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二十四节 行气和胃法

 学中医书馆 2018-04-05
第二十四节 行气和胃法 (概述] 气贵于行,行则流通,不行则滞,滞则壅塞不迩, 不适则胀痞疼痛。故本法常选用行气和胃的厚朴、木香,陈皮、 白蔻,草蔻、枳壳,苏梗、台乌,砂仁等组成方剂,以治疗胃气 壅滞,脘痞胀痛,食纳减少,时作时痛诸证. [常用方剂] 1.厚朴温中汤(<内外伤辨惑论}) 本方由厚朴、陈皮,茯苓各9克,草蔻仁,木香、干姜各6克, 甘草3克组成。功能行气和胃,温中化湿。主治脾胃虚弱,脘腹胀 满,或寒犯胃脘,时作时痛。 中阳不振,脾胃虚弱,运化失职,聚水为湿,湿浊凝滞,影 响脾胃气机,升降失和,则脘腹胀满,时作时痛。故方用厚朴温 中燥湿,行气和胃,配以干姜温运脾阳,陈皮、木香、草蔻行气 宽中,茯苓淡渗利湿,甘草和中。诸药合用,温中湿化,气行胃和, 脘痞疼痛可除。 2.木香顺气丸(<经验方}) 本方由木香,青皮、砂仁、甘草,枳壳各3克,陈皮,生姜, 厚朴、乌药、香附、苍术各6克组成。功能行气和胃,消聚解郁。 主治腹中气聚,攻串胀痛,时聚时散,脘胁不适,脉弦或缓,舌 苔薄白等证。 脾居中州,胃主降浊,脾胃失和,气机阻滞于中,反侮肝木, 以致肝郁气滞。法当行气和胃,消聚解郁。故方用厚朴,陈皮、 木香、生姜,砂仁行气和胃,枳壳宽胸快膈,青皮,乌药,.香附 疏肝理气,苍术燥湿健脾,甘草和中。诸药合用,共奏行气和胃, 消聚解郁之功。 [主治痢证] 1.中虚痞满 痞满之证,乃指心下痞塞,满闷不舒,触之无形,外形胀急 的证候。多因起居失调,饮食不化,气机阻滞,气郁痰凝,脾胃 虚弱,导致脾失健运,冒失和降,升降失常,阻滞于中而成。诚如 {丹溪心法》云。。痞者与否同,不通泰也。,“脾气不和,中央痞塞, 皆土邪之所为也。”并指出:“胀满内脏而外亦有形,痞则内觉痞闷, 而外无胀急之形。” 本证的治疗,首分虚实。以一般治法而论,亦不外虚则补之, 实则泻之,审证确实,合理施治。中虚痞证,脘闷不舒,痞塞胀 满,时宽时急,不饥不食,喜热喜按,得温则舒,气短乏力,四 肢欠温,舌淡苔白,脉来沉细或虚大无力。治宜温中补益,行气 和胃.方用厚朴温中汤加白术,党参补益脾胃。 2。积滞痞满 积滞痞满,多因饮食损伤脾胃,胃气壅塞,脾气不能健运, 以致纳化功能失常,致食滞聚而不散,阻滞脾胃气机而成。其证 胸脘满闷,痞塞不舒,嗳腐吞酸,或见呕恶,大便不通,或泄下 酸臭,舌苔厚浊,脉多弦滑。治宜消积导滞,行气和胃.木香顺 气散加减之。 3。心下痞 心下痞,多由伤寒误下伤中,邪气乘虚结于心下而成。仲景 云;“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治宜行气和胃,补中除满。 厚朴温中汤去干姜,草蔻仁,加党参,白术,生姜. 4.气滞胃痛 气滞胃痛,其证胃脘痞胀而痛,以胀为主,痛无定时,聚散 无形,畏寒喜暖,得热痛减,矢气则舒,舌苔白,脉弦紧。治宜 行气和胃,温中消痞。木香顺气丸化裁。药如厚朴,陈皮、木香, 枳壳,半夏,生姜,砂仁,茯苓,甘草。佛手等0 5.气滞腹痛 腹痛一证,有寒有热,有虚有实。气滞腹痛,实也。其证腹 痛且胀,攻窜不定,或行至少腹,或上达胃脘,嗳气矢气后稍舒, 每遇情志或恼怒其证加重,脉多弦。法应理气和胃止痛。木香顺 气丸加减。胀痛甚加炒川楝理气止痛,肠鸣泄泻加白术.蚕砂、 防风。痛引少腹加荔枝核、石彭子、小茴香,大便干结,加大黄、 槟榔。 [临证心得] 行气和胃法,是治疗胃气壅滞所致诸证的常用 方法。脾之与胃,互为表里,脾胃主气,气贵流通,表现在脾者 为升,表现在胃者宜降,胃气不降,滞塞于中,必致脘腹痞满。 因此,笔者认为,但见脘腹痞满一证,皆可使用行气和胃法为主 进行治疗,疏利气机,使气机通畅,则痞满可除。 临床所见,引起胃气壅滞,出现脘腹痞满的原因,不外有三。 食,痰、湿是也。盖食伤脾胃,胃气壅滞,脾气不运,饮食滞聚 不散,故脘腹痞满作痛。痰湿内生,聚而为患,阻碍胃气,亦致 脘腹痞满。故在使用本法时,不仅要照顾到寒热虚实,还要根据 气滞的不同见证配伍相应的药物。如气滞实证者,可酌加槟榔, 三棱、莪术等破气之品,胀满而痛者,可配乌药,降香等行气止 痛药,挟食者,又宜与神曲、山楂、炒莱菔子等消导之品合用, 挟痰者,半夏,茯苓,挟湿者,芳化淡渗,气虚者,党参、白术, 阴虚者石斛,山药。总之,药随机变,变通化裁,使壅滞之胃土 得以疏利,则诸证庶可解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