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姚尧精读《资治通鉴》第36集

 昵称48260618 2018-04-05

公元前227年 甲戌

秦始皇帝 二十年

 

【原文】荆轲至咸阳,因王宠臣蒙嘉卑辞以求见;王大喜,朝服,设九宾而见之。荆轲奉图而进于王,图穷而匕首见,因把王袖而揕之;未至身,王惊起,袖绝。荆轲逐王,王环柱而走。群臣皆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操尺寸之兵,左右以手共搏之,且曰:“王负剑!”①负剑,王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匕首掷王,中铜柱。自知事不就,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遂体解荆轲以徇。王于是大怒,益发兵诣赵,就王翦以伐燕,与燕师、代师战于易水之西,大破之。

 

【白话】荆轲抵达秦国都城咸阳,经由秦王嬴政的宠臣蒙嘉,以谦卑的言词求见秦王嬴政。嬴政大喜,身穿朝会时的礼服,以九宾之礼接见荆轲。荆轲手捧地图进献嬴政,当地图完全展开时,匕首显露出来,荆轲一手拽住嬴政的袖子,一手持匕首向他刺去。嬴政大惊而起,挣断袖子,荆轲向前追击,嬴政则绕着柱子奔跑。群臣见状大惊,由于事发仓促,都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依照秦国的法律,群臣在殿上侍奉时不得携带任何武器,因此左右只好徒手上前扑打荆轲,同时高喊:“大王往背上推剑!”嬴政将剑推到背上,这才拔剑出鞘回击荆轲,砍断了他的左腿。荆轲身体残废,便拿匕首掷向嬴政,结果击中铜柱。荆轲自知大事不成,遂大骂道:“此事之所以未能成功,是希望能够将你活捉,必须要签订契约以回报太子啊!”于是,荆轲被分尸示众。嬴政为此勃然大怒,增派军队前往赵国,命令王翦出兵讨伐燕国。王翦率军在易水以西与燕、代联军交战,大破敌军。

 

【姚注】

①秦王嬴政腰间系着长剑,仓皇之际无法拔出,必须将剑往背上推,才能从背后拔剑出鞘。

 

【姚论】

太子丹给荆轲布置的任务是极其艰困,甚至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按照太子丹的设计,最好是能劫持秦王嬴政,迫使他将兼并的土地吐出来,如果不行再杀死他。为此,太子丹给荆轲配备了一把见血封喉的毒匕首,可问题出就出在这把毒匕首上。倘若匕首无毒,则荆轲可以放心大胆地攻击嬴政,可以刺伤他的非要害部位以限制其行动能力,从而达到劫持胁迫的目的。可现在既已明知匕首有剧毒,则荆轲反而不敢真拿匕首刺向嬴政,这也正是嬴政一下就能挣断袖子逃跑的原因所在。嬴政未必知道匕首剧毒,所以他思想简单,只要逃跑求生以躲避攻击就好。荆轲明知匕首见血封喉,遂导致他瞻前顾后、犹豫不决,想奋力攻击,又怕一下就刺死秦王嬴政,没有达到太子丹期许的上策。于是,荆轲手中那把天下最锋利剧毒的匕首,反而成为绑缚他的手铐,让他不知道该如何动作,只好不停地追着嬴政绕柱狂奔。因此,荆轲临死前说“此事之所以未能成功,是希望能够将你活捉”,这的确不是虚言啊!太子丹给荆轲设定的两项目标,看似高低有序,实则互相矛盾。要活捉就不能带毒匕首,带了毒匕首就不能再指望活捉,这是在庙算时就应该策划清楚的。如果太子丹不是那么贪心,而只是让荆轲持毒匕首刺死秦王嬴政,则势必会引发秦国朝政内乱,东方六国不也能迎来宝贵的喘息之机么?最高决策者的贪念过重而又想法太多,是这次荆轲刺秦失败的根本原因。

 

公元前226年 乙亥

秦始皇帝 二十一年

 

