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信说,这个战士牺牲时还不到二十岁,刚刚加入游击队不长时间,后来人们立碑时已经无法找到他的名字,只知道他姓郎。英雄虽无名,但我们不会忘记英雄,不会忘记历史。 从小听着十三烈士事迹长大的刘国信,怀揣着对英雄的敬仰参军入伍。刘国信参军后先后参加过海城地震、唐山大地震的抢险救灾,两次生死离别的场面,他更加理解了生命的意义。
![]()
1977年4月,刘国信退伍回到了大荒沟,他看到十三名烈士的墓还静静的躺在那里,突然就下了一个决定,为烈士守墓。从开始清明节祭扫,后来一有空就去打扫一遍,再后来他成了烈士陵园的义务讲解员。 刘国信经常带着村民去给山上的林场打临工,一天有三百块的收入。但刘国信却挣不到多少钱,因为他总是误工。和他一起打工的樊红言说,“老刘到林场干活,带两套衣服,只要有人打电话给他,他换上衣服就去给人家讲解”。老刘讲述十三位烈士的故事,就像讲述自己亲人的故事一样。 近些年来当地政府在大荒沟修复了很多抗战遗址,建起了新的红色展览馆。老刘说:“新馆讲解我得做好新的准备了。”
![]()
说罢,老刘在烈士墓碑前面久久伫立,当年栽下的红松已有十多米高,生机盎然。 感谢无数的“十三烈士”,让我们过上了幸福安定的生活;感谢刘国信,没有让英雄冢丛生杂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