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站桩体悟

 锐舒为美 2018-04-05
 
 

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我对站桩有以下体悟,在这里写出来,请老师们不吝赐教、指正。

说明:此文以交流为目的,并不用于指导。

我把自己的站桩过程,总结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硬架子。

这一阶段的描述是:苦、累坚持。

 

因为之前没有站过,属于新的健身项目。于是,就摆上架子,站着。至于站什么姿势,每个人根据自己掌握的不同,摆的架子也有区别。

 

这个阶段,能坚持几分到十几分钟。但这时的架子是硬架子,即全身上下,绷的紧、僵硬。不论是四肢,还是头颈躯干,都绷的紧紧的,唯恐散了架,站不住。

 

这个阶段,最大的感受是腿酸、胳膊累,头不定势,站上几分钟,就会出汗。如果再苦苦坚持站上十几分钟,更是汗流浃背。不过,这个阶段,出出汗很舒服,还能缓解感冒。过后,还感觉头脑清醒,也可以说是脑清目明,还是有好处的。

 

如果之前缺乏运动,对因站桩流汗带来的变化,感受会更明显。

 

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在此阶段,如果不能把身体的僵硬逐渐去除的话,站桩是不容易持续下去的,容易中断。因为,这时候的收获只有酸和累,身体受不了,尤其是四肢,甚至有人担心会伤害膝盖。

 

身体劳累,担心伤害,是不能继续下去的主要原因。

(至于是否会伤害膝盖一说,另外叙说。)

 

趋利避害是一般选择,体会不到好处的项目,是不容易做下去的。

锻炼的目的是健身,如果锻炼使人只感到劳累,而没有其他收获(比如,轻松),怎么能指望让它持续呢?

 

解决办法:

这个时候,需要参考一些关于站桩方面的文章或指导,把它们加入锻炼,并体会、琢磨,是能够有所收获的。

 

我觉得,练、学结合是必须的,尤其是形意功夫。如果只靠自己琢磨,或意想天开,是很难取得进步的,对于自学者就更有学习的必要了。

 

古来大凡有成就的先人,有个共同点,那就是:大多有游学的经历。这对当今修行的人,是很好的启示。所以,学习很重要,并且非常重要。

如果有条件,得到老师的指点,那就更好了。

 
第二阶段:软架子。

这一阶段的变化是:站胯下桩   腿渐轻松。

 

站姿,于站桩而言,至关重要,也是决定站桩时间长短的关键。从这一阶段开始,要逐渐调整站桩的姿势,并把姿势作为重点。关于这方面的文章和指导有很多,大家可以找来看看,细细研究。

 

我摸索出来的姿势是----站胯下桩,即站着,用胯来坐,而不是用屁股。有的文章说,站坐桩,说,想像屁股底下有椅子,坐下去。我觉得,站胯下桩,更能解决腿酸的问题。

 

站胯下桩,形体姿势为站,用胯去坐,什么时候坐稳了,慢慢地就有了“松”的感觉。“松”来了,“僵”也慢慢地去了,这是由“僵”变“松”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会渐渐地感到,腿不那么酸了,也不那么累了,反倒有了轻松的感觉。轻松了,自然站的时间就会更长一些。

 

我把这一过程理解为第二阶段,也是较为重要的阶段,因为它与站多长时间息息相关。

 

第三阶段:上肢松。

这一阶段的姿势是:坠肘塌腕。

 

经过上一阶段的锻炼,下肢酸、累的问题解决了,那上肢呢?是不是还酸、累着呢?

 

让胳膊放松,我的方法是:坠肘塌腕。(这个动作,有的文章说是:沉肩坠肘。)我感觉,用“塌腕”来描述手腕的姿势,体会更明显。明显到什么程度呢?那就是“松”来了,还是松,和下肢一样的“松”,“松”无二样。

 

刚开始,可以把上肢的架子放低点,随着锻炼次数的增加及持续,也可逐渐抬高。

 

让胳膊和手腕不再酸痛、劳累,是摆姿势的目的。也只有让上肢逐渐轻松了,才能更好的配合站。否则,站的时间也不会延长,更不会更好的体悟。

 

腿和胳膊轻松了,进入下一阶段。   

 

第四阶段:骨节松。

这一阶段的要点是:提挈天地

 

这是全身骨节放松、肌肉松软的阶段,包括头颈的姿势。相比前几个阶段,舒适度更为明显。如有体会,会产生站桩“上瘾”的感觉。(上瘾,都知道是什么意思,就不多说了。)

 

这时,要增加更多的姿势体会,从头到脚,全身逐一体俉。

 

像“虚灵顶劲”、“伸筋拔骨”、“颈项后抵”、“沉腕坠肘”、“四平八稳”,还有“腰凸胯探”、“一条垂线”等等许多文章介绍的站姿,都要好好体会、细细琢磨,并注意在站桩过程中加以区分。重要的还是体悟,因为再多的姿势介绍或指导,如果自己不去实践,就不能得到实实在在的感受,且不论对与错、正确与否。

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强调一点:不要拘泥于任何一种姿势,要站出适合自己的姿势。

再来说“悟”。悟什么呢?悟道吗?悟道谈不上,还远着呢!我觉得,重点是体悟身体轻松、骨节松。

有的文章讲“松透了”,说的很形象、很贴切。所以,要仔细体会“松透了”这一状态的奥妙。

 

为什么总是反复地强调“松”呢?自己先思考一下。

(要知道思考在锻炼的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没有思考的锻炼,是“机械式”的锻炼,或盲目,或死板,不会主动去深入理解内在的机理。没有理解的东西,在心里也不会有生命力、不会产生活力,更不能从得到更多,自然也不深刻。这也是,学习时老师强调的理解的作用所在。)

 

我的理解是:松是“静”的必须,松是“静”的基础,而“静”又是修行的入门及基本要求。所以,松的作用就不言而喻、十分明了了。

 

虽说,站到一定阶段,不完全是“别人”说的那个样子,但这些要领是必经之路,唯有经过自身体会、揣摩、实践,唯有让自己流汗,流更多的汗,才会得出自己的体悟。(说明:功夫到了一定程度,是不会流汗的。流汗,是过程中的经历。)

 

所谓,道理千万条,不如一朝试。即使说给你最根本的要领,不去实践、不去体会、不去站,也不会有什么改变和受益。

 

第五阶段:体会老子的话:“天地之间,其犹橐龠呼?” 

 

老子的话,之所以经历几千年流传至今,仍被奉为经典,,自然有其流传万世的世间智慧,这些智慧适用于不变基因的人类。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呼?”。

自古以来,先贤哲人对这句话有诸多解释。但我把它用在站桩上的理解是:虚怀若谷。

 

什么是“虚怀若谷”呢?这里要理解它的字面意思,对每一个字逐个理解,而不是理解它的喻意。

我的理解是:虚,是虚无;怀,是前怀;若,是像的意思;谷,是山谷。

说到这里,自己慢慢体会就行了。

估计你会有更为“美妙”的体悟。

 

今天,先说到这里。不知讲的对不对,就大言不惭地说了一通。不足之处,请老师们指正。

 

我觉得,说出来,就多一份见解或理解,比闷在心里,自己琢磨要好的多。说出来,在老师、朋友们的指导下,利于交流,利于改进,利大于弊。

 

再次说明,我的文字不是指导。而是自己的体会、体悟,说来让大家提建议的。

 

希望看到此文的老师们、客官们提出宝贵意见或建议,以共同探讨、进步。

下回接着说。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