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给在世的朋友设计“悼词” l 周云龙

 静雅轩345 2018-04-05

死亡观是人生观的一个部分,而且可能是最精华的一个章节。


 

某微信号转过一个帖子《努力地活了一生,唯独没有善待自己的心——100个人写给自己的墓志铭》。看看日期,当天是下元节,倒是应时应景。自己是自己的掘墓人,往往悲催,而自己给自己写墓志铭,有点意思。

 

“为自己写的墓志铭”大致有600多条,没有咒骂,没有怨恨,没有苦痛。每位“作者”似乎都很明白自己的一生,最后留给生者的话,或阐述自己,或劝导别人,或幽他一默,都显得恳切而真诚。

 

自写墓志铭的前三名分别是:

 

“努力地活了一生,唯独没有善待自己的心。”

 

“合影留念5元一位,带花带酒免费。”

 

“他满足了自己的好奇,包括躺在这里。”

 

我想点赞的是一位叫Daisy的作者写的:“这是一条太多人走过的老路。我只是随波逐流。”

 

电影《后会无期》里说,听过好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不过,看到这些墓志铭,有人倒可能要开始认真思考人生。“写给自己的墓志铭”,其实不是写给死后的自己,是写给当下的自己,还有别人。所以,死亡观是人生观的一个部分,而且可能是最精华的一个章节。


 

早些年前曾有报道,说在密苏里新闻学院的第一节课上,老师要给来自媒体的学员们出一道题,花5分钟时间为假设已经去世的自己写一份悼词。平时写新闻、播新闻者突然改写悼词,想象最亲密的朋友为自己读着悼词,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老师与学员一边现场互动,一边调查统计,最后是总结陈词:你们的回答表明,很少有人希望别人记住他生前有多少财富,担任过多么显赫的职位。更多的人希望自己死后有亲友想念,受别人尊敬……让你们写下这些话,也是让你们意识到什么东西对自己最重要。在将来的某一天,也许你想要的一个工作被别人抢走了,也许你的独家新闻给别人偷掉了,也许拥有权力方或大公司用钱来诱惑你,要你报道对他们有利的新闻。在这些时候,你们都可以想想自己今天写的悼词,也许它会帮你们看清楚一些东西,或者让你们活得轻松一些。

 

朋友王兄敬怀,半百大叔,某日酒酣耳热之际,也郑重其事地交代我一项“家庭作业”,要给未来的他准备一篇个性悼词。写作上有个层层剥笋式的办法,我与王兄的相认相识,就是“层层剥笋式”。最先听说他是中学校长,后来得知他是历史专业毕业,再后来有人介绍他是苏北老乡,接着发现是知己酒友,最后才知道我们曾经是同一个10公里生活圈的小镇青年,而且在附近同一所中学先后就读——当我们彼此剥得只剩下“内衣”时发现,我们有着基本相同的一个起跑点、一条起跑线。有的朋友,越熟悉越知底,就越厌倦,而我与王兄,越了解越发现有着更多共同点和共通点。不过,真的要给他拟写悼词,起笔落笔没有那么简单。最担心他到时不满意,会不会气急败坏,“一跃而起”?哈哈,那对哀伤的朋友们倒是歪打正着的一件幸事!

 

某日夜深,盯着王兄的亲笔签名,突发灵感,何不拆字一试,权当文字游戏?譬如网上出现的种种汉字戏解,“道”:真理是要用“头”去想,并用“足”去走去践行的;“值”:站得“直”,“人”的身价才高;“起”:人生的每一次提升,都是自“己”“走”出来的……仔细拆分研究,“王敬怀”三字同样不乏妙趣:“王”的下方可以视为“土”,“敬”的左边是苟且的“苟”,左下部位是句号的“句”,“怀”则可拆分成“心”“不”。 借鉴微博时下流行的那种“变色字”,可以将这些关键部件稍作变色处理,效果立时呈现。有趣的是,前后勾连起来解读,一首小诗跃然纸上:

 

一生匆匆

太匆匆

——入土即为终?

眼前的苟且

诗和远方的田野

——归处是句号?

不 你一直在

你爱的人

和爱你的人思念的天空……

 

这不是一篇有个性的悼词吗?看上去只是三个字,说起来一首诗,其实可以更短:一生匆匆 / 入土为安 / 句号了吗 / 不 / 一直铭心……简单直接却意味深长,像是一个人的喃喃自语,又像是悄悄在呓语;像是一时反思,更像是一个人一生不间断的自我拷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