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石安印话(第09期):浅谈如何品赏印章

 文山书院 2018-04-05




在前几期的“石安印话”中,分别谈到明清流派印几位代表性印家文彭、何震、丁敬、邓石如、黄士陵、吴昌硕等的印作品赏。这期概括性地和大家分享一下印章品赏尤其是流派印章品赏的几点个人心得。


印章品赏时可以侧重以下几个方面:一、断代,二、印人印风,三、技法,四、典故渊源,五、印家评述。


一、断代
如何品赏印章


每件印章作品都产生于其特定的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具有时代烙印,因而在我们品赏作品时,如能把作品放在其所处的时代将有助于更清晰地厘清其创作背景和成作缘由,并且鲜明的朝代特往有助于产生更加生动和更具厚度的品赏结果。比如铜印和石印的时代背景,春秋战国和秦汉印的字体差异,明清流派印和唐宋印、秦汉印之间的材质和气质区别等等,不同的时代土壤开出的是不同型质的花果。


中国印章断代示意图


我认为在中国印章的断代上,可以粗略分为先秦玺印时期(即秦统一中国之前时的印都可划为此时期)、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唐宋时期、元明清时期、近当代时期(含民国至今)等五大时期,其中秦汉时期和明清时期又以其更牛的存在而可作为典型时期加以进一步的独立断代。



断代品赏时,品赏内容可以涉及政治、经济、人文、历史甚至军事等领域的内容。比如品赏西汉“皇后之玺”时,则可以展开研习为什么进入汉代皇后之印也可称玺、汉高祖刘邦和妻子吕后戚氏之间的恩怨情仇的政治环境和历史典故去加以品析,进而了解他们之间的故事,当时朝廷权势之争等等;又如品赏“淮阳王玺”时,该印主人及曲折的政治和军事故事等等——当把这些印放在时代大背景下去品赏时,赏一方印其实也就是重现和品赏一段历史,可以给自己或者别人带来“印外求印”的不一般的感觉。


二、印人印风
如何品赏印章


每一件印章作品的背后都有一个人影,或清晰或模糊,也许是有名有姓的,也许连名字都未留下。品赏一方印章时去了解印章的作者是个必要的环节,特别是在元明清以来文人篆刻兴起的更多讲究个性化和多元化的流派印发展阶段,研究印作的同时对印人的背景、经历、喜好、交游经历等的研究成为品赏印章的重要组成部分。


印人通常包括印人传记和印学观点等等。就品赏作品而言,如果能结合印人家庭背景、成长经历、从艺过程,以及他自身对刻印的观点(很多可以通过篆刻书籍、网络或者作品边款上了解到)等等去加以了解,对刻者的了解对深入品赏其作品是大有裨益的


浙派蒋仁“真水无香”印


比如从艺过程中,汪伯玉对文彭和何震在印学成就上的影响、钱松对赵之谦学印的影响等,又如印学观点上,何震“六书不精义入神,而能驱刀如笔,吾不信也”,邓石如“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等等,都直接折射到其作品上,成为构成其独特印风的重要因素。


皖派邓石如“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印


印风方面,尤其是文人篆刻方面,则可以从其师承何处、学印经历(比如学习过哪些时代的印风、取法途径等)、艺友交往(印人同道交往、艺界人物如收藏家、学者、金石学家等的交往、政治或社会名流交往等等)等方面对其作品做更全面和多角度的品析,比如何震与戚继光,邓石如与梁巘、曹文植,赵之谦与魏锡曾的交往等等。


赵之谦“钜鹿魏氏”印


一种风格的形成往往有其特别的发展渊源和脉络可循,纵观明清以来文人篆刻家,大都在这方面有着丰富的经历和内容,也是深研印家印风非常有话题性的部分。


三、技法
如何品赏印章


印章作品本身无疑是品赏主体。作品可分为印面和边款两大部分,印面又可分别从篆法、章法和刀法三部分去品赏,边款则主要品赏其内容题材和刀法表现两大部分。



1、篆法

篆法是印作的基础。明代篆刻家金光先认为,“刻印必先明笔法而后论刀法。”明代朱简也说过“刀法者,所以传笔法也”。可见,笔法(亦可理解为篆法)相当于大厦的地基,何震有言“六书不精义入神,而能驱刀如笔,吾不信也。”篆法的重要性也反映在赏印方面。有道是,“不识篆法者,勿论篆印。”


