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龙庙会,在家看!白龙历史,手机看!

 相约纽约 2018-04-05


日月交替,地能聚涌;大地起伏,水陆变迁;风力浩浩,流水荡荡;草木循环,生灵繁盛;漫长的地质历史营造了一个神奇的地方—白龙村。

这是一个迎向日出的地方,山川水流,万千景象,时刻在展示着大自然的奥秘

门楼对联:东望太嶽伴汾水天架银网塬植稼禾实乃物华天宝

          西依吕梁临大运地藏乌金川兴工贸堪称人杰地灵

白龙村位于霍州城西,地处霍州盆地与吕梁山余脉丘陵地带的交接处、汾河谷地的西部。东有汾河水流滔滔.西有塬岭层层叠叠,依山傍水,天华地盛(参看白龙村地理位置图)。



白龙村东与鼓楼街道、南环路街道、涧北村毗邻;西和马岭村接壤;南与虎头山村、寺庄村相连;北和前柏木沟村、后塆村、牛腰村交界。最西端位于前马岭沟底,东径111°39′48″;最东端位于涧河湾东南的汾河岸边,东径111°42′26″;最南端位于下南坪和寺庄村交界处,北纬36°31′38″;最北端位于无底沟沟底,北纬36°34′12″。村文化广场中心地理坐标:东径111°41′33″;北纬36°32′48″。村属区域东西直线距离3.85公里,南北直线距离4.76公里,总面积10.6平方公里。


白龙村为白龙镇的中心村,镇政府所在地。以村文化广场中心为起点,向东至霍州城鼓楼1.8公里;向西北至汾西县城28公里;向南至洪洞县城49公里,延至临汾城75公里;向北至灵石县城50公里;向东北至省城太原城199公里;至首都北京城758公里。



关注大美白龙,关注百姓生活

    

一、 地  貌

   白龙村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形以丘陵平川为主,是黄土高原的一部分。西北最高点在一百一十弯圪塔,海拔701米;东南最低点在大沟河注入汾河口处,海拔533.2米(参看白龙村地形图)。

 

丘陵地带主要分布在北部、西部和西南部,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多表现为塬、梁、岭,主要有北塬、天花岭、西梁、松堂岭、大岭、小岭和堡子坡等。其中西部的西梁从西北向东南延伸,是本村最长的

南小沟南面的黄土丘陵景观


涧河北岸的红崖黄土景观


岭。丘陵中沟谷发育明显,主要有红洼沟、神山沟、无底沟、涧河沟、北小沟、南小沟、小沟和大沟等,其中小沟(上段为北小沟)呈西北东南走向,是本村最长的沟。丘陵山地多为新生代黄土构成,在一些沟底或某些沟壑,可见古生代的二迭系地层出露。


平川占总面积近三分之一,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多在535.2~600米之间,是霍州盆地中平川的一部分,物质构成主要是新生界第四系的黄土状物质,川地开阔平坦,多由汾河、涧河、大沟河、和小沟河冲积而成。平川地主要包括:水泉堰子、孔家坪、龙王庙条地、磨庄塆、北塆、故郡地、南塆、上南坪、下南坪、大沟河两侧地块、涧北河滩地块、小洼地块等。


白龙塆景观 磨庄塆耕地景观


丘陵中,分布着一部分小盆地,海拔在600~650米之间,上部为黄土覆盖,下部有河流沉积物。

二、 气  候

在气候类型上,本地区属于大陆性季节气候。气候特征:夏季高温、冬季寒冷,降水多于夏秋季。

春季,大约从公历4月1日—65日(芒种)计66天,日平均气温1020℃之间。春季前期,冷暖气流交换,冬季风(偏北风)仍占优势,大风较多。偶尔有沙尘暴出现。多数年份干旱少雨,故有“春雨贵如油”之说。

夏季,大约从公历6月6日—831日,计87天,日平均气温22℃以上。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偏南风)影响,雨热同季。盛夏易出现暴雨、冰雹等极端天气,也会因缺雨暴晒形成伏旱。

秋季,大约从公历9月1日—1031日,计61天,日平均气温2210℃之间。入秋后,夏季风向冬季风转换,当冷暖空气势力相当时,常出现阴雨连绵的天气。此后,降雨明显减少,秋高气爽。到深秋,一场秋雨一场凉,气温逐渐下降。大约在10月下旬,便会出现霜冻。

冬季,大约从公历11月1日—下年331日,计151天,日平均气温10℃以下。来自西北内陆的冬季风(偏北风)盛行,常有寒流侵袭。在此期间气温低、湿度小,雨雪稀少、天气干冷。一年四季中,冬季时间最长,达5个月之久。

