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词赏析—王安石的《江上》等诗歌名篇赏析

 江山携手 2018-04-05

诗词:王安石的诗歌名篇赏析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218日-10865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王安石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短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名列“唐宋八大家”。

王安石的诗歌,大致可以以熙宁九年(1076年)王安石第二次罢相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在内容和风格上有较明显的区别。前期创作主要是“不平则鸣”,注重社会现实,反映下层人民的痛苦,倾向性十分鲜明,风格直截刻露;晚年退出政坛后,心情渐趋平淡,大量的写景诗、咏物诗取代了前期政治诗的位置。后期创作“穷而后工”,致力于追求诗歌艺术,重炼意和修辞,下字工、用事切、对偶精,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当时诗坛上自成一家,世称 “王荆公体”。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下面选几首代表作学习。

  《梅花》

诗词:王安石的这些名篇 我只有一首熟悉,不信你都有读过

【译文】 那墙角的几枝梅花,冒着严寒独自盛开。为什么远望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呢?因为梅花隐隐传来阵阵的香气。(⑴凌寒:冒着严寒。⑵遥:远远地。知:知道。⑶为(wèi):因为。暗香:指梅花的幽香。

【简析】《梅花》是北宋诗人王安石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王安石变法的新主张被推翻,两次辞相两次再任,放弃了改革。这首诗是王安石罢相之后退居钟山后所作。诗中以梅花的坚强和高洁品格喻示那些像诗人一样,处于艰难、恶劣的环境中依然能坚持操守、主张正义,为国家强盛而不畏排挤和打击的人。

 “墙角数枝梅”,“墙角”不引人注目,不易为人所知,更未被人赏识,却又毫不在乎。“墙角"这个环境突出了数枝梅身居简陋,孤芳自开的形态。体现出诗人所处环境恶劣,却依旧坚持自己的主张的态度。“凌寒独自开”,“独自”,语意刚强,无惧旁人的眼光,在恶劣的环境中,依旧屹立不倒。体现出诗人坚持自我的信念。“遥知不是雪”,“遥知”说明香从老远飘来,淡淡的,不明显。诗人嗅觉灵敏,独具慧眼,善于发现。“不是雪”,不说梅花,而梅花的洁白可见。意谓远远望去十分纯净洁白,但知道不是雪而是梅花。“为有暗香来”,“暗香”指的是梅花的香气,以梅拟人,凌寒独开,喻典品格高贵;暗香沁人,象征其才气谯溢。

  《泊船瓜洲》

诗词:王安石的这些名篇 我只有一首熟悉,不信你都有读过

【译文】 春日夜里,行船停泊在瓜洲岸边,我隔江遥望对岸的京口,心里想,这里与我居住的钟山也就只隔着几座大山,和煦的春风吹绿了长江南岸的草木,而我何时才能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返回家乡呢?

【注释】 1.泊船:停船。泊,停泊。指停泊靠岸。2.绿:吹绿。3.京口:古城名。故址在江苏镇江市。4.瓜洲:镇名,在长江北岸,扬州南郊,即今扬州市南部长江边,京杭运河分支入江处。5.一水:一条河。古人除将黄河特称为“河”,长江特称为“江”之外,大多数情况下称河流为“水”,如汝水、汉水、浙水、湘水、澧水等等。这里的“一水”指长江。一水间指一水相隔之间。6.钟山:在江苏省南京市区东。即今南京市紫金山。

【赏析】 春风又绿江南岸

《泊船瓜洲》是北宋诗人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王安石随父王益定居江宁(今江苏南京),王安石是在那里长大的,对钟山有着深厚的感情。此诗写于王安石第二次拜相进京之时。其中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千百年来一直为人所传颂。诗中“绿”字将无形的春风化为鲜明的形象,极其传神。从字面上看,该诗是流露着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大有急欲飞舟渡江回家和亲人团聚的愿望,其实在字里行间也寓着他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强烈欲望。

诗以“泊船瓜洲”为题,点明诗人的立足点。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写了望中之景。诗人站在长江北岸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岸的“京口”与这边的“瓜洲”这么近,就一条江水的距离,不由地联想到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只隔几座山了,也不远了。次句“钟山只隔数重山”暗示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 第三句为千古名句,再次写景,点出了时令已经是春天,描绘了长江南岸的景色。“绿”字是吹绿的意思,是使动用法,用得绝妙。传说王安石为用好这个字改动了十多次,从“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动词中最后选定了“绿”字。因为其他文字只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眺望已久,不觉皓月初上,诗人用疑问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还”的画面,进一步表现诗人思念家园的心情,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登飞来峰》