对于流派印家来说,其印风更是很多基于篆法理念的区别,比如皖派邓石如“以书入印”,浙派丁敬对篆字笔画增减和异化的处理,赵之谦对印“有笔有墨”的执念,黄牧甫“吉金文字入印”,吴昌硕“石鼓文入印”等等,无不和篆法有着密切关系。



2、章法

印章的章法往往能给人显性的直观的美感,故被视作印章品赏和美学相关的重要部分。近代篆刻家邓散木在其著作《篆刻学》中关于章法有开篇论述道,“治印之必须言章法,犹之大匠建屋,必先审地势,次立间架,俟胸有全屋,然后量材兴构。”亦可见章法对于印章作品的重要性。


章法欣赏从大处讲,总体归纳为分朱布白虚实平衡之道。主要分为平实和奇崛两类。平实一类印作往往在看似平常中体现不平常,谋篇布局方面内涵重于形式,如汉印、明清浙派印、晚清黄牧甫印,以及近现代赵叔孺、王福厂、陈巨来等一脉印人,他们的印章章法乍看简单和平实无奇,但仔细品读却气象万千,富有变化。奇崛一派则通常在外在形式如线条表现、画面对比等方面就能给人直接的视觉冲击力和富于变化的观感,形式上也常体现为先声夺人惊人眼目,比如韩天衡、王镛、石开等当代印家的作品等。


平实与奇崛的不同印风


章法布局方面,石安以为主要是感受作者对虚实和平衡的处理能力和技巧。比如观赏印面的画面和线条表现,是否计白当黑?疏密对比如何?线条为何要做增减?线条或印面视觉观感上有什么轻重变化等等——把印章当一幅画来欣赏。平衡则看整体上是否符合我们通常审美的美感,画面是否达到艺术上的和谐统一——具体说,比如是否呼应、挪移、轻重、离合、方圆变化或边框处理等等来实现整个印面的平衡美感。


当然,如果品赏更细致一些,那么章法设计可以有更多的技巧供参考,比如巧拙、疏密、呼应、穿插、挪让、增减、粗细、变化、方圆、界框、残破等等。邓散木在他的《篆刻学》一书中把章法分成14类:1临古,2疏密,3轻重,4增损,5屈伸,6挪让,7承应,8巧拙,9宜忌,10变化,11盘错,12离合,13界画,14边缘。亦可作为品赏章法时参考(各法展开描述可直接阅读原书)。


邓散木所著《篆刻学》



3、刀法

历代篆刻家和印学理论家对篆刻刀法有许多许多描述,尤其是明清以后印学理论盛行,谈刀法的相关书籍和资料已经汗牛充栋。总体而言,篆刻刀法主要分冲刀和切刀两种基本刀法。在品赏刀法时最理想的状态是直接近看原印物件,退而求其次则是品赏印作印面的高清图片,这样可以细品不同作者的运刀之妙——在品赏印章时可以近前细看线条下的刀痕和侧光下的石头坡度等等,通常冲刀时线条两边(朱文印)或中间凹处(白文印)有较长一段是光洁平滑的,而切刀则往往有较明显的短的不规则锯齿状。


切刀和冲刀印作对照图


因为刀法的细节往往“可意会不可言传”,许多印坛大家觉得刀无定法,即使吴昌硕这样的大师也在谈刀法时莫衷一是——“我只晓得用劲刻,种种刀法方式,没有的。”所以若能就原石或原印细赏用刀之妙,则是最好的了。



