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子女教育只要赢在《起跑线》就赢得人生了?别开玩笑了!

 昵称28572434 2018-04-05

近年来印度电影已成为常客,这次上映的《起跑线》又是一部印度神作。


影片用了一出看似闹剧的为女求学故事,展示了中上产阶级想要进入上流阶级的心路历程。


影片里男主从事服装生意,从小作坊到产业化,赢取美丽妻子,有了可爱女儿,走上男人梦寐以求的“人生巅峰”。


他们虽然有钱,但也没富有到可以把学校买下,于是他们挤破头脑想把女儿塞进常春藤名校。


期间这对主角夫妇尝试了各种手段,包括但不限于彻夜排队,练习谈吐礼仪,参加名校面试,买学区房,学说“印nglish”,想要挤进权贵圈子,最后不得不用装穷,来换取名校贫困生名额。


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孩子的教育赢在起跑线。


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话又老套又实用,放在全球父母身上都适用。


而国内的父母看到《起跑线》,估计会和印度一样产生很多的共鸣。


在国内优质教育资源紧缺情况下,连个幼儿园都要彻夜排队,选个小学就几乎定了终生教育规划。


新闻也不少放出,为了自己小孩有名校的入学资格,不惜花市场好几倍的价格,买下厕所大小的学区房。


更别说为了孩子的教育,孩子还在娘胎的时候就跑去美国生,跑去香港生。


这让大聪想起了之前的一个段子(或真相):


一对北大清华毕业的年轻父母拜问禅师:“买不起学区房给自己小孩,该怎么办?!


禅师答曰:“如果北大清华毕业都买不起学区房,那学区房还有什么意义?!”


所以纵观国内的教育,已经到了和《起跑线》一样变质的现状。


很多人去感叹影片中那对父母的所作所为,大聪倒是想质问现今教育资源的配置合理性,是否让为人父母操碎了心,甚至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理念都走火入魔了。


如今国内的父母,很多接受过现代咨询教育。比如西方育儿方式,美名其曰让孩子快乐顺其自然的成长,甚至从胎教开始就很西式。而年轻的父母也认为自己做得棒棒哒。


但是到了小孩真正到了读书的年纪,该上早教班还得上,兴趣班不能落下,国际幼儿园层出不穷(事件新闻也层出不穷),英语banana,apple说起来,然后是各种名校附属小学中学等等。


总而言之,不能让孩子输在人生起跑线上,纵使父母们知道人生其实是场马拉松。


其实这种教育理念怪圈,不止是印度和中国,在全世界都是普遍存在的。


举个例子新加坡,教育发达全球排名很靠前,但是在这么小的城市国家,还是会分常春藤名校和普通学校。


而新加坡的名校小学择校规则,第一优先选择的小孩家长是该学校的校友,也就是所谓的名门血缘关系。


第二选择是家长为该学校做义工,当然前提是家长能挤破头脑为学校做义工(时间1年以上才有希望)


第三是捐款给学校,有钱出钱。第四才是学区房(所以这是新加坡房子炒不起来的原因之一)。


而往往新加坡好的小学,在第一个血缘关系的筛选上,名额就已经差不多用完了。这种名校筛选学生的方式,是不是很吃鲸?!


在欧美教育上,也依然存在着不小的质疑,他们的私立学校通常都很好很贵,但公立学校基本没什么门槛。


而且近年在教育问题上,很流行一个说法,就是给孩子提供的不是一个教育机会,而是缔造一个人脉圈子。


就像美国的耶鲁哈佛,英国的剑桥牛津,这些名校出来的学生,基本人生事业都不会太差,毕竟都在一个所谓的荣誉人脉生态圈中。


而国内也不是没有,举个大家最熟悉的影视圈,导演演员,几乎全部都是科班出生,不是北影中戏就是上戏,当然他们是这个行业最好的学府,但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这些学校,从而进入这个圈子,认识圈子里的人脉。


说到这,很多人会拿宝宝,春春等人做例子,他们并不是科班出身,但也一样功成名就。所以,大聪说的只是普遍现象,少数例子只能另当别论。


因此用人脉圈子说法去看《起跑线》的教育理念,让孩子从小含着名贵教育殿堂金钥匙成长,父母这么做也是为了让小孩尽早融进所谓的上流权贵社会。


是不是很讽刺?!