全年无霜期平均在185—220天,初霜多在10月下旬出现,终霜在下年4月中旬前后。结冻时间每年约150天,一般始于11月上旬,终于下年3月下旬。最大冻土厚度在4060厘米之间。由于海拔差异,丘陵山区和平川地区气候存在差别,表现在气温上,平川地区要比丘陵山区高26℃左右。

降水较少,年平均降水量平均值不足500毫米。且分布不均,80%的降水量集中于7月、8月、9月,年平均蒸发量为1870毫米,远大于年降水量。

全年晴天约300天左右。全年日照时数在21002700小时之间。6月份日照时间最多,全月日照时数多达330小时以上,12月份日照时间最少,全月日照时数只有160小时左右。

特定节气的日出日落时间(北京时间)大约为(实际观察:贾孟洲):春分当天6时50分日出,1830分日落;夏至当天534分日出,1934分日落;秋分当天633分日出,1843分日落;冬至当天745分日出,1655分日落。


关注大美白龙,关注百姓生活


三、 水  文

水文的主要特点是:地下水埋藏较浅,以村西北的涧河河床和村平川地带的储量最多,水质较好;地表水短缺,多为季节性河流。

丘陵山地地表起伏较大,地质构造复杂,地下水深浅不一,潜水面多随地表起伏而起伏。在西涧河沟、北小沟、南小沟、大沟的某些部位,地下水出露成小水泉,形成涓涓细流。平川地区西部,地下水埋藏深度约为18米,东部、南部更浅。

地表水以河流为主,主要有汾河、涧河、大沟河、小沟河。涧河、大沟河、小沟河都是汾河的支流,属于季节性河流,只有夏秋雨季才有短暂的流水。除雨季之外常年多干涸无水。遇到特大暴雨,山洪暴发,水流湍急。

汾河是山西省第一大河,发源于宁武县境内的管涔山麓,在河津附近流入黄河,全长709.9公里。汾河在本村东部涧河湾边向南流过,经小洼湾边沿向南流去,涉及本村区域的河道长2.3公里。

 

 汾河桥上北望的汾河


   涧河,又名西涧河,古称轰轰涧,发源于汾西县下庄村迎神祠,古称渊逸真人祠


涧河在白龙镇境内经韩南庄村、涧庄、后柏木沟村、前柏木沟村流入本村境内,在东北部注入汾河。全长40公里,本村境内河道长3.5公里。


水泉附近的涧河河谷


大沟河发源于汾西县僧念镇的薛家庄村,经本镇的养马岭村、马岭村、虎头山村,流入本村境内,在村东南部与寺庄村交界处流入汾河。大沟河全长10公里,流经本村地域约2.4公里。

北小沟、南小沟都发源于马岭村境内,在村西丘陵沟谷中交汇成小沟河。小沟河呈西北东南走向,在村东南小洼流入大沟河,以北小沟河为上游,河道全长5.5公里,本村境内河道长3.5公里。


四、  植   被

唐代时,森林茂密。之后,气候逐渐变的干旱,降水量减少,在植被类型上,主属黄土丘陵草灌植被类型。丘陵沟壑以及河道滩涂上,覆盖

着灌木杂草构成的草灌自然植被,其间零散分布或小片分布着各种乔木。受降雨及土壤湿度的影响,多雨季节植被生长旺盛,干旱时期植被枝叶枯黄。平川地带主要为农作物覆盖,主要农作物有:冬小麦、玉米、高粱、大豆、谷子、红薯、山药蛋(山芒芰、土豆)、山药(长山药)、花生、棉花、等


自然植被中,植物复杂多样。

乔木主要有:用材林木国槐、刺槐、柏树、榆树、柳树、杨树、楸树、椿树、合欢(绒线)树等;经济林木桃树、梨树、杏树、李子树、苹果树、枣树、桑树、皂角树、土梨树、核桃树等。

灌木主要有:荆条(棘梢)、酸枣、黄刺玫(玛茹茹)、茹茹木、黄花条、胡柳哇、对节木、甜甘草、枸杞子(枸曲稔)、木果(油果)等。

茹茹   旧汾西道的草本植被


刘家圪塔的皂角树   胡柳哇


荆条(棘梢)


草本植物主要有:蒿、艾蒿、扫帚菜(扫帚草)、沙蓬蓬、麻黄、天门冬、车前子、蒲公英(麦麦乳、不荆古)、野菊花、远志、薄荷、芦根、尖根草、护垅草(缠缠蔓)、节节草、狼尾巴草、毛谷谷、槐芝芝、蒺藜(紫留瓜)、扎人疙瘩、派子草、苔草、菟丝子、猫娃脸、刺马齿苋(马芝)、苦苦菜、苦茎子、辣辣菜、麦麦菜、西果米、醋留子、蒲根(蒲圪垛)等。