【原文】冬,十月,王翦拔蓟,燕王及太子率其精兵东保辽东,李信急追之。代王嘉遗燕王书,令杀太子丹以献。丹匿衍水中,燕王使使斩丹,欲以献王,王复进兵攻之。 

 

【白话】冬季,十月,王翦攻克燕国都城蓟城,燕王喜与太子丹率军东向以图力保辽东,秦将李信率军急追。代王赵嘉写信给燕王喜,要他杀死太子丹献给秦王。太子丹此时躲藏在衍水一带,燕王喜派使者前往衍水杀死太子丹,准备将其首级献给秦王嬴政,但秦王嬴政下令继续攻燕。

 

【原文】王贲伐楚,取十馀城。王问于将军李信曰:“吾欲取荆,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王以问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王曰:“王将军老矣,何怯也!”遂使李信、蒙恬将二十万人伐楚;王翦因谢病归频阳。

 

【白话】秦将王贲讨伐楚国,攻取十多座城池。秦王嬴政问将军李信道:“我想要拿下楚国,据你的推测,需要动用多少人才能够办到?”李信道:“不过二十万人就够了。”嬴政又问王翦,王翦答:“非得要六十万人不可。”嬴政道:“王将军真是老了,怎么会如此胆怯!”遂派李信、蒙恬率领二十万人讨伐楚国。王翦遂称病辞职,返回故乡频阳(今陕西富平)。

 

公元前225年 丙子

秦始皇帝 二十二年

 

【原文】王贲伐魏,引河沟以灌大梁。三月,城坏。魏王假降,杀之,遂灭魏。

 

【白话】秦将王贲讨伐魏国,引河水灌魏都大梁。三月,大梁城垣塌毁,魏王假投降,为秦军所杀,魏国由此灭亡。

 

【原文】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地易安陵。”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幸。虽然,臣受地于魏之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王义而许之。

 

【白话】秦王嬴政派人通知安陵君道:“寡人打算用五百里土地来换你的安陵(今河南鄢陵)。”安陵君道:“大王施恩与我,愿意以大换小,这对我来说真是太幸运了。只是,我这块土地是受封于魏国先王,我愿意终生守护它,不敢拿来交换!”秦王嬴政赞许他的道义。

 

【姚注】

此事记载于《战国策·魏策四》,《资治通鉴》对于安陵君的答复基本是如实摘录,但对于秦王嬴政的表现,《战国策》明明写的是“秦王不说”,到《资治通鉴》中竟被篡改成“秦王义而许之”!

 

按照《战国策·魏策四》的记载,秦王嬴政不悦后,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嬴政对唐雎道:“寡人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可是安陵君却不肯答应,这是为什么呢?况且秦国已经灭掉韩国和魏国,而安陵君仅凭这五十里地就能存活下来,是因为我考虑到他是位有德行的长者,所以才没有出兵灭他。现在我拿出十倍的土地来为他扩大地盘,而他居然敢违抗我,这是在瞧不起我吗?”唐雎回答道:“不,不是这样的。安陵君从先王那里继承下来的土地,自然是守土有责。您就算是给他一千里土地,他也不敢拿来交换,更何况是五百里呢?”嬴政勃然大怒,道:“您可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唐雎答:“我没有听说过。”嬴政道:“天子发起怒来,就会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道:“大王可曾听说过布衣发怒?”嬴政道:“布衣发怒,不过是脱帽光脚,以头撞地罢了。”唐雎道:“这只是庸人的发怒,不是勇士的发怒。以前专诸刺杀吴王僚时,就像彗星的尾光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时,就像白色的长虹穿过太阳;要离刺杀庆忌时,就像苍鹰在大殿上扑击。这三位,都是布衣中的勇士,当他们的怒气堆积在胸中尚未发作时,就像是有凶兆即将从天而降。现在要加上我,就是第四个这样的勇士。只要是勇士发怒,必定会伏尸二人,血流五步,天下戴孝,今天的情况就是这样!”说罢拔剑而起。秦王嬴政吓得脸色大变,赶紧从座位上挺起身来,向唐雎道歉:“先生请安坐,何至于这样呢!寡人已经明白了,韩、魏两国灭亡后,安陵却还能以五十里地存活,全都是因为有先生这样的人啊!”