我们口口声声讨厌着权贵的人脉,唾弃着极富裕阶级,但我们总是想把毕生的积蓄,赌注在自己小孩的教育上,为的就是让自己的孩子,有朝一日能进入到人类尊贵的金字塔顶端。


就像《起跑线》中男主说的:“教育失去了其本质,现在教育是门生意了。”


其实,教育很久之前就是一门生意了,只是这门生意越做越大,模糊了教和育本身,然后渐渐拓展到小学,幼儿园,早教班,兴趣班,补习班等等。


但是这种教育你以为真的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了吗?!


我们来看看德国的教育,他们只要夫妻一方辞职在家带小孩,政府就会支付这个家庭高额补贴,还能给这个家庭减税,为的就是让父母有更多时间照顾和教育孩子。


而在德国的宪法,明确指出不能有“学前教育”,通过法律,禁止对孩子的智力过早开发。


德国的幼儿园,没有年级区分,我们所谓大中小班的小孩,都在一个班。


因为他们认为小孩的智力在没有发育完全之前,过早让他去接触技术型教育,会让大脑固化,从而没有了想象的空间。


也就是说,德国的教育方式是故意让小孩“输在起跑线”上,把真正的选择,还给孩子,让他们以后自己去决定。


而真正的启蒙教育,由父母来承担,因为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顺便说一下,至今为止所有的诺贝尔奖得主,德国裔占了半壁江山。


当然了,大聪在此并不是倡导任何方式的教育,而是想让大家看到更多的教育方式和理念,其实教育和追女孩子一样,是有多种层次和方法的。


而我们想让精英知识教育灌输给孩子,或者让孩子尽早融进上流圈子而读名校,这些只是五花八门的教育方式之一二而已。


此外,不要认为让孩子接受好的教育,就是迈向极富权贵阶层的第一步,别开玩笑了。


大聪很久以前读过一篇有关阶层教育区别的文章,文中把不同阶层的教育分门别类。


首先人们几乎都要接受大众教育,能正常融入社会即可。


中产阶级的教育,是技能型教育,即获得一门手艺活,能在社会发展中发挥作用。


精英阶层的教育,是管理创新型教育,锻炼社会敏锐思维能力和操控力,比如CEO, CFO, C什么O的锻炼。


而极富权贵阶层,也就是占世界人口0.1%的富人,他们的小孩,接受的是什么教育呢?!


答案是他们不为现代教育所指引,他们所谓的教育,是给孩子长期植入一个理念,就像《盗梦空间》中进入人的梦境植入理念一样。


他们的教育往往在潜移默化中,这种教育会指引孩子如何去思考人类资源的配置,如何掌控和运作这些资源,甚至思考你要如何影响人类的未来。


换句话说,我们99%接受的教育是从1到无限大,而权贵极富阶层的教育,是从0到1。


看到这很多人会说,这种所谓的权贵极富教育理念,我们也可以学呀。


大聪认为,这种东西我们还真学不来,比如你没有一个富可敌国的集团,你没有坐拥全球巨额的财富,或者你没有皇室的血统,就算你让你的小孩接受这些教育理念,最后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大聪说了这么多教育的题外话,并不是提倡或贬低任何一种,毕竟孩子是各自父母的,每个家庭的教育计划,也不会因为一部电影或一篇文章所改变,对吧?


所以很多时候,适合自己的,才是最重要的,努力固然重要,但必须是理智而不是盲目的,这也是《起跑线》告诉我们重要的一个道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