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海顿 | 历久弥新、墨香永存 —— 大提琴协奏曲

 二少爷收藏馆 2018-04-05

图 / 海顿


谈及“维也纳古典乐派三杰”,如果说贝多芬是横跨两个世纪、属于两个时代的伟大作曲家,那海顿和莫扎特则是标志着古典主义风格高峰期到来的两位大师!


伟大的科学家、物理学家牛顿曾经说过:“如果说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作为贝多芬的师傅,海顿或许就是他巨人肩膀的一部分,有史料记载,海顿当年为贝多芬授课所使用的正是至今各大音乐学院骨灰级教材——富克斯(Fux)对位法。


古典主义时期之前,无论是交响曲、四重奏或是羽管键琴奏鸣曲等等,许多作曲家都开始进行创作,但海顿却将这些体裁推进为高度发展的古典主义风格范式,他的大量作品体现出18世纪中叶音乐风格逐渐变化的轨迹,甚至有些音乐史学家从他的作品中找到预示浪漫主义风格的痕迹。


海顿的一生作品颇丰,数量和所涉及的领域都非常惊人,并且他的作品里总是充溢着幸福、欢乐、质朴、幽默、轻松的情趣,这与他所受到启蒙时期的思想影响不无关系,同时也与他对人生、世界、自然所持的豁达态度、积极向上的乐观性格有着紧密的联系。



作为“交响曲之父”,首先映入眼帘的或许是他的清唱剧《创世纪》、《G大调第94交响曲“惊愕”》、《升F小调第45交响曲“告别”》等等,相比之下,大提琴协奏曲提及就少之许多。


《C大调大提琴协奏曲》第1乐章

《C大调大提琴协奏曲》第2乐章
《C大调大提琴协奏曲》第3乐章


大提琴:杜普蕾、巴伦博伊姆指挥英国室内管弦乐团


1961年,当海顿这首令人心旷神怡的早期大提琴协奏曲——《C大调大提琴协奏曲》在布拉格的捷克国立图书馆中被人发现时,它已经下落不明约二百年之久了。此事一出便轰动一时,说来也是奇怪,一部这样重要的作品竟淹没了如此之久,况且还是在一家公立图书馆内被发现。有解释说,这部作品在这二百年内,并非一直在这所公立图书馆内,而是辗转于某一名门贵族庞大的私人图书馆。收藏之时,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一藏品的珍贵,于是一直忽视了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捷克斯洛伐克的一些大的私人图书馆被国家接管,大量名贵书籍转移到国立图书馆。而海顿这部遗失已久的手稿被发现时已所属于国家图书馆。

 

海顿《C大调大提琴协奏曲》虽然有早期古典音乐的风格,然而它仍保持较古老的巴洛克时期乐队写作法的痕迹。这部协奏曲很可能是海顿受雇于埃斯特哈齐家族的最初几年中所写。他与这个家族有半个世纪的交往(1761——1809)。


海顿《C大调大提琴协奏曲》

杜普蕾演奏

库客音乐资源库专辑号:0077774761451





《D大调大提琴协奏曲》可谓是海顿大提琴协奏曲中最优秀的一首,这是海顿于1783年为他的主人尼古劳斯·埃斯特哈齐亲王乐队中的首席大提琴安东·克拉夫特所写的。这首协奏曲究竟为何种场合而创作尚无确切考证。


《D大调大提琴协奏曲》第1乐章

《D大调大提琴协奏曲》第2乐章
《D大调大提琴协奏曲》第3乐章


大提琴&指挥:罗斯特罗波维奇、协奏:圣马丁室内乐团


安东·克拉夫特是位有相当声誉的炫技大师,他于1752年出生在皮尔森附近。他的父亲是酿酒商,同时也是个音乐爱好者。他鼓励儿子学习大提琴。年轻的克拉夫特去维也纳学习,在他还不满二十六岁时海顿说服他到埃斯特哈查来工作。海顿对他一直非常关心,除了为他量身而作这首协奏曲之外,海顿还教他作曲。

 

这首协奏曲直到1810年才出版。不久手稿就遗失了,于是从1835年起人们就对这部协奏曲是否由海顿所作开始产生疑问,而且这个疑问断断续续延续了一百多年。甚至有认为此协奏曲由安东·克拉夫特所作。但上世纪中期,海顿手稿的私人藏者为了妥善保管便将其交托给维也纳的奥地利国立图书馆,此曲又重新走进公众视野。手稿的第一页上有海顿的亲笔题词:“大提琴协奏曲......由我本人,约瑟夫·海顿,亲笔书写,1783年”,在结尾,音乐的末一小节的下面有海顿经常写的虔诚的感恩词:“光荣属于天主。”




文章参考书目:

1.《西方音乐通史》,上海音乐出版社,于润洋主编、

2.《管弦乐名曲解说》,人民音乐出版社,爱德华·唐斯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