 

【姚论】

对于《战国策》中的这篇文章,元代吴师道曾评论道:“以秦始皇的兵威,何至于忌惮安陵而拿五百里来作交换?只不过是换种说法逼安陵君投降献地罢了。唐雎这趟出使是很糟糕的,虽然表面上显得不屈服,又哪里真能阻挡得住秦始皇?更何况,依照秦朝的法规,侍奉君王时不可以携带兵器,所以荆轲刺秦王时需要将匕首藏在地图中,那么唐雎又怎么可能拔剑而起呢?”因此,吴师道认为,所谓的“唐雎不辱使命”,有许多夸大其词之处。对于吴师道的观点,姚尧是非常赞同的。荆轲得以刺秦,一是秦王嬴政完全没有心理准备,二是荆轲带来了燕国地图和樊於期的人头,三是匕首藏在地图之中。可这次唐雎面见秦王嬴政,就发生在荆轲刺秦不久,而唐雎又未曾携带任何礼品,秦国官员怎么可能会让他携带宝剑就坐在秦王嬴政的对面,让他有拔剑而起的机会呢?且秦始皇是何等英武霸气之人?岂是你唐雎一个侠客就能威胁得住的?秦国宫殿里的那些武士全都是废物吗?因此,所谓“唐雎不辱使命”必定是穿凿附会之说。姚尧以为,安陵君之所以谢绝秦王嬴政的五百里地,是因为即便拿了这五百里地,他也不可能守得住。秦王嬴政之所以暂时不强攻安陵,可能是嫌弃安陵地方狭小,而安陵君在国际上又颇有威望,所以犯不上现在就大动干戈,可待日后水到渠成时再来收降。真正值得我们介意的,是司马光为什么非要把《战国策》中的“秦王不说”篡改成“秦王义而许之”,难道又是为了塑造所谓“仁者无敌”的假象吗?

 

 

【原文】李信攻平舆,蒙恬攻寝,大破楚军。信又攻鄢郢①,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楚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败李信,入两壁,杀七都尉;李信奔还。

 

【白话】李信攻打平舆(今河南平舆),蒙恬攻打寝县(今安徽临泉),大败楚军。李信再攻郢陈(今河南淮阳),予以攻克。之后向西撤兵,与蒙恬军在城父会合。楚军尾随追击,三天三夜都不停宿休息,最终大败李信军,攻入秦军的两个营地,斩杀七名都尉,李信率残部逃回秦国。

 

【姚注】

① 郢:此处记载有误,当作“郢陈”,鄢地在今湖北宜城南,于前279年为白起所破。郢地在今湖北江陵,于前278年为白起所破。郢都被破后,楚国将都城由郢地迁至陈县,又称“郢陈”。前241年,春申君纳门客朱英之言,将都城从陈县迁往寿春(今安徽寿县),后陈县为秦国所占据。此次秦军伐楚,本是以陈县为基地,何以在李信攻下平舆,蒙恬攻下寝县后反而回师陈县,攻下陈县后又继续西撤?原因在于秦国丞相昌平君在陈县反秦归楚,故李信、蒙恬不得不仓猝回师平叛,遂为楚军所败。详见拙作《笨蛋,问题在战略》之第二章《鸿鹄之志》。→笨蛋,问题在战略:项羽(2)


【原文】王闻之,大怒,自至频阳谢王翦曰:“寡人不用将军谋,李信果辱秦军。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王翦谢:“病不能将。”王曰:“已矣,勿复言!”王翦曰:“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王曰:“为听将军计耳。”于是王翦将六十万人伐楚。王送至霸上,王翦请美田宅甚众。王曰:“将军行矣,何忧贫乎!”王翦曰:“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响臣,以请田宅为子孙业耳。”王大笑。王翦既行,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或曰:“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王翦曰:“不然。王怚中①而不信人,今空国中之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王坐而疑我矣。”

 

