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清明节,一家老小到祖先坟前扫墓,寄托对先人的哀思,是中国的传统风俗。但是许多地方有一个习俗,已经出嫁的女儿,清明节不能回娘家祭祖,这是什么原因呢? 清明节农村习俗,女儿不能回家扫墓,有什么特殊含义? 清明节最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传说当时晋文公重耳流亡在外,饥寒交迫之际,他有一位忠心的贴身随从介子推,割下大腿上一块肉,烹煮之后给重耳吃。晋文公得知真相后,感动得涕泗横流,当即发誓有朝一日必定会报答他的这份恩情。 后来重耳回国当上国君,回忆起昔日落难时的场景,想重赏介子推,但介子推此时却带着老母亲归隐山林。任凭晋文公派去的使臣如果游说,他都不愿意踏出山林半步。 清明节农村习俗,女儿不能回家扫墓,有什么特殊含义? 晋文公无奈之下,只好假装放火烧山,以此迫使介子推出来见他。没想到却弄巧成拙,火势没控制住,将整座山烧了个干净,介子推母子二人也葬身火海。 晋文公十分懊悔,每年这天都要带着文武百官到山上祭拜介子推,老百姓也纷纷效仿,在这一天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就是清明节的由来。那么为什么嫁出去的女儿不能回娘家祭祖呢? 清明节农村习俗,女儿不能回家扫墓,有什么特殊含义? 古代男尊女卑的观念根深蒂固,祭祀是古人十分重视的一项仪式,因此主持这个仪式的往往是家族中的成年男性,女子一般在家中做好后勤工作,不参与祭祀的仪式。 其次,在古人的观念中,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出嫁之后就是婆家的人,从名义上说,已经不属于这个家族,娘家的这些事务自然与你无关。女子去世后葬在婆家而非娘家,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清明节农村习俗,女儿不能回家扫墓,有什么特殊含义? 不过这个观念明显是传统文化的糟粕,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这种陈腐的思想应该被我们抛弃。女儿即使出嫁,也是家庭的一份子,想要回娘家祭拜父母祖先,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没有任何理由阻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