诗词:王安石的这些名篇 我只有一首熟悉,不信你都有读过

【译文】 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鸡鸣时分可看到旭日初升。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

【赏析】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山是高耸的,塔是高耸的,山顶上的塔更是高高耸立的。飞来峰和它上面的宝塔总共多高?不知道。诗人只告诉我们,单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诗人还讲了一个传说:站在塔上,鸡鸣五更天就可以看见海上日出。请想想飞来峰那耸云天的气势吧!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从全诗看,“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的胸襟境界,只有登上天外飞来的高峰才能触发得出;但无“闻说鸡鸣见日升”作铺垫,亦引不出此等胸襟境界。

只有登上“飞来山上千寻塔”,才能用见日出闻天鸡的故实;也只有在天外飞来的高峰见日出闻天鸡,才能导出不畏末俗乱真、站得高看得远的胆识气概。思绪条贯,勾连紧密;天衣无缝,一气呵成;前后关照,浑然一体。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脉相承,表现技法极为相似,王诗就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而苏轼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两者都极具哲理性,常被用作座右铭。

《书湖阴先生壁》

诗词:王安石的这些名篇 我只有一首熟悉,不信你都有读过

【译文】  茅草房庭院因经常打扫,所以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花草树木成行满畦,都是主人亲手栽种。庭院外一条小河保护着农田,把绿色的田地环绕。两座青山像推开的两扇门送来一片翠绿。

【注释】  书:书写,题湖阴先生:本名杨德逢,隐居之士,是王安石晚年居住金陵时的邻居。也是作者元丰年间(10781086)闲居江宁(今江苏南京)时的一位邻里好友。本题共两首,这里选录第一首。茅檐:茅屋檐下,这里指庭院。无苔:没有青苔。成畦():成垄成行。畦:经过修整的一块块田地护田:这里指护卫、环绕着园田。据《汉书·西域传序》记载,汉代西域置屯田,派使者校尉加以领护。 将:携带。绿:指水色。排闼(tà):开门。闼:小门。《史记·樊郦滕灌列传》: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羣臣。羣臣绛灌等莫敢入。十馀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张守节正义:闼,宫中小门。送青来:送来绿色。

【赏析】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这是作者题写在湖阴先生居室墙壁上的一首诗。湖阴先生,本名杨德逢,是作者的朋友。前两句写他家的环境,洁净清幽,暗示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后两句转到院外,写山水对湖阴先生的深情,暗用“护田”与“排闼”两个典故,把山水化成了具有生命感情的形象,山水主动与人相亲,正是表现人的高洁。诗中虽然没有正面写人,但写山水就是写人,景与人处处照应,句句关合,融化无痕。诗人用典十分精妙,读者不知典故内容,并不妨碍对诗歌大意的理解;而诗歌的深意妙趣,则需要明白典故的出处才能更深刻地体会。讲了湖阴先生的无私教师育人的品质,赞颂了他的善施教化。

《元日》

诗词:王安石的这些名篇 我只有一首熟悉,不信你都有读过

【译文】 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注释】 ⑴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⑵爆竹:古人烧竹子时使竹子爆裂发出的响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一岁除:一年已尽。除,逝去。⑶屠苏:“指屠苏酒,饮屠苏酒也是古代过年时的一种习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⑷千门万户:形容门户众多,人口稠密。曈曈:日出时光亮而温暖的样子。⑸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也作春联。

【赏析】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歌颂春节的诗很多。王安石这首抓住放鞭炮、喝屠苏酒、新桃换旧符三件传统习俗来渲染春节祥和欢乐的气氛。这样写,精炼、典型、概括力强。诗中流露出的欢快气氛,与作者开始推行新法、实行改革、希望获得成功的心情是相一致的。现在贴桃符的人少了,多数人把桃符换成了春联,但过年放鞭炮、喝酒的习俗还在民间广为流传达室。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是非常悠久的。这首诗也就具有传统美的品格。当然,现在大城市人太多,从空气的清洁和防火等方面考虑,并不提倡鞭炮。

 王安石不仅是政治家,还是诗人。他的不少描景绘物诗都寓有强烈的政治内容。本诗就是通过新年元旦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

《江上》

诗词:王安石的这些名篇 我只有一首熟悉,不信你都有读过

【译文】  大江北面,秋天浓重的云幕一半已被秋风撕开;雨后的乌云,沉重地、缓慢地在斜阳中移动徘徊。远处,重重叠叠的青山似乎阻住了江水的去路,船转了个弯,眼前又见到无尽的江水,江上成片的白帆正渐渐逼近过来。

