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明 | 汉语 (下)

 百城主人 2018-04-05


孙中山衣冠冢


今日天气清透,便移步西山碧云寺。至孙中山逝后的停灵处,已是暮色苍茫。气温骤降的空山中,但见月明星稀,鸦鹊南飞。


1925年2月,孙于北京行辕铁狮子胡同病重,自知不久于世,就国事家事,立三份遗嘱。家事中言:"余因尽卒国事,不治家产,其所遗之书藉衣物住宅等,一切均付吾妻宋庆龄,以为纪念。此嘱。" 因听到庆龄在邻屋悲啼,故没有签字。后于3月11日夜间签就,12日上午遂撒手人寰。


孙中山病逝后, 宋庆龄在其病榻旁留影。


孙曾表示,丧殓等事,仿效列宁,以供后世瞻仰,勿忘革命。无奈苏联水晶棺未能及时运到,便匆匆入殓玻璃盖棺,并于4月2号移柩西山碧云寺,借厝于寺顶石塔。半月后遗容损去,只好土葬。


孙曾于南京紫金山,笑与左右曰:"待我他日辞世后,愿向国民乞此一抷土,以安置躯壳尓。" 未料身后,多有曲折。1925年4月,庆龄等赴南京选寻陵址。即定,国民政府开造中山陵。选定吕彦直之设计方案:陵园如钟,取其"木铎警世之想"。岂知总建筑师吕氏,终因积劳成疾,不久卒去,终年36岁,也一并立碑纪念。昔年工人修建金字塔,死后葬入坟墓。吕氏研制图纸,为陵园一草一步,殚精竭虑,孰料自己亦终埋于此!


1929年5月22日,庆龄率人,将孙之遗骸另殓铜棺,换下衣裳仍存塔内,即成衣冠冢。5月26日清晨,棺柩迁出碧云寺,当日各界人士俱到。碧云寺内白衣素裹,棺柩由多人扶持,一步步下得台阶出寺,正如1925年4月2日,棺椁由多人扶持,一步步上得寺顶石塔,期间多次换杠;当日京中有二十万人送葬,另有三万人步行送至碧云寺。


北京西山碧云寺


1929年6月1日,灵柩移至南京,行三日公祭,于白色卧像之下,掘地五米下葬,棺上雕有白色卧像,类于中世纪基督徒做法。至此,移梓奉安,终于完毕。中山陵几十载,历经1938年南京屠城,1949年改朝换代,1966年移山造海。孙一生信奉"天下为公"。帝制已废,鞑虏驱逐,共和初立,鞠躬尽瘁,呜呼哀哉,三民主义,终于未竟!


碧云寺始建于元,清时大修。亭台楼阁,属明时模样,各种塑像供奉,京中罕有。去年夏天,我也曾前往拜谒。时值日薄时分,沿青石步道,一路上行,遇村中老者,但说此道乃为庆龄四处奔波,筹集善款,雇人修建而成。


暮色下的青石步道


当日便想:庆龄年纪轻轻,遭此不幸,实属不易。年年岁岁,拾道青石,于碧云寺祭奠,从停灵处,到衣冠冢,外人岂知个中苦楚。去年曾攀到寺庙第五层停灵处,也像今日这般,正赶上暮色四合。当年灵柩就停于中间屋隅,庆龄休息处则在东侧厢房。记得庭中草木葱郁,有玉兰一株。其时东厢房处刚好举了灯火,檐瓦上山风过处,清冷异常,好似看到当年的庆龄,忧容尚在,一袭黑衣,孑然独坐的模样。


今日细看庭中草木,并无玉兰,倒有松柏十颗,七叶树(又谓菩提树)一棵,共十一树。至移柩的1929年5月末,料此七叶树正当发花无数;料彼时的庆龄,痛定弥坚,反而心如止水、爱意豁达。


当年的停灵之处


出了山门,见路旁立有一牌,上书"纪念孙中山诞辰150周年纪念",并有孙宋两人留影一帧,旁刻"爱.怀念"诸字,甚得我心。


仍是拾青石步道下来。路旁有"兰溪小馆",去年夏日出寺后,曾与家人于此用饭,灯影里笑语盈盈;今日我一人独上碧云寺,值此暮色时分,哪敢靠近灯火,于是落荒而去。又见路边一店,仅出售两物:宝剑与拐杖。想来也巧,年轻时仗剑出行之人,到头来也就落得拐杖一根!


2016.12


梁启超之墓


于暮色中,独往一块墓地,可见一意孤行。


其一,梁公相信西医,却死于手术意外,此种讽喻,世间少有;其二,过去几十年我历经西山无数,却每每于琐事不得脱身,或因手上光阴不足,或因迷途不识道路,终于未能拜谒;其三,虽然荒山野岭,夜色沉沉鬼魅隐隐,但如人所言,我四十余年,只欠一死,又何惧之有?其四,梁公生前,爱惜青年如命,我虽已身残志陨,却也原是一介热血青年,虽然乱读书一事无成,却也赤诚干净,因此估计梁公并不厌恶。


暮色中的西山余脉


这样想来,便到了墓前。顿感肃静,于是小步悄然入园。草木森严,新叶与枯枝交互,正是清明节后不日,容衰不一。见一高大石碑,立于门内左侧,因天色向晚,未知刻有何字。又见墓前,有其女梁思庄之墓,曾任北大图书馆副馆长云云。梁家子女众多,为何独葬此女于此,或为父母独宠,不得而知。拾得石阶,步上墓台,见有花圈置于墓前,上书“兴中华鞠躬尽瘁”,为清华大学学生会敬挽。墓石刻有篆隶大字,因暮色苍茫,始未认全。墓后右侧,由梁氏子女,手栽一松,谓“母亲树” (纪念梁公侧室王桂荃)。正欲转至墓后,忽念此处乃为逝者安放手脚之处,不宜惊扰,于是退出。


忽闻林中枝叶断裂之声,只见呼啦一响,有一物从眼前一纵而过 -- 惊魂未定,待转身,见其已无影无踪。 但觉天色骤暗,梁公如要起身,出松林,踏初生春水,微波浩渺,向西山,越层峦叠嶂而去,正是十二分夜色,寸金寸光阴,须臾不得浪费之时。自知不便惊扰,便鞠躬撤去。


墓园西侧的小亭


后从西侧寻得一小道,出小门,见有一村人,抑或流浪者,于此孤零零筑了两间平房茅舍,于小院里堆砌诸多杂物。料想梁公是清净之人,自然不喜有这等干扰;转而又想,就算此人为墓地守园,亦未尝不可,如遇暴雨惊雷,或可与梁公为伴!人生一世,匆匆忽已;难的是,死后无数世,漫漫无有已!孤绝之下,如有人为伴,或可不顾阶层与趣味之差别。


这样想着,便出了西门,回头见一小亭,隐立于树丛之中,小巧可人,正适合扫墓之后的梁氏后人,出了园,于情殇意阑处,攀到亭上,取出小食,就着薄酒,与西山对饮。此时抬眼,但见西山余脉,已陷入深重暮色;近处坡上,玉兰尽凋,花冢自成,白落英与墨黑夜,两两相映 -- 正是无边愁绪,欲盖弥彰之时!


2017.4

夜中的白落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