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经典用经方——小建中汤(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

 欣然书斋 2018-04-05

【组成】 饴糖一升,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六两, 生姜三两, 大枣12枚, 炙甘草二两

【方解】 本方病证因中焦虚寒,肝脾失和,化源不足所致。中焦虚寒,肝木乘土,故腹中拘急疼痛、喜温喜按。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中焦虚寒,化源匮乏,气血俱虚,故见心悸、面色无华、发热、口燥咽干等。症虽不同,病本则一,总由中焦虚寒所致。治当温中补虚而兼养阴,和里缓急而能止痛。方中重用甘温质润之饴糖为君,温补中焦,缓急止痛。臣以辛温之桂枝温阳气,祛寒邪;酸甘之白芍养营阴,缓肝急,止腹痛。佐以生姜温胃散寒,大枣补脾益气。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是为佐使之用。其中饴糖配桂枝,辛甘化阳,温中焦而补脾虚;芍药配甘草,酸甘化阴,缓肝急而止腹痛。六药合用,温中补虚缓急之中,蕴有柔肝理脾,益阴和阳之意,用之可使中气强健,阴阳气血生化有源,故以“建中”名之。

本方是由桂枝加芍药汤,重用饴糖组成,然其理法与桂枝汤有别。桂枝汤以桂枝为君,具有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之功,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营卫不和证;本方以饴糖为君,意在温中补虚,缓急止痛,主治中焦虚寒,虚劳里急证。

条文: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100]

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102]

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男子黄,小便自利,当与虚劳小建中汤。

妇人腹中痛,小建中汤主之。

名家各论;

《类聚方》:当有腹中拘急之证,其方类芍药甘草汤也。

《方极》:小建中汤,治里急,腹皮拘急及急痛者。

《伤寒论今释》:古人称脾胃为中州,胃主消化,脾主吸收,其部位在大腹,故药之治腹中急痛者,名曰建中汤。建中者,建脾胃之谓。然此方,君胶饴之滋养,佐芍药之弛缓,则知病属营养不良,肠腹部神经肌肉挛急,致腹中急痛,非真正脾胃病也。

又云:男子黄条,非真黄疸,乃营养不良,肌肤萎黄耳。

《伤寒论解说》:本章(按:伤寒阳脉涩条)所论述的是,原来气血虚弱的人,或平素虽然很强健,但因过劳而致血气的循环不良的人,患伤寒的时候,便不会呈现太阳病的表证,而遽发阳脉涩阴脉弦的太阴病与少阳病的中间证。患伤寒而阳脉涩阴脉弦,则当会发生腹痛,虽然未发生腹痛,亦应据其脉状,给予小建中汤。所谓不差,并不是指腹痛,是指伤寒而言。虽以小建中汤补其里虚,而伤寒的病邪仍未解者,是为少阳病小柴胡汤的主治。这里是论述少阳病而带有里虚的证治,所以用小建中汤补其里虚,如此病邪仍未消散时,才用少阳病的治剂小柴胡汤。更具体的说,就是虽然有少阳病之证,而兼呈里虚证者,应在使用小柴胡之前,以小建中汤补其里虚。

《千金方》:“男女因积劳虚损,或因大病后不复常,苦四体沉滞,骨肉痠痛,吸吸少气,行动喘乏,或少腹拘急,腰背强痛,心中虚悸,咽干唇燥,面体少色,或饮食无味,阴阳废弱,悲忧惨戚,多卧少起,久者积年,轻者百日,渐致瘦削,五脏气竭,则难可复振,治之以小建中汤。”

加减化裁:若中焦寒重者,可加干姜以增强温中散寒之力;兼有气滞者,可加木香行气止痛;便溏者,可加白术健脾燥湿止泻;面色萎黄、短气神疲者,可加人参、黄芪 当归以补养气血。少腹疼痛,经后腹痛加当归。(当归建中汤)自汗短气,加黄芪。(黄芪建中汤)脉沉肢冷,加附子。(附子建中汤)心悸眩晕,腹中上冲,属水气凌心者,加茯苓。(茯苓建中汤)

【禁忌】

1.呕家不可服。(甘能动呕)

2.中满者,忌之。(中满忌甘)

3. 口渴思冷者,忌之。

4.腹痛拒压者,忌之。

[现代用法] 桂枝6~15g、芍药15~30g、甘草5~10g、生姜10g、大枣12枚、饴糖适量。将五味药水煎,滤出药汁,加饴糖,再放火上使之消融,温服。每日三次。

[方证] 1.慢性腹痛伴动悸、烦热、虚弱;腹部扁平而肌紧张。 2.舌质嫩苔少,脉弦细。

[扩大应用]

1.腹中阵发性痉挛性疼痛为主证的疾病:如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过敏性结肠炎、胃肠神经官能症、肠系膜淋巴结核、慢性腹膜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胆道结石、慢性胆囊炎、过敏性紫癜、前列腺增生症、输尿管结石、痛经、蛔虫病、股疝、便秘等。

2. 以动悸、眩晕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神经衰弱、心率失常、低血压症、贫血等。

3.其他方面:肺结核、血管神经性头痛、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小儿遗尿症、水疱性结膜炎、眼底出血(暴盲)、鼻衄、自汗、盗汗、发热、黄疸、遗精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