藤本植物主要有:野葡萄、杨头子秧、野豌豆等。


关注大美白龙,关注百姓生活


五、  动   物

在动物类型上,主要属于黄土丘陵草灌植被动物类型。

野生动物中种类繁多。

哺乳类主要有:狼、野兔、獾子、狐狸、松鼠(毛圪梁)、黄鼬(黄鼠狼)、老鼠、蝙蝠(夜壁虎)、豹猫(山猫娃)。

爬行类主要有:蛇、壁虎(蝎虎)、蜥蜴(蛇畜)等。

两栖类主要有:青蛙(蛤蟆)、蟾蜍(积子蛤蟆)。

飞禽类主要有:猫头鹰(曛虎)、雕(鹫鶹鶹)、啄木鸟(噆木鸪)、野鸡、红嘴鸦、乌鸦(老哇)、喜鹊(鸦巧子)、燕子、山鸽(野鸽子)、布谷鸟、麻雀(畜娃)、稼鸡(呱咕噜)等。

昆虫类主要有:蜜蜂、马蜂、蜘蛛、蝎子、蜈蚣、蚰蜒、蚯蚓、蝼蛄(蝲蛄)、蟑螂、蟋蟀(色色虫)、螳螂(蜈子)、蚱蜢(颠颠蹦蹦)、蜻蜓(麻不落)、萤火虫(明火虼虫)、簸箕虫、蝉(绵袄)、蝈蝈(酸鶹鶹)蝴蝶(蛾蛾)、椿象(椿树蛾蛾)、瓢虫(红媳妇)、天牛(天勒勒)、蜗牛(牛眼)、苍蝇、蝇子、蚊子、臭虫、虱子、跳蚤等。

家禽家畜主要有:牛、马、驴、骡子、羊、猪、鸡、兔、猫、狗等。


六、 土  壤

土地中有自然土壤和耕作土壤两大类:

自然土壤,主要是淋浇褐土,分布于北部、西北部、西部、西南部丘陵沟壑的草灌丛林植被区域。

耕作土壤,可分为三种类型:(1)黄土质褐土性土,俗称绵土,亦俗称旱地土。此类土壤耕层疏松,土性柔和,透水性能良好,保水保肥性能较好。分布于北部、西北部、西部、西南部的塬地、条地、和堰子地。(2)碳酸盐褐土,亦称净土,俗称水地土。保水保肥性能较好,是一种肥沃的土壤。分布于大片的平川地中:从磨庄塆、涧北湾子至大沟河北岸及小洼北缘。(3)浅色草甸土,俗称沙土。此类土壤保水保肥性能较差。分布于东北部的涧北河滩地和东南部的小洼河滩地。


第三节 自 然 资 源

一、 土地资源

白龙村所属地域总面积10.6平方公里,折合地亩15953.3亩。土地类型主要有:旱地、水浇地、河漫滩地、林地、草灌地、荒山裸石地;居民区用地、工业区用地、矿区用地、城区用地等。旱地、草灌地、荒山裸石地主要分布在北部、西部、西南部;水浇地主要分布在东部、东南部;林地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和沿公路、渠道两侧,退耕还林后,在北垣、西墚、大岭和小岭林地面积增加。居民区用地主要分布在中部;工业区用地和矿区用地主要分布在南部;城区用地主要分布在东中部;河漫滩地主要分布东北部和东南部(参看白龙村土地利用类型图)。现有耕地2040亩,草灌地4200亩,林地1778亩。



耕地中分为旱地和水浇地,旱地主要分布的地片有(参看白龙村耕地分片图):天花岭片、北垣片、红洼沟片、龙王庙片、孔家坪片、水泉片、一百一十弯片、西岭片、松堂岭片、大岭片、小岭片、堡子坡片。

水浇地主要分布的地片有:磨庄塆片、后塆片、河滩地片、涧北湾子片、北塆片、古郡片、南塆片、小洼片。

 


二、 气候资源

无霜期较长,全年日照时数较多,利于农作物的间播、复播,以构成庄稼一年两熟、两年三熟的种植模式。夏秋季节的热雨聚合产生的热湿环境,极有利于大秋作物的生长。另一方面,各季节降雨量不均匀,全年降雨量少,直接制约着农作物从发芽、生长到成熟的整个过程,尤其是旱地,其影响程度更为明显。