【白话】秦王嬴政闻讯大怒,亲自前往频阳向王翦道歉道:“寡人没能采用将军您的谋略,以致于李信果然令秦军蒙羞。现在将军虽然还在病中,可是您忍心抛下寡人不管吗?”王翦推辞道:“我仍在生病,无法领兵打仗。”秦王嬴政道:“好了,不要再说这个了!”王翦道:“如果您不得已一定要用我的话,非用六十万人不可!”秦王嬴政道:“一切都依将军的主张。”于是王翦率领六十万大军讨伐楚国。秦王嬴政亲自送行到霸上(今陕西西安东)。王翦请求秦王多赐给他良田美宅。秦王道:“将军就出发吧,难道您还需要担心贫穷吗!”王翦道:“我身为大王的将领,虽然立下战功,却始终未能封侯,所以得趁着大王现在看重我,为子孙多求些家产。”秦王嬴政听后大笑。王翦率军开拔,抵达武关(今陕西商南东南)后,又陆续派出五位使者向秦王嬴政请求赏赐良田。有人道:“将军您这样向秦王讨要东西也太过分了吧!”王翦答道:“不是这样的。大王内心粗暴而不相信人,现在他将全国的军队都掏空而全部交由我来指挥,如果我不趁机向大王请求赏赐田宅给子孙以自保,倒反而会让大王对我有所怀疑了。”

 

【姚注】

①怚(cū),通“粗”,粗暴,鲁莽。

 

【姚论】

长平之战后,白起因秦昭王不听自己的意见,没有乘胜追击攻打邯郸而请病假。次年,秦昭王派王陵攻打邯郸不克,遂改派白起挂帅出征,白起仍以生病为由拒不奉命。秦昭王改派王龁替代王陵挂帅,依然是未能攻克邯郸,秦昭王遂再次改派白起赴前线统兵,白起则再次以生病为由拒不奉命。于是,秦昭王最终恼羞成怒,赐宝剑逼白起自尽。现在,王翦遇到了与白起一样的命运转折点,同样都是君王主动来认错,而王翦只以生病为由推辞了一次,见秦王嬴政心意已决,就不再推辞了。韩非子说:“君主都是有逆鳞的,胆敢触碰逆鳞的人,一定会被杀死。”对于君主来说,权威和尊严就是他最大的逆鳞,白起多次顶撞秦昭王的逆鳞,真可说是自寻死路。反观王翦,不但现在不敢触碰秦王嬴政的逆鳞,而且还用自污的方式告知秦王嬴政,自己永远也不会有触碰逆鳞的心思。这就是王翦与白起同为战国四大名将,同样要侍奉雄才大略的英主,最终的际遇却截然相反的原因所在。

 

公元前224年 丁丑

秦始皇帝 二十三年

 

【原文】王翦取陈以南至平舆。楚人闻王翦益军而来,乃悉国中兵以御之;王翦坚壁不与战。楚人数挑战,终不出。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久之,王翦使人问“军中戏乎?”对曰:“方投石、超距。”王翦曰:“可用矣!”楚既不得战,乃引而东。王翦追之,令壮士击,大破楚师,至蕲南,杀其将军项燕,楚师遂败走。王翦因乘胜略定城邑。

 

【白话】王翦率军攻取陈县以南,直抵平舆。楚人听闻王翦增兵而来,遂动员全国兵力抵抗。王翦下令坚守营寨不与楚军交锋,楚人多次前来挑战,秦军始终不出来迎战。王翦让士兵们每天休息沐浴,享受好的饮食,又经常安抚慰问,与他们一同进餐。这样过了很长时间,王翦派人打听:“军中都在玩什么呀?”回答道:“军士们都在玩投石、跳跃的游戏。”王翦道:“这样的军队就可以用来打仗了。”楚军由于无法与秦军交战,遂向东撤退。王翦率军追击,命令精锐发起突击,大败楚军,一直追至蕲县(今安徽宿州)以南,斩杀其主帅项燕,楚军遂溃败逃走。王翦乘势平定了周边的城镇。

 

公元前223年 戊寅

秦始皇帝 二十四年

 