4、边款

边款的品赏侧重两个方面,一是文字或画面表达的题材内容和意境,二是刻边款时的刀法技巧。边款无论是艺术表现形式还是内容方面都是印面的有力补充,同样是精彩纷呈的,尤其是明清以来文人篆刻家自篆自刻盛行后,边款成为他们借以记事抒情的重要平台。比如记载刻时间、刻印缘由、治印感受、印学观点、取法渊源乃至借物抒情等等。如果印章有边款,一定不要错过,边款同样值得认真品赏。


吴昌硕“明月前身”印及边款


顺便说明的是,如果是印章原物,则印作所用印材也是品赏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于印材的品赏总体是先看印材分类,比如是铜印、玉印还是石印,何时产于何处等等。然后再看看印材质地如何,上佳印材还是普通的,精工的还是粗糙的等等。大体就是材质是佳品还是普通或者是劣品。


有一点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印材,尤其是文人篆刻所用石材,并不以印材为作品综合艺术价值的主要评判参数。比如去年在拍卖市场拍出1200多万元的赵之谦“为五斗米折腰”朱文印,其所用印材就是极其普通的石材。


赵之谦“为五斗米折腰”印及印材


四、典故渊源
如何品赏印章


品赏印作时研究和了解其背后的典故或者渊源是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因为了解典故渊源,使得印作及其后面的印人在你面前就变得形象丰满和生动起来。并且可以大大丰富你的学识。


比如当我们品赏上海博物馆馆茂的魏晋时期“虎牙将军”印时,会忍不住去联想三国时期两位大名鼎鼎的“虎牙将军”——赵云和文钦(三国后期绝世猛将文鸯的父亲),进而在脑海里呈现《三国演义》中赵云长坂坡在曹军中七进七出勇救阿斗和文鸯七进七出闯魏营时那军神般的形象和相关典故。


上海博物馆藏三国时期“虎牙将军章”


长坂坡赵云救幼主(刘备伐吴时蜀国“虎牙将军”)


又如当我在上海博物馆印章馆看到“口衔明月喷芙蓉”这方印时,知其刻者韩约素是我国印章史上第一位女篆刻家,于是就会联想到“凿山骨”的印坛典故等等。


明代女篆刻家韩约素及其印作“口衔明月喷芙蓉”


五、印家评述
如何品赏印章


在品赏印作时,了解他人对印作或者印人的评述是品赏印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网络发达,在赏印时可以通过网络搜索或者查阅资料去了解别人的评价,是品赏印作时“站在巨人肩膀上”帮助我们更全面和更多维地欣赏印作风格乃至全貌的捷径。


比如当我们在品赏吴熙载作品时,若能参阅同为晚清四大家的吴昌硕对其言简意赅的评价“让翁平生固服膺完白,而于秦汉印玺探讨极深,故刀法圆转,无纤曼之气,气象骏迈,质而不滞。”则可以迅速了解到其师承渊源、取法途径、用刀特点和印风。


又如我们在品赏黄士陵印作时,如能参阅晚清剧作家罗瘿公的评述,则可以对黄士陵的刻印渊源有相对全面的认知——“牧甫先生篆刻力追三代吉金,秦汉玺印,间仿钱币,旁及瓦当,古茂渊懿,峭拔雄深,无法不备。或庄若对越,以方重而转奇; 或俊若跳跃,以欹斜而反正。随方变化,位置天成,气象万千,姿态横出。前有撝叔,后有缶庐,可谓印人中之绝特者也。”而这样的认知参考无疑也是对我们品赏黄氏作品很有帮助的。


又如欣赏吴昌硕的印作时,如果你能读到当代印家刘江的评价,相信能对吴氏印章特点有更好的把握——“(吴昌硕)成功与伟大之处,就在于将印面的线条(包括字与印边)擅于用刀来表现,在刀中体现出笔力之雄健;表现出用笔中的墨色变化,使笔、墨、刀三者紧密地融汇在一起,表现出作者的个性特点和精神风貌。”


以上是石安以为品赏印章尤其流派印章时值得注意的几个重点方面。在我眼里,一印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赏印,人生一乐事也



作者简介石安,号印山民,生于七零年代,现居上海。精书印,擅艺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