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静似朗月画竹影 穆如清风送箫声

 明宁轩 2018-04-05

文|艺术评论家 杨帆

细细品味张荣庆先生的书法,是一种高雅的精神享受。那疏朗静雅、简远清和的字迹,颇具清风飘拂的超逸之气。似竹林月下,风舞清影;如江夜闻箫,悠悠在耳。心不由得与点画共舞,化在了一种虚静澄明、万象皆空、超逸悠游的生命境界中。

此书逸取天趣,清雅绝尘,似不食人间烟火。非心怀天地,胸罗万卷,孰能至此?

第一次拜谒张荣庆先生时的情景又浮现在眼前。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坐落于燕山脚下的'退楼',院外碧色无际,院内蔬果飘香,实乃安享陶渊明田园之趣的风水宝地。步入建筑面积近四百平米的'退楼'内,宽绰典雅,书香萦绕,总长七米、高两米多的七个大书柜赫然入目,里面摆满了各种书籍和文献资料。素闻张荣庆先生读书上瘾,藏书成癖,曾因藏书突破万册而被评为北京市收藏明星,亲眼得见,感触颇深。先生书法中那深厚隽永的书卷之气,那'深山藏古寺'的风雅蕴藉似乎在这里找到了源头。古语曰:'丈夫拥书万卷,何假南面百城',先生坐拥书城,学问供养,其乐可知!

已逾古稀之年的张荣庆先生,精神矍铄,气宇清和,一头灰白的长发纹丝不乱,一副高人韵士之相。先生温和地招呼我坐下,师母也热情地忙着倒茶,使我感觉如沐春风。先生言谈举止端稳大气,轻声细语、斯文平淡中见出广博宏通、幽深高远的境界,颇有古代文人雅士、蔼然仁者那风骨清举、容止不妄、温润而泽的气度,与先生的书法'字象'如出一辙,并无二致。我想,这是由于书法主体内心世界的精神之气与宇宙万物之气相互融合,凝结在笔墨意象中,化为了书法的生命之气的缘故罢。

这一切都令人心生敬意。每当回忆起来,感觉先生宛然端坐于一幅境深意远的古画中,正如韦应物《仙人祠》所云:

苍岑古仙子,清庙閟华容。千载去寥廓,白云遗旧踪。归来灞陵上,犹见最高峰。

在书法创作上,张荣庆先生选定了一条以'二王'为主宗,回归经典的入古之路。他的书风清奇高古,意态闲雅,萧散自然,楮墨间看不到俗气、躁气、媚气,及寒俭、狂狷、矜怒之气,从中流溢出一种清逸高远,气韵幽深的文人气质。

清代何绍基有曰:'非砥行严、读书多,风骨不能峻,气韵不能深。' 清代苏淳元也有类似观点:'不读书则气味不雅驯,不修行则骨骼不坚正,书虽工亦不足贵也。'对待书写,张荣庆先生主张'内外兼修'、'强调字内功与字外功,字内功练字,字外功练心,练心放在首位。更要注意学养,书法要靠学养来补充,不然的话后劲不足。'由此足以见出古今书法方家在'注重以学识滋养书法'这一思想观点上的高度共识。 张荣庆先生身体力行,读书万卷。广博的学识孕育了先生高雅的精神气格、艺术情致与审美境界,使他的书法具有了丰厚的民族文化和美学精神内涵。曾在大学主修建筑的张荣庆先生还以对建筑三维空间的感悟用于书法章法,它的空间架构通过疏密、长短、粗细、大小、主从、欹正、穿插、交叉、避就、拱让等传达出类似建筑般的'构成张力'信息,变不失正,进退有度,晴郊驷马,气度不凡。在先生的书法中,能感受到以深厚的修养,雅逸的格调孕化的书卷之气,它使先生的书法行于简易闲淡之中,而有深远无穷之味。