【注释】  ⑴晚云:一作“晓云”。低徊:这里指浓厚的乌云缓慢移动。徊,一作“回”。⑵缭绕:回环旋转。⑶隐映:隐隐地显现出。

【赏析】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这首诗是王安石变法失利后,辞去相位退居金陵后,闲居于江宁府(南京)城东的半山园饱览山光水色,写了不少精致淡雅的山水绝句。连黄庭坚也称赞:荆公暮年作小诗,雅丽精绝,脱去流俗。此诗就是他在游长江的秋江帆影中获得精神启悟而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深层意义不是屈从阴暗,而是反抗阴暗。首句写雨过天晴,阴云半开的景象。次句将黄昏时的云雾写活。三、四句从云转到江边的青山,写出了江行的特殊感受。

诗的头两句写天,后两句写地,可见诗人眼界开阔而幽深。写天的同时既交待了地点(江北)、季节(秋)和时辰(晓),又写出了阴晴莫定的天气变化江北秋阴一半开似乎有了由阴转晴的趋势,谁料想都秋天了,气候还如此变化无常,逆转为晓云含雨却低徊——半晴——浓阴,不仅是天气变化,而且是人的心理情调的变化,因而在低首徘徊的雨云之下,还有一个低首徘徊的诗人。然而从事的后两句可以明确看出另一层深意,诗人不甘屈从阴暗,而是反抗阴暗,追求光明。诗人放眼远望,视野被青山缭绕的阻断,陷入了山重水复疑无路境地,仿佛前程一片渺茫。就在这时,诗人笔锋一转,在青山缭绕之中,忽然远远地看见千帆山林的掩映下,正隐隐约约向近处驶来。视野一下子就变得豁然开朗,眼前开阔了,畅通了。诗人对光色体察甚细,远处的千帆时显时隐,是对应着天气的半晴又阴对江面能见度的影响的。反抗阴暗,便能开通千帆竞渡的视境,这就是诗人借山光水色的变化所体验到的某种人生哲学、或政治哲学。因此,此诗是以富有辨证法的思理取胜。这种思理是积极的,人们读到南宋诗人陆游的《游山西村》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名句,可能也会联想到它。诗人在字里行间巧妙地暗含着对时事与某种人生哲理的深刻体验。这种思理与抗争是积极的,向上的,与婉约派词人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消极颓废的人生态度形成了截然不同的对比。

《夜直》

诗词:王安石的这些名篇 我只有一首熟悉,不信你都有读过

【译文】  夜已经深了,香炉里的香早已经燃尽,漏壶里的水也快漏完了。后半夜的春风人带来阵阵的寒意。然而春天的景色却是那样的撩人,让人难以入睡,只看见随着月亮的移动,花木的影子悄悄地爬上了栏杆。

【注释】  ①夜直:晚上值班。“直”通“值”。宋代制度,翰林学士每夜轮流一人在学士院值宿。这首诗《千家诗》选入,改名“春暮”。②金炉:铜制香炉。③漏声残:指水将滴完,即天快亮。漏声古代用来计时的漏壶中滴水的声响。④翦翦(jiǎn):形容风轻且带有点寒意。⑤恼人:引逗、挑动人。⑥栏干:栏杆。以竹、木等做成的遮拦物。

【赏析】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干

《夜直》是一首政治抒情诗。王安石于1042年(宋仁宗庆历二年)进士及第,1059年(嘉佑三年)上变法万言书,未被采纳。直到1068年(宋神宗熙宁元年),神宗准备实行新法,才于四月才召他进京面对。此时王安石遇到了赏识他主张的锐意变法的宋神宗,正是龙虎风云、君臣际遇的良机,大展鸿图,即在眼前。因此,他在值宿禁中的时候,面对良宵春色,剪剪轻风,金炉香烬,月移花影,一派风光,激起了思想上难以自制的波澜,为自己政治上的春色撩拨得不能成眠。王安石是借用爱情诗曲折地表达自己政治上的春风得意之情。

《北山》

诗词:王安石的这些名篇 我只有一首熟悉,不信你都有读过

【译文  北山绿色的山泉涨满山塘,笔直的沟渠和曲折回环的池塘里的水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因陶醉于春天美丽的景色,静静地细数落花久坐;因慢慢地寻找碧绿的芳草而回家晚了。

