清代形成了三个主要的流派:以大坂村艺人陈天赐为代表的大坂村派,擅长雕刻神仙佛像以及动物形象;以象园村柯庆元为代表的象园村派,擅长表现虫草花卉和活动雕刻;以雁塔乡王清清为代表的雁塔派,擅长雕刻图案花纹,还有和漆器相结合的浮雕花鸟作品。 鉴于建筑与佛像雕刻分离为不同体系,为适应民间敬神拜佛的习俗,福建木雕从大型佛像雕刻转而发展为室内陈列欣赏艺术品。 潮州木雕:建筑装饰的生命律动
旧时潮汕人盖房子常请两班工匠,以中线为界,按左右分“龙畔”、“虎畔”,各施其技,互不窥视,完工后进行品评,优胜者可得额外奖金。这也促进了当地木工技艺的发展,使清末年间潮汕居民达到了空前的辉煌。各邑陆续兴建许多高墙大屋,木雕装饰和建筑本身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生命的律动。 2006年5月20日,潮州木雕经中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徽州木雕:徽商的金碧荧煌
旧时的徽州木雕多用于建筑和家庭用具的装饰。木雕在徽派建筑上通常用于架梁、梁托、檐条、楼层拦板、华板、窗后、栏杆等处,雕花撰朵,富丽繁华,既考虑美观,又重视实用。 在家具方面,徽州木雕较多应用于床与衣橱。这些家具一般用高级木材制作,均用朱漆和金箔装饰木雕的表面,使其更加鲜明生动。 明中叶以后,随着徽商财力的增强,炬耀乡里的意识日益浓厚,木雕艺术也逐渐向精朗细刻过渡,以多层透雕取代平面浅雕成为主流。入清后,对木雕装饰美感的追求更为强烈,雕花撰朵,金碧荧煌,虽极为精工,但偶有略过繁琐之态。 宁波木雕:三分雕,七分漆
浙江宁波的朱金木雕,是一种在木雕上贴金漆朱的木雕艺术。其造型古朴生动,刀法浑厚,金彩相间,热烈红火。这种艺术效果主要来自漆工的修磨、刮填、彩绘和贴金,所以才有“三分雕,七分漆”的说法。 宁波朱金木雕主要应用于民间日用陈设以及佛像、人物雕像和家具装饰。朱金木雕中,婚娶喜事中的床和轿尤具地方特色,表现出一种富丽堂皇的气派,故有“万工轿”“千工床”之誉。 剑川木雕:少数民族的信仰之作
剑川木雕是云南剑川县白族人民创立的一种木雕艺术,自唐宋以来木工人材济济。昆明的三牌坊、建水的石照壁、保山的飞来寺、中甸的归化寺等等闻名建筑,都有剑川木雕艺人的功劳。 鄂南木雕:建筑上的戏曲神话
鄂南木雕主要出自鄂湘蜀三省的交界处,木雕内容多体现喜庆、吉祥、长寿。历史上,鄂南木雕作品所表现的题材,基本上都出自于戏曲故事、神话传说,动物形象、花鸟亭廊也不少。 这些作品大多以镂雕和浮雕结合,深浮雕与浅浮雕相穿连,表现有情有景、妙趣横生,颇具地方特色,艺术个性也非常突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