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明节:生死两安,阴阳两间,善恶两报;天人一理,礼仪一统,家国一体

 刘沟村图书馆 2018-04-05



今日清明节。


清明首先是一个节气,作为节日又被称为“踏青节”,在二十四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


清明由节气变成节日,是因为它融合了另外两个起源古老的节日:上巳节、寒食节。


在唐、宋时期,这三个节日逐渐合一,清明节保留了寒食节的禁火、扫墓,以及上巳节的招魂、踏青,形成了固定的清明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


清明是最能体现中国人的生命意识与家国情怀的一个节日,它包含了中国人的生死观、善恶观、宇宙观,传达了中国人的信仰。



生死两安,生死两悦

 

清明节一方面扫墓祭祖,是追思去世亲人的日子;另一方面踏青赏春,是生的愉悦对心灵的治愈。


在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光景下,步入陵园墓地,怀念逝者,这显示了中国人“乐天知命、生死两安”的生命哲学。


生命就是由生向死的过程,古人说“生死事大”,生死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问题。


儒家说“生死有命”,又提倡“立德、立功、立言”这“三不朽”,这是要我们保持一份安静与清醒,以旷达的心态来看待生死:死乃定数,而生命崇高,生命可以用来做很多事情,立己立人,利己利人。


道家说“生死气化,顺其自然”,认为生死是一种自然现象,是阴阳二气的转化,把死看作是生的延续,而不是生的终结,这样不仅是“生死两安”,而且可以“生死两悦”。



阴阳两间,善恶两报


清明节,与中元节、寒衣节并称三大“鬼节”。


道家“生死气化”的观念,再加上后来佛教的影响,古人由此把世界区分为阴间与阳间。


阴间是人死后亡灵的去处,而活人则生活在阳间。二者之间并不彻底隔绝,而是可以沟通来往。


在古人的信仰中,阴间还是人间善恶的终极审判所,在阴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得以真正的、完全的实现。


首先,善人、恶人的亡魂进入阴间的待遇是不一样的,负责这事的鬼差是黑无常和白无常。


黑无常身穿青衣,相貌凶恶,头顶的高帽上写着“正在捉你”,手提铁链,横眉立目,专勾恶人的魂。


白无常身穿白衣,慈眉善目,头顶的高帽上写着“你也来了”,手摇蒲扇,满面笑容,迎接善人魂归阴间。


阴间有十座宫殿,有十个阎罗王主管,称之为“十王殿”,另外还有其它宫殿、城池,以及相关设施。


“十王殿”中的第一座还专门设了一个“孽镜台”,可以照出人一生中所做的坏事,作为审判、惩罚的依据。


“十王殿”中都贴有对联,内容多是关于“善恶有报”的。

 

比如“你那时争人田,夺人地,占人妻女是不是?手摸胸膛想想;我这里勾尔魂,摄尔魄,绝尔子孙怕不怕?睁开眼睛瞧瞧”。


比如“赏罚分明阴阳有律,善恶报应毫厘不差”。


古人用神鬼仙佛来教化民众,让人孝顺父母,多做善事,有所敬畏,不至于道德沦丧,这不能武断地视为“迷信”。



天人一理,清明一念


天人一理,物我同源。


天人一理,就是说自然是一个大宇宙,而人是一个小宇宙,人与自然界存在着互相对应的关系,人的一切活动,都与自然规律相符。


《历书》里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清明时节,阳光明媚,草木青青,天气清彻明朗,万物欣欣向荣,大自然焕发的勃勃生机可以引起人们愉快和振奋的情绪,从而身心清明。


大好春光里,人们插柳,踏青,放风筝,荡秋千,尽享美好生活,这时也是春耕春种的良机,“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古人说:“和气喜神,天人一理。疾风怒雨,禽鸟戚戚;霁日风光,草木欣欣。可见天地不可一日无和气,人心不可一日无喜神。”


意思是说,在狂风暴雨中,飞禽走兽惶惶不安,而风和日丽使花草树木充满欣欣向荣的生机,可见天地之间不能一天没有祥和安宁之气,人心也不能一天没有愉快喜悦的心情。


因此,清明也指一种天人和谐的生命状态,一种天地清明的人生境界。


生活难免有烦恼,只是不要被烦恼笼罩。烦恼就在一念之间,若一念清明,则烦恼不攻自破。


老话说:“烦恼从来有,不见哪个是?愣是没看见,才是真生活。”

 

我的心态我做主,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回归内心的清明。



礼仪一统,家国一体

 

清明节最重要的习俗是祭祖。


祭祖是一种礼仪活动,中国历来号称是“礼仪之邦”。


“礼”是内在的精神,是人们对自己、对他人尊重诚信的态度;“仪”是外在的规矩,通过一定的形式、程序、动作等表现出来。


礼和仪是密不可分的,没有内在的精神,外在的形式也就失去了意义;没有外在的形式,内在的精神也就无法体现,这就是所谓的“礼仪一统”。


祭祖的内在精神就是中国人的祖先崇拜与 “视死如生”的观念。


《朱子家训》里说,“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


祭祀的本义,不在于是否有神灵存在这个前提,而在于人的内心,在于人的精神世界。


祭祖首先是表达感恩,是对先人的怀念,是为了更好地记住他们,是为了永不忘却的纪念,因为一个人真正的死亡是人间不再有人记得他。


因为地下的逝者,围绕在墓前的生者,比在任何时候都觉得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一个个不在世的亲人把他们亲密的联系在一起。


祭祖其次是为了实践“慎终追远”的孝道,巩固家族的血缘关系,凝聚族人,继承和发扬祖先的家风。


将个人的生命融入家庭,进而融入家族,这样,虽然个人的生命会终结,但是血脉却在家庭、家族中绵延不绝。


家族成了联系家与国的中介,使得家国一体,家庭是国家的缩影,国家则是家庭的扩大。 


中国人特有的这种组织形式,大大提升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如今清明节公祭黄帝陵、炎帝陵,以及山西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等活动,也唤起了海内外华人的家国情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