注释  北山:钟山,在金陵(今江苏南京),王安石晚年在那里隐居。  (bēi):池塘。(qjàn):这里指水渠。 回塘:弯曲的池塘。滟滟:形容春水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的样子。

赏析】  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退闲生活小景。前二句围绕着“水”,从山上写到平地的河沟池塘,将无边春意都化作盈盈春水这流动的、澄净的美。后二句极写作者闲逸的情致和静谧的心境,但在这闲极静极的生活景象背后,却隐藏着诗人吾道不行的无奈与落寞。这首诗写作者晚年寓居金陵钟山时陶醉于大自然风光中的心情,达到荣辱皆忘的精神境界。

 景中有情,诗中有人,是这首七绝的基本特色。前两句写北山的春景,后两句重在抒情。春景给诗人带来美感;北山送绿,从色彩上显现出春色,这绿色又影印在水池中,好像山上的绿色渗透在水中流淌下来,使弯曲的池塘中装满了绿色。水中的“绿”色是由北山“输”来的。池水的“涨”,本为春雨之后形成的,而诗人却把池水的“涨”与北山的“绿”融为一体。这“涨”与“绿”都是为了衬托北山的春景。池水满,北山绿,春天的特征得以表现。接着,诗人从线条和光线上进一步描绘山下风光。笔直的濠沟和弯曲的池塘交织纵横。远看,有清晰的线条美。这些布满沟河池塘的田野,盛满了碧绿的春水,波光闪闪,妩媚动人。此时此景,令诗人流连忘返:“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这两句历来为人们称赞。诗人闲居钟山,常常外出寻幽,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把花草山水等自然景物当做自己的朋友,与其交流感情。久久地坐着, “细数落花”,如醉如痴,痴人痴情;  “缓寻芳草”,因而归来得迟,留连之情,于此可见。在这里,诗人的主观情感不是直抒,而是通过行动透露出来的。这当中表达了诗人对落花、芳草的爱怜和留恋之情,使精神有所寄托和慰藉,产生一种愉悦感。宋人叶梦得在《石林诗话》中说,这两句诗“用意深刻”,是有见地的。景是落花、芳草,而不是过去诗中的苍松,古松;人是寄情山水、留连忘返、寻幽求静的山中人,而非昔日斗志昂扬、意气风发的风云人物。环境地位的变化,导致诗人的审美追求和艺术风格的变化。将其青壮年时期的诗作与晚年时期的诗作比较,判若二人,情调也大异其趣。这首诗正是诗人晚年生活中的一个反映。诗中的景、情、人的描写,是他经过内心反思后折射出来的光谱,也是潜心于提高艺术质量的结果。

  《赠外孙》

南山新长凤凰雏,眉目分明画不如。

年小从他爱梨栗,长成须读五车书。

王安石《赠外孙》诗及其后 【译文】  小外孙就像南山上新生的小凤凰一样,眉目清秀得比画上的还好看。在他年纪的小时候就放纵着他的脾气,任他喜欢梨和栗子,让他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但是年纪大些的时候必须读很多的书。

  【注释】1)凤凰雏:指幼小的凤凰。这里用来比喻作者的外孙。雏,指幼小的,多指鸟类。(2)从:放纵,放任。(通假字:通“纵”)。(3)五车(chē):形容书之多,语出《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成语“学富五车”即源于此。(4)年小:年纪小。

赏析】 《赠外孙》是宋朝王安石的七言绝句。诗歌充分抒发了作者对外孙的喜爱之情,揭示了培育后代,使之健康成长的方法,强调了博览群书对于成长的重要性

 

     王安石作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和改革家,执政时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大无畏精神推行新法,意志坚定,手段霹雳,充分显示了其强硬铁血的一面。然而在家常生活中,尤其是面对自己的孙辈时,这位政治强人也和普通的老人一样,不乏慈眉善目舔犊情深的时候。熙宁九年(1076年)王安石二度罢相后,退居在今天南京的钟山山麓含饴弄孙,当起了离休老干部。他有一个外孙叫吴侔,小朋友长得眉清目秀,聪明伶俐,很得王安石喜爱,老外公专门写了一首诗送给这个小外孙,这就是著名的《赠外孙》一诗。