【原文】王翦、蒙武虏楚王负刍,以其地置楚郡。

 

【白话】秦将王翦、蒙武率军俘虏楚王芈负刍,将楚地设置为楚郡。

 

【姚注】楚国至此灭亡。

 

公元前222年 己卯

秦始皇帝 二十五年

【原文】大兴兵,使王贲攻辽东,虏燕王喜。

 

【白话】秦国大举出兵,派王贲率军攻打辽东,俘虏燕王喜。

 

【姚注】燕国从此灭亡。

 

【原文】臣光曰:燕丹不胜一朝之忿以犯虎狼之秦,轻虑浅谋,挑怨速祸,使召公之庙不祀忽诸,罪孰大焉!而论者或谓之贤,岂不过哉!夫为国家者,任官以才,立政以礼,怀民以仁,交邻以信;是以官得其人,政得其节,百姓怀其德,四邻亲其义。夫如是,则国家安如磐石,炽如焱火,触之者碎,犯之者焦,虽有强暴之国,尚何足畏哉!丹释此不为,顾以万乘之国,决匹夫之怒,逞盗贼之谋,功隳身戮,社稷为墟,不亦悲哉!夫其膝行、蒲伏,非恭也;复言、重诺,非信也;糜金、散玉,非惠也;刎首、决腹,非勇也。要之,谋不远而动不义,其楚白公胜之流乎!荆轲怀其豢养之私,不顾七族,欲以尺八匕首强燕而弱秦,不亦愚乎!故扬子论之,以要离为蛛蝥之靡,聂政②为壮士之靡,荆轲为刺客之靡,皆不可谓之义。又曰:“荆轲,君子盗诸。”善哉!

 

【白话】臣司马光认为:燕太子丹不能忍受一时的激忿而去冒犯虎狼之秦,思虑轻率,谋划浅薄,挑起怨恨,加速灾祸,遂导致燕国始祖召公的祭祀突然中断,其罪过没有比这个更大的了!可是竟然还有人评论说太子丹是位贤才,这岂不是太过分了!但凡治理国家的人,应该依照才能来选拔官员,依照礼制来订立政策,依照仁爱来安抚百姓,依照信用来结交邻邦这样一来,官员是由适当的人来担任,政策是由礼义来节制,百姓怀念他的仁德,邻邦亲附他的心意。如果能够做到这样,国家就会像磐石一样安全,像火焰一样炽热,凡是敢触碰它的一定会被撞碎,凡是敢冒犯它的一定会被烧焦,即便是有强暴的敌国存在,又有什么好畏惧的呢!太子丹放弃这条正道不走,反而以万乘之国,用盗贼的手段,去发泄个人的愤怒,最终功业遭到毁坏,身体遭到杀戮,社稷化为废墟,这岂不是令人悲痛!跪地膝行,匍匐前进,这不能算作真正的恭敬;说到做到,注重承诺,这不能算作真正的守信;耗费金钱,散步珠玉,这不能算作真正的恩惠;自刎首级,切腹剖肚,这不能算作真正的勇敢。其中的关键在于,如果谋虑不及深远而行动不合道义,那就只不过是楚国白公胜之流。荆轲为报答太子丹豢养的私情,竟不顾及全家七族都会遭受牵连,仅凭一把一尺八寸长的匕首,就想使燕国强大而秦国削弱,这难道不是极其愚蠢的吗?因此扬雄评论此事时道:“要离是毒虫之死,聂政是壮士之死,荆轲是刺客之死,这些都不能称作是‘义’。”又道:“荆轲,以君子的眼光来看,只不过是个盗贼。”这话说的真是有道理啊!

