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科举生涯可谓艰难多舛,性格原因得罪了考官,文气狂悖与八股取士不合,考场舞弊黑暗所耽误,临考生病无法坚持考试等等,仿佛科举就是天生与蒲松龄做对的。这些愤恨抑郁的情绪,都化作了《司文郎》这篇奇文。
这是个残酷的现实。如瞽僧这等奇人异士,也只能感叹,“仆虽盲于目,而不盲于鼻;帘中人并鼻盲矣。”讽刺取士的各级官员目不识才,不但眼瞎,鼻子也不好使。看来命运与才华并没有一定的关系,这一评断,也是蒲松龄从自己的生际遭遇中提炼总结,借瞽僧之口说出来,也道出了怀才不遇之人的共同感受。
决定前途命运的因素,才华只是一部分,很大程度上却是与出身贵贱和人脉人情密切相关,人脉关系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像蒲松龄这种天生带着文人的铮铮傲骨,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实现理想的命运坎坷、怀才不遇者,往往只能通过笔墨抒发压抑郁闷的心情。 与前代的文人墨客相比,在晋身门路更为狭窄的清代,可怜的蒲先生更是一生囚困于仕途文章而郁郁不得志。因此,在仕进道路越来越窄,窄到只有通过八股取士才能通达的有清一代,不只是《司文郎》一篇文章,整个《聊斋志异》都透露出一种“世情已逐浮云散,到头难于运相争”的苍凉和无奈。
读书人的命运是艰辛的,即使是阴间掌管科考的司文鬼吏也无能为力。司文郎和王平子的谈话,充满无奈的情绪,蕴含了作者蒲松龄深刻的命运感慨。 《司文郎》一篇,在蒲氏手稿中编在卷六册,属于中晚年时期的作品。彼时的蒲松龄,虽然仍对科举仕途不死心,但基本上已经看透了世态炎凉。妻子刘氏也曾经劝说他“山林自有乐地,何必以肉鼓吹为快哉?”,蒲松龄也只是善其言。其实他自己是明白的,在他的《中秋微雨,宿希梅斋》(其二)中,发出了孤愤的感慨,“与君共洒穷途泪,世上何人解怜才?” 故事的最后,司文郎去了梓潼郡做司文郎,临别之际,将最喜欢吃的饺子,变成了可以让人变聪明的蘑菇,留给挚友作为礼物,王平子的傻儿子吃了蘑菇,智力有所提升。这想必是蒲松龄先生给读他小说的人,一点黑暗中的最后希望吧。 (图片来自网络) |
|
来自: 秋雨书轩 > 《杂文/随笔/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