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能是欢喜的能力 █ █ 已故日本作家森瑶子从小学习小提琴,直到东京艺术大学音乐系毕业,但是,一拿到文凭,她就永远关上了琴盒。倾注了十多年青春心血的小提琴,她不仅不想再拉,连听都不愿意再听了。在一篇散文里,她解释说:其实小提琴是父母强迫她学的,自己从来没有喜欢过,只是乖乖女不敢反抗父母亲而已。 █ █ 父母亲对于幼小的孩子,能够强制行为,但是不能强制感情。孩子学乐器,倘若始终是被强制的行为,而没有发自内心的喜悦,就不外是刑罚了。才能,由我看来是欢喜的能力。喜欢钢琴的人,有弹钢琴的才能。喜欢画画的人,则有画画的才能。只要是自己喜欢的事情,尽多大的努力都不觉得痛苦,因而方可不停地前进。 趁年轻去旅游吧 █ █ 高中毕业以前,我总共去了五六次单独旅行。一个人坐长途列车,跟陌生人谈天,在不熟的地方下车,看着地图走路。危险不是完全没有,但是始终有办法防御。我在国内学到的旅行技术,后来走海外时,也都用上了。 █ █ 有些事情,年纪大了以后可以慢慢做,比方说阅读。世界上有很多名著,年轻时候不容易看懂,上了年纪以后方明白滋味。然而,也有一些事情,最好趁年轻做。我认为,年轻时候的旅行经验,是无法后来弥补的。 █ █ 人生最重要的一些事情,我都是在旅途中学到的。 虚荣的书架 █ █ 日本有个俚语叫“积读”,指的是桌上、床边堆着书,总是说着“一会儿要看”却始终不看的状态。我当年的情形,跟“积读”又不一样。我把那些名著买回来,心中明知绝对不会看,却在书架上费心排列、陈列,以便有朋友来访时炫耀“藏书”。 █ █ 多么虚荣!由我看来,任何进取心,包括求学心,都跟虚荣心分不开。 █ █ 如今我觉得,书不用看得多,只要看得深。犹如交朋友不用广,但是最好要深一样。对别人合适的书,对我不一定合适,没什么不妥当的。甚至觉得,大家都看的书,我一个人不看也罢了。于是,越来越少看畅销书,而心情爽快。 十年以后 █ █ “十年以后,我们会在哪里?做什么?”有一天,课间休息的时候,姓栗原的女同学问了大家。“我母亲说,读过大学的女孩子,是嫁不出去的”广田同学道。其实,我父母也是那么说的。他们都没读过大学,对知识分子、对女性,均很有偏见。我有个姑姑毕业于日本大学商学系,父母说她太爱讲道理,没有男人要娶她。但后来社会风气逐渐变化,女生读大学都很少有人说三道四了。 █ █ 转眼之间,过了十年。二十三岁的我,果然还在读大学。英文有个词儿叫“vision”,翻成中文便是“远景”。如果你有目标、理想,最好在脑海里清楚地想象未来的自己。早年的“远景”,随着时间流逝,有可能变成现实;自己的未来,是可以自己塑造的。 最遥远的旅程 █ █ 二十五年前,我十五岁,是东京一所初中三年级学生。这个月,我将过40岁生日。我问自己:在四分之一世纪时间里,在我身上发生的最大变化是什么?答案便是:由一个“女儿”转变成一个“母亲”了。 █ █ “女儿”时代的我,恨不得赶快做大人,恨不得“跑”去遥远的地方,是为了离开父母而争取独立,去看看广大世界是什么样子。经几年奋斗,精神上、经济上都独立了以后,我再也不必“继续”跑了。 █ █ “妈妈,最远的地方在哪儿?是不是坐飞机去的?我很想去呀!”儿子跟我说。他刚满三岁九个月,好像在下意识里,已经开始想“跑”了。 █ █ 如今我知道:最远的地方不是坐飞机、火箭去的;在人生道路上过的时间,才是最遥远的旅程。 大陆铁路上的除夕 █ █ 那天傍晚,我在杭州车站上的火车,乘客寥寥无几。而且,那几个乘客,不久全下车,只留下我一个人了。原来,大年三十,大家已回到家,正在准备迎接新年,没有人要在夜车上过年的。 █ █ 就在那个时候,一个乘务员走过来问我:“小姐,你要不要跟我们一块儿过年?”跟着她到餐车去,那里等着的是她先生和她七八岁的女儿,其他乘务员的家属都早已集合了。白色桌布上,丰盛的菜,有鱼有肉,也有水果、糖果以及汽水等饮料。显然,移动盛宴正要开始。 █ █ 中国人把火车乘务员叫做“铁路上的”,这时我才第一次体会到其含义。在广阔的大陆,一上火车往往是几十个钟头,坐了来回两趟,就是好几天了。他们的人生消磨在铁路上。大年除夕跟家人吃团圆饭,也自然在铁路上了。 █ █ 人生如旅行。大陆铁路员工的人生,更是如此。 小人之心 █ █ 我一个朋友,本来有温柔的丈夫、健康的儿子,三个人过着平静的日子。