 

【姚注】

①白公胜,即芈胜,楚平王时期的太子芈建之子,事见前403年注。

 

②要离,受吴王阖闾指派刺杀庆父。聂政:受严仲子指派刺杀了侠累,事见前397年。

 

【姚论】

司马光说,治理国家的人,要“任官以才,立政以礼,怀民以仁,交邻以信”,这话都没有错。可是司马光认为,只要燕太子丹这样做了,就可以不用畏惧暴秦,就可以令暴秦“触之者碎,犯之者焦”,这也太脱离现实面了。以当时秦、燕两国之间的强弱对比,太子丹是不可能用常规手段来阻止秦军灭燕的,派荆轲行刺实属迫不得已。可是在司马光看来,只要为政者弯腰拾起仁义的法宝,就立刻能够化险为夷、逢凶化吉,而根本不用考虑交战双方综合国力的大小。凡是国家侥幸存活的,那就要归功于仁义的感召力,安陵君就是这样。凡是国家不幸灭亡的,则必定是不仁义惹的祸,太子丹是这样。司马光把燕国灭亡的责任,全都怪罪在太子丹的激忿和荆轲的冒险上,这显然是在罔顾事实,不值一驳。再者,太子丹和荆轲何尝说过,仅凭一把匕首就能够让燕国强大而秦国削弱?他们所筹划的,不正是通过在秦国制造动荡,进而为六国重组合纵联盟赢得时间吗?彼时燕国的局势已经危如累卵,就算要实施司马光口中的仁义以富国强兵,难道不也需要时间吗?荆轲若能行刺成功,不也正是为司马光之流赢得了宝贵时间吗?司马光说荆轲不顾自己的家族会受到牵连,可如果燕国为秦所灭,他的家人就能够不受到牵连吗?司马光难道不知道六国灭亡之后,秦始皇是如何屠杀六国豪杰的吗?扬雄竟将荆轲称为“盗贼”,司马光亦附和扬雄的论断,这足以显示出二人内心之阴暗。荆轲明明是不畏强暴,为国赴难,司马光却硬要污蔑他只是为了报答太子丹豢养的私情。要照这么说,扬雄自己又不是新莽皇帝豢养的吗?司马光自己又不是赵宋皇帝豢养的吗?为什么非要对荆轲这样的慷慨悲歌之士使用如此恶毒的字眼呢?

 

【原文】王贲攻代,虏代王嘉。

 

【白话】王贲率军攻代,俘虏代王赵嘉。

 

【姚注】赵嘉本是赵王迁的兄长,在邯郸沦陷后称代王,属赵国流亡政权。赵嘉被俘后,赵国从此灭亡。

 

【原文】王翦悉定荆江南地,降百越之君,置会稽郡。

 

【白话】王翦将楚国长江以南的地区全部平定,降服百越的首领,设置会稽郡。

 

【原文】五月,天下大酺①。

 

【白话】五月,秦王下令,特许天下举行大规模欢聚饮酒。

 

【姚注】

①酺(yǒu),欢聚饮酒。古时常有酒禁,遇到喜庆时放开酒禁,允许百姓聚会饮酒,称为“酺”。

 

【原文】初,齐君王后①贤,事秦谨,与诸侯信;齐亦东边海上。秦日夜攻三晋、燕、楚,五国各自救,以故齐王建立四十馀年不受兵。及君王后且死,戒王建曰:“群臣之可用者某。”王曰:“请书之。”君王后曰:“善!”王取笔牍受言,君王后曰:“老妇已忘矣。”君王后死,后胜相齐,多受秦间金。宾客入秦,秦又多与金。客皆为反间,劝王朝秦,不修攻战之备,不助五国攻秦,秦以故得灭五国。

 

【白话】当初,齐国的的君王后贤德,对待秦国小心谨慎,对待诸侯遵守信义。齐国地处东方海边,当秦国日夜不停攻打三晋、燕、楚时,五国皆忙于调兵自救,因此齐王建在位的四十余年间都未曾遭逢战乱。君王后临终前曾告诫田建道:“群臣中可以任用的是某某。”田建道:“请让我把名字写下来。”君王后道:“好的。”等到齐王建取来笔墨准备记录时,君王后却道:“我已经忘记了。”君王后死后,后胜出任齐国宰相,他大量接受秦国的贿赂,为秦国挑拨齐国君臣之间的关系。齐国宾客进入秦国后,秦国有给予重金,使得这些宾客回到齐国后都为秦国说好话,劝说齐王建前往咸阳朝拜秦王,不必修建攻战用的设施防备,也不要去援助其它五个国家攻秦,秦国因此得以灭掉五国。

