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祭祀的本义

 一山阿武 2018-04-05
​【祭祀的含义】

       祭祀之礼,往往是人与非人的沟通,祭天地是为表达对天地的敬畏,祭先祖是为表达对祖宗的缅怀,祭先贤是为表达对先贤的崇敬,这种发于人内心的深情的敬意,以某种仪式表达出来,便形成了祭礼。祭祀之礼往往比较隆重或严肃,这正是为勾起人们内心对天地、山川、祖宗、先贤的敬意,同参与祭祀的人得到了共同的情感体验,彼此之间的关系因祭而得到协调。

        祭祀又分为三个大类,天地山川是生之本,先祖宗亲是类之本,圣王贤哲是治之本,分别用以表达对化育人类的天地自然的敬畏,对繁衍自己民族的祖宗的缅怀,对教化自己的往古圣王先师的钦佩。祭天是为人,祭死是为生,祭古是为今,根据人们的情感而制定相应的礼仪程式,是为整饬群体的需要。

       儒家所谓祭祀鬼神,并非宗教中的鬼神,而是人文意义的鬼神,前者往往让其信徒服从鬼神的意志,而后者则完全不一样。“子不语怪、力、乱、神”,虽未直接否定鬼神的存在,但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使人们把精力放在现实的人生,而不是寄托于虚妄的彼岸世界。再者,儒家所祭祀之鬼神,往往充满浓郁的象征含义,其实际目的是把祭祀之礼与捍卫自然、伦理责任、自我反省、敬仰人文先贤结合起来,把看似神秘莫测的祭礼,导向郁郁人文的现实世界。既不迷恋于虚幻的宗教天堂,也不沉溺于无节制享乐的现世人生,把对上天的信仰融入朴实的大地,日常伦理、政治追求就已是安身立命的所在。
    
       人类需要信仰,乃由于自我生命的有限需要以信仰完成超越。“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以为文则吉,以为神则凶也。” 君子追求信仰悟道以成圣,而百姓却容易转向对神灵的愚钝膜拜。君子明晓此义,所以说“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是说君子明白它的纹饰教化含义,而百姓却有时会误解为神灵真的至高无上,君子以为文则吉,而百姓以为神则凶。因此先贤之教的核心是使人成君子,但又不可能所有人都成君子,因此又将君子修己正人幼怀天下的情怀与修身齐家治国之学融合无间,尽最大可能让华夏民族越来越文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