丈夫调转到外地工作时,全家一起搬过去。刚开始人生地不熟,朋友给母亲打电话发牢骚。未料,老太太在明里暗里劝女儿带孩子回娘家,导致夫妻分居了。婆婆听到后,来看孙子,结果受冷落,气着走了。从此朋友和婆婆基本上断绝来往,但是老太太也不从中让她们俩和好。几年过去,丈夫调回来发现,婆媳矛盾闹到极点。三口子要重新建立家庭生活,老太太却不停地干扰。最后,丈夫觉得受不了,提出离婚了。 █ █ 现在,朋友做了单身母亲,边工作边做家务照顾孩子,非常疲倦。这回,老太太却不允许离过婚的女儿回来住,偶尔帮忙时,一定要说一大堆挖苦人的话,包括女儿没眼力找好男人。 █ █ 那老太太是小人。也许很难相信,亲生母亲会故意破坏女儿的幸福。但,小人做事,始终不是“故意”的。她只是灵机一动做了“好玩”的事情而已。到了最后推卸责任,也是小人的常规。 █ █ 不过,我确实知道世上有一群人,虽然称不上坏人,但是特别地幸灾乐祸。他们的所作所为,有时会引起旁人的大不幸。 非公认的自我 █ █ 前几天,老同学M从纽约飞来东京到我家做客。我们谈到整整十年前,我还住在多伦多的时候,她和先生一起到我家待了几天,三个人过圣诞节的事情。 █ █ M对事情发生的每个细节都记忆犹新,说得很生动传神,而且细节都完全符合我当时的习惯。记忆有问题的,应该是我。我早就知道,世界是不可能完全把握的。但是,根本没想到,原来连自己都这么难把握。别人记住我的经历,本人倒忘得干干净净,感觉犹如失去了人生某部分。原来,人的自我意识是由记忆组成的。 █ █ 自从跟老同学的对话发现自己失去了很多记忆以后,我似乎经历一种身份危机。仅仅十年前的朋友关系,第三者清楚记得,我本人却忘记得干干净净。既然我忘记了十年前在多伦多生活时候的自己,很有可能,我也忘记其他时候的很多自己吧。那么,我所认识的自己,到底有几分真呢?那么,当传记作者通过调查发掘我早年经历而写成文章时,我会不会相信那些陌生的事件真的属于我呢?实在太难说了。 知识和感情 █ █ 我曾经是公立小学、初中的高材生。二十多年前的教科书很厚很厚,大部分同学都似懂非懂,我自己却把全部内容都死背了,并得到了最高分数。只有体育和美术,不可光靠记忆,于是成绩平平。后来,我考上了国立名校,却觉得自己缺乏内容。 拼命死背的知识片段,过些时候就云消雾散,绝不会留下来。今天我拥有的一点点知识,都是忘却了那些死背来的片段以后,在课堂外,自己寻找而学到的。 █ █ 一个国家的教育政策,往往像钟摆一样,随着时代的风气摇来摇去。教科书薄了也就罢了。对个人来说,真正的知识总是跟感情分不开。只有在生活中,通过喜怒哀乐学到的知识,才是有生命的。当然,最好身边始终有书本作伴。 日本甜点 █ █ 日本的甜点,很多是由米糕和豆沙做的。不过,米糕有糯米糕、粳米糕之分。豆沙也有红豆沙、白豆沙之分,有的更加上山药等不同的材料。结果,每一种甜点,吃起来还是很不一样的。 █ █ 比如说,年初吃的“莺饼”。外面滚上黄莺一般淡绿色的豆粉;三月三桃花节前后吃的“樱饼”,则是用樱叶来卷起粉红色糕点而做的;五月五日在日本是男孩的节日菖蒲节,“柏饼”是用槲树叶夹住白色糕点;九月先得做中秋赏月时吃的团子,圆圆的团子、圆圆的芋子、圆圆的柚子等多种圆圆的食品,以及芒穗来迎接望月的;秋分的“御萩”,红豆沙外边滚上了黄豆粉和黑芝麻粉,红黄黑三色的“御萩”,看起来很可爱;秋天是栗子的季节,铺子里卖“栗羊羹”、“栗馒头”等甜点。 █ █ 四季分明的日本,外头卖的糕点都随着季节而变化。 大人之路 █ █ 结婚,生孩子以后,我得每天自己烧饭了。起初,缺少经验,能力不高,真不知道如何面对一天三顿饭才是。然而,有志者事竟成。我看食谱研究各种菜肴的做法。有时成功,有时失败,逐渐成功的频率高了。 █ █ 现代人普遍重视社会活动,相比之下,家庭生活给轻视了。但是,由我看来,那是大错特错的。家中住在什么环境里,用什么,吃什么,听什么音乐,才决定了一个人的生活质量。而大人对于小孩的最大优势,是自己能选择并创造自己的生活方式。 █ █ 为了树立自己的价值观念以及生活方式,我认为,每一个年轻人都最好离开父母而独立生活一段时间,然后再结婚生子。正如有人认为自己每天烧大菜一样,人生很多活动是有了家庭以后才能真正参与享受的。自由受限制,但是会有大几倍的好回报。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