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跟大家聊聊三国时期的三位神童。今天先说第一位。 孔融。 孔融让梨的故事大家都听过了,但孔家还有一个更血腥的谦让故事,可能大家就不知道了。 在孔融十六岁的时候,家里来了一个客人,这个客人是名士张俭,他正被当时的太监追捕。 张俭跑过来找孔融的哥哥孔褒,想寻找保护,但孔褒不在家。张俭就有些失望,当时他有点走投无路了。 孔融一看对方脸色不对,就问你有什么事,跟我说也是一样的。 张俭就告诉了孔融事情的经过。 孔融一听,这得帮,就把张俭收留在家中。后面,这个事情就发了,孔褒孔融都被抓到了牢里,要治窝藏罪犯的罪,但这个罪是谁犯的呢? 孔融说,匿藏张俭的是我,是我的罪。孔褒说,张俭是来找我的,这是我的错,跟我弟弟没关系。 两兄弟不止让梨,还让出生的希望,最终官府定罪,这个罪由孔褒背,孔褒由此被处死,可见,他的哥哥也是很有礼节跟气度的,他让出了自己的生命。 说回孔融神童的事,他小时候就展露过才华,比如有一天,他去拜访当时的名士李膺。这放到今天,大概相当韩寒去见李敖吧。 他当时只有十岁,人家不让他进。这时候,他就跟门人说,我跟你们家主人是故交。 门人把他放了进去。进去之后,主人李膺一看,这屁孩子我也不认识啊,什么故交呢? 孔融答:当年孔子曾经跟老子请教学问,这不是故交吗? 李膺哈哈大笑,特别佩服,这时,其中一个客人觉得这小孩太狂了,就说:小时候聪明,长大了未必聪明。 孔融马上回答,先生小时候一定很聪明吧。 客人就很尴尬,为什么尴尬?因为他犯了一个错误,跟小孩较长短。 他是一个大人物,跟人家小孩争长短,赢了不算本事,输了丢面子。所以大家平时不要顺便评价晚辈,给晚辈难堪,因为碰上谦虚的晚辈,可能受教,但碰上有个性的,人家反驳起来,那就会变成很难堪的局面。 反过来,也说明孔融这个人很不谦虚。好跟人争强斗胜,这个毛病,其实也是害了孔融一生,比如孔融后面,专门跟人家曹操过不去。 有人说孔融是汉臣,他反曹操是应该的。是刚直不阿。 这没错,但你要是反曹操,那好啊,就光明正大的反嘛,这样你就算死了,也能获得一个汉室忠臣的名头,但孔融不是,他反曹操,主要武器就是嘴炮。 比如曹操打官渡,他就在后面煽风点火,说曹操必败。这完全没有必要啊,你要真这么说,你应该去袁绍阵营,还能鼓舞袁绍的士气,你留在曹操这边,却说曹操必败,这跟一个职员,对公司满腹牢骚,但就是不离职不是一样一样的吗。 最后对公司对个人都没有好处。 孔融又嘲笑曹家的品行,曹丕娶了袁熙的妻子甄氏。 孔融你要认为不对,直接就批评是了,偏要说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生编了一个典故,搞得曹操还以为自己书读少了,问哪部典籍写了武王把妲己赐给了周公啊。 孔融答,按曹公你干的事,我相当然而。 这简直是知识跟道德的双重碾压嘛。 这样的事情还很多,最终曹操给他整了一个招合徒众、欲图不轨、谤讪朝廷等罪名把他处死了。被人家用道德问题给收拾了。这不是很冤嘛。 纵观孔融的一生,他其实就像当天的客人说的那样:小而聪了,大未必奇。 论打仗,连黄巾都打不过,还要给刘备发SOS。论治理政务,早有公论:奸民污吏,猾乱朝市,亦不能治。 连流氓都对付不了,一生也就欺负欺负曹操了。 为什么神童级的孔融没有做出跟本身能力匹配的成绩呢? 可能问题就出在神童上,小时候聪明的人,长大了真的很大概率未必成功,因为小时候,最重要的是接受挫折教育,是培养心性,而因为小时候展露了才华,人很容易变得骄傲轻浮,眼高手低,自然后面的成就不高,反而是那些小时候平平常常的人,长大后突然暴发,比如曹操刘备小时候的表现就一般。 这是孔融的事情,明天我们继续聊另二位神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