孔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张荣庆先生的书法讲求境界的高蹈,格调的清新,气骨的坚贞与意味的隽永,浓厚的书卷气中见出挺拔爽利,行于简淡,成若天然,绝无矜持与做作的自然气度,体现出文质彬彬的君子之风,达到了'技近乎道'的自如境域。

中国古代书法美学,以中和之美为最高理想。如明代书法家项穆所云:'会于中和,斯为美善','中也者,无过不及是也。和也者,无乖不戾是也' 。张荣庆先生在书法用笔上敛而不纵,因为放纵则气不融合;结构上四面停匀,八边具备,短长合度,粗细折中;精神气度上志气和平,不激不厉,意态闲雅,气宇融合;从整体来看,'骨'、'力'、'势'和'韵'、'味'、'趣'兼具,含蓄委婉,刚柔并济,达到了代表古代书法美学最高理想的平正有序,无过无不及,不偏不倚的'书道'、'中和'境界­。

在书法创作的心态上,张荣庆先生提倡'书当有意用功,无意成功'。大概正是这种心态孕化出了先生书法中'简远清和,萧散自然'的书法气息和不同于时俗的风神面目,同时也印证了这样一条创作规律:一个艺术家只有心无芥蒂、宠辱皆忘,意识清澄,才能进入忘我境界,从而获得真正的创作自由,发挥最大的潜能和创造性。

张荣庆先生还将书法创作的心态引申至为人处世的层面上。大凡接触过先生的人都能感受到他那宽厚质朴、恬静中和、淡泊名利、与世无争的性格。就笔者浅见,这里蕴含了儒家'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传统思想,也体现出了道家哲学智慧,所谓'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刚','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也。细细体味,实可回古人圣贤之德,发今人未悟之机。

清代刘熙载《艺概书》中有曰:'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此言信哉!张荣庆先生以德立身,以学养书,心悟于至道,书契于无为,书品与人品和谐贴切,浑然天成。

张荣庆先生书如其人。书卷之气,林下之风,中和之美由心而发,清芬远布。那些甜媚、油滑、丑怪之书可有无地自容之感?

张荣庆先生人如其书。明月一样安静的他,无心惊动谁,却着实惊动了九州方圆的书坛内外,这真可谓'月出惊山鸟'了。

无意成功的张荣庆先生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功。1989年8月,张荣庆先生成为全国第四届书展五十名获奖者之一,声名鹊起;三个月后,'张荣庆书法展览'在中国美术馆隆重举行,好评如潮;1992年五六月间,他又在全国第四届中青展和全国第五届书展中相继折桂,势不可挡;此后,他连续数次出任全国性大展评委,一举进入当今书坛权威行列。

张荣庆先生还因善于传道授业被尊誉为京城书坛'教父',如今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带博士生。值得一提的是,经先生点拨的人,大都在全国性大展大赛中入选获奖。这种直追今人而立竿见影的现象,在学时人无出路的普遍情况下,几乎是个例。先生真正称得上是桃李芬芳,多年来,他培养出了张旭光、刘洪彪、李有来、陈洪武、王家新、王学岭、丁振来、苗培红等当今书坛的中流砥柱数十人,中青年书坛精英百余人,成为书坛佳话。

行文至此,似该收尾了罢。起身转坐榻上,泡上一壶陈年普洱。把盏细呷,心湖上微波不兴,水平如镜。张荣庆先生的书法静静映入湖面,清晰可鉴。细细端详,字字神姿仙态,宛然餐霞道人。双目轻阖,心与点画流美共舞,渐入化境。恍若置身于清风朗月之中,皓魄霜天,清光无际,无心地描画出婆娑的竹影;凝神聆听,似有箫声从未可知的远处隐隐飘来。何人在月下吹奏着悠远的淸曲?晚风可浸透了那飘动的白衣?品书者翩翩然若弄玉乘凤,箫史乘龙,几欲升天成仙而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