   “南山新长凤凰雏,眉目分明画不如。”诗的前两句,用南山的小凤凰比喻外孙的可爱,用画上的人来衬托外孙的好看,描绘出小外孙天真活泼的形象,表现出诗人对外孙的无限爱怜。“年小从他爱梨栗,长成须读五车书。”小外孙伸手向他要东西吃,老外公从不拒绝,因为他知道,“贪吃”这是幼儿的天性。由此,王安石联想到外孙将来的发展前途——小时候可以任他无忧无虑地玩耍要吃的,等到他该读书的时侯,就要督促他好好读书,使之成为有学问的人。这首诗朗朗上口,好读易懂,饱含着王安石对小外孙的真挚爱抚和殷殷期望。其中的舔犊情深,读来更是令人会心一笑。

王安石《赠外孙》诗及其后    很可惜的是,这个让王安石寄予厚望的小外孙吴侔,成年后竟然因为一桩荒唐的谋反案而死于非命。这要从北宋末年曾喧嚣一时的妖人张怀素说起,此人插花满头,自称戴花道士,最初以占风水为生,后来又以淫巧之术与上层人士厮混,最终野心膨胀,想入非非,生了谋反之心。他找到吴侔的堂兄吴储,跟他说,你的相貌贵不可言,“貌似姚兴, 当为关中一国主”(姚兴指南北朝时的后秦高祖)。吴储被妖言蛊惑,竟毫不犹豫地相信了,并把这个事情告诉了堂弟吴侔,年轻的吴侔可能是“五车书”读傻了,不知深浅, 对“关中立国”之事居然也深信不疑,和堂兄一起很投入地开始了一系列的密谋策划。

王安石《赠外孙》诗及其后      崇宁四年(1107年),正在他们密谋起事之际, 被人告发,张怀素、吴储、吴侔当即被逮捕入狱,最后均遭到凌迟处死。吴侔,这个老外公王安石笔下曾经的南山小凤凰,最终被切成了一块块,说起来真是惨不忍闻!不仅如此,家人也因他受到了牵连:父亲吴安持被判死缓,剥夺一切官职和称号,押往潭州监管;母亲吴王氏靠着王安石之女的身份,从轻发落,送太平州羁管;弟弟吴撰押送道州羁管。真是逆子害全家!所幸这时王安石已去世多年,没及看到这一幕惨状;如若这位老外公泉下有知,会不会觉得自己当年的那首诗可算是白写了呢?

十五》

宋】·王安石

 

将母邗沟上,留家白邗阴。

月明闻杜宇,南北总关心。

注释

将母:带领母亲。邗沟:[hán gōu] 邗沟是联系长江和淮河的古运河,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作为最早见于明确记载的运河。又名渠水、韩江、中渎水、山阳渎、淮扬运河、里运河。邗沟南起扬州以南的长江,北至淮安以北的淮河。

简析

《十五》是王安石的其中一个作品,又名《将母》。王安石是北宋年间著名的诗人,其作品以政治诗和咏史诗较为出彩,晚年时期其咏物作品也深得后人的喜欢。《十五》这首诗描述母爱,这种题材与类型的作品在王安石诗中独树一帜。

邗沟是一个地名,指的是一条古运河,母亲在邗河沟上,十五的月亮倍儿圆,母亲听到月夜杜鹃的声音,想起了离乡在外的儿子,南北相隔,深深牵挂。

古代的人为了事业背井离乡打拼,王安石也一样,考中进士后就一直在异地为官,古时候的距离太过于遥远,古时候的书信太过于缓慢。人们为了生计,为了事业离开家乡离开父母,在外游子思念母亲思念家乡,在家乡的母亲何尝不是对于自己的儿子牵肠挂肚。“慈母手中线,临行密密缝”这是天下母亲的心和爱,王安石也不例外,他将所有的心境,将所有的爱都通过物化来表示了,世人通过读《十五》可以摸到母爱的温度,这也是王安石诗的魅力所在。

开篇讲述了母亲与自己的所在之处,一个在南一个在北,母亲留守在家孩子漂泊在外,讲述另一种形态,所以母亲是留家白邗阴,十五月亮伴随着杜鹃的声音,空旷而寂寥,夜深时期思绪辽阔,不管多远的距离牵挂依然在。

邗沟,在山阳县,位于陕西省商洛市,属陕西东南部,地处秦岭南麓、商洛市南部。白紵,指白紵山,在太平州,今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县城东南两公里处,为姑溪河和青山河汇合之处。桓温领妓游山,好为白紵歌,故以名之。此诗诗意为王安石携母至邗沟,但家尚留在白紵山北。每逢月明之夜,闻见杜鹃哀鸣,倍加思念亲人,心系南北两处。

 

把母亲带到扬州后,就安家于临时白麻布能遮住的地方,因为扬州是南北的交通枢纽,所以王安石的下句,就有“南北总关心”的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