 

【姚注】

①齐君王后,即齐太史敫之女,齐襄王之妻。古代称王后或皇后时常冠以姓氏,如吕雉称“吕后”,武则天称“武后”。可是齐襄王的王后比较特殊,她本身就姓后,依例当称作“后后”,甚为不便,故史家称其为“君王后”。齐王建于前265年即位齐王,彼时年纪尚幼,遂由君王后执掌朝政。前260年,当长平之战进行到关键时期,赵国曾向齐国请求援助,但遭到君王后拒绝。前241年,楚、

、赵、魏、韩、卫五国合纵伐秦,齐国也没有参加。前237年,齐王建还前往秦国朝拜。秦王嬴政在咸阳设宴款待。终齐王建一生,齐国在国际舞台上几乎没有任何作为,史书上也几乎没有留下多少笔墨。君王后临死前向齐王建交待朝中可用人选,齐王建居然还需要拿笔来记,足见其对朝政之荒废与陌生。齐国既不能支持其他五国抗秦,又不能乘机壮大自身的实力,只求躲避战乱以苟且偏安,其在五国被灭后相继被灭,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原文】齐王将入朝,雍门司马前曰:“所为立王者,为社稷耶,为王耶?”王曰:“为社稷。”司马曰:“为社稷立王,王何以去社稷而入秦?”齐王还车而反。

 

【白话】齐王建准备前往咸阳朝拜秦王,齐国的雍门司马(即城门守将)上前道:“齐国之所以要设立国王,是为了这个国家呢,还是为了国王这个人呢?”齐王建道:“是为了国家。”雍门司马道:“既然是为了国家才设立国王,那您为什么还要离开自己的国家而到秦国去呢?”于是,齐王建调转车头返回王宫。

 

【原文】即墨大夫闻之,见齐王曰:“齐地方数千里,带甲数百万。夫三晋大夫皆不便秦,而在阿、甄之间者百数;王收而与之百万人之众,使收三晋之故地,即临晋之关可以入矣。鄢郢大夫不欲为秦,而在城南下者百数,王收而与之百万之师,使收楚故地,即武关可以入矣。如此,则齐威可立,秦国可亡,岂特保其国家而已哉!”齐王不听。

 

【白话】即墨大夫闻讯,面见齐王建道:“齐国方圆数千里,军队数百万。现在三晋的官员都不愿意接受秦国的统治,仅逃亡在阿城(今山东东阿)和甄城(当作“鄄城”,今山东鄄城)之间的就有数百人。大王若能将这些人聚集起来,由他们率领这上百万的士兵,派他们送去收复三晋的故土,则秦国的临晋关就可以攻入了。楚国的官员不愿意接受秦国的统治,逃亡在城南的也有数百人。如果大王能将他们聚集起来,也交给他们上百万军队,他们去收复楚国的故土,则秦国的武关也可以攻入了。这样一来,齐国的威望可以树立,而秦国可以被消灭,又岂止是保全自己的国家而已!”齐王建不听他的意见。

 

【姚论】齐王建的懦弱无为固然应该批判,即墨大夫的建议设想却也是天方夜谭。以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百余年之积累,倾全国之力也只能动用六十万军队,齐国又哪里可以调动数百万军队,一会交给三晋上百万,一会交给楚国上百万?《孙子兵法》上说:“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军队要形成战斗力,是需要各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果没有好的战略,好的时机,好的制度,好的将领,光人数多有什么用?别说齐国拿不出数百万军队,就算拿得出来,把他们全都交由五国亡命之徒率领,以攻击天下无敌的秦国虎狼之师,那岂不是在驱羊入虎口?六国多次合纵都无法攻入关中,现在仅凭齐国一己之力,又岂能攻入关中?齐国四十余年苟且偏安、文恬武嬉的结果,是不但君王昏庸无能,臣下也尽是这等夸夸其谈之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