三、 水 资 源

汾河、西涧河是本村农业的两大命脉性水源。最迟在明朝中期,本村村民已在村北十里外的许村山崖下开凿水渠,引汾河水灌溉;村民利用涧河水浇灌的历史极有可能比在汾河开渠更为久远。在明清朝代,汾河、西涧河清水长流,使农业出现繁盛景象。据碑文记载,明朝中期,现在的磨庄塆地域内曾建有利用长流水打磨的水磨,磨庄塆由此得名。直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汾河、涧河河水仍是农业灌溉的主要水源。七十年代后期,由于气候连年干旱,导致河流干涸;加之大面积开采煤炭,表层水几乎全部渗漏。现在,农业灌溉用水和村民生活用水以地下水为主,多为采用深层水。

四、 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中,主要有煤、黑砂石、紫砂石和砂石。煤层共有15层,可采层有1″、2″、6″、9″、10″、11″六个煤层,层厚0.8—3.5米,总厚度10.55米,属低硫肥煤(主焦配煤),含硫量0.3—0.5%,,胶结层375,灰分12—15%,发热量7000—8000大卡;其中,6″、9″、10″、11″含硫偏高,可达1%左右。本村煤层属霍州煤田,形成于石炭纪、二迭纪,最上部覆盖有第三纪、第四纪黄土层。由于西部断裂构造发育,煤层埋藏较浅,特别是一些沟谷中,1″、2″煤的埋藏深度在50米左右。较多的煤层多被小断层分割破碎,成为“盆盆炭”。

黑砂石,又称高岭石;粘土岩,俗称煤矸石。二者混杂于1″、2″煤层中,厚度0.2—7米之间,随煤出坑,呈黑色,燃烧后热度很高,是一种高级的陶瓷原料和耐火材料,储量极为丰富。

紫砂石主要出露于丘陵中的沟谷中,是建材工业的主要原料。

砂石多出露于西北部、西部、西南部的丘陵山地,是当地建筑工程的主要石料。


关注大美白龙,关注百姓生活

 

第四节  自然灾害

主要的自然灾害有:旱灾、涝灾、雹灾、风灾、霜灾、地震和虫灾等。

一、 旱  灾

周  代

惠王十六年(前661年)大旱。

威烈王三年(前423年)大旱,地生盐。

汉  代

景帝后元二年(前142年)秋旱。

延光元年(前122年)旱。

晋  代

建武元年(317年)大旱。

元  代

泰定四年(1327年)六月大旱。

至顺二年(1331年)大旱。

至正十八年(1358年)春夏大旱。

明  代

成化十二年(1476年)旱。

成化十八年(1482年)旱,大荒。

成化十九年(1483年)旱,大饥。

嘉靖十一年(1532年)大旱。

嘉靖十三年(1534年)旱,大饥,有杀人而食者管收刑。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大旱。

嘉靖四十年(1561年)旱。

万历十四年(1586年)旱。

崇祯十四年(1641年)旱,大饥,有杀人而食者。

清  代

顺治十四年(1657年)旱,大饥。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旱,岁荒。

康熙六十年(1721年)连年大旱,饥殍遍野。

乾隆十三年(1748年)大旱,岁饥。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旱,大饥。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岁饥,谷贵。

嘉庆十七年(1812年)旱。

道光十七年(1837年)旱。

道光十九年(1839年)旱。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夏歉收,秋大旱。

咸丰九年(1859年)旱。

光绪三年——四年(1877——1878年)连年大旱,斗米三千,斤面百文,较常价高达十倍。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大旱。

中 华 民 国

民国八年(1919年)大旱,加之疫病流行,群众病饥交加死者甚多,板木难买。

民国九年(1920年)旱,民饥。

民国十八年(1929年)从十七年开始干旱一直延续到十九年,井水下降,河水断流庄稼仅有三收成,群众以草根、树皮充饥,人称“小光绪三年 ”。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大旱,汾河干涸。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大旱。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旱,庄稼仅收对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秋旱。

1952年,春寒干旱,小麦普通遭受黄疸减少一半以上,秋禾又遭伏旱,减产。

1955年,春夏无雨,八月始降甘霖,秋浪减少二成,棉花减产七成。

1959年,六、七两月无雨。

1961年,春旱,小麦枯死者甚多。

1962年,16月无雨。

1966年,连续200多天滴雨未降,全村旱地基本无收。

1972年大旱,地下水位普通下降,旱塬地干土层厚达3寸。

1973年大旱,塬地小麦枯死者甚多。

1974年,伏旱,秋粮歉收。

1976年,57月大旱,汾水断流。旱塬地干土层厚达7寸,秋粮普通减少。

1983年自上年12月到当年2月连续3个月无雨雪。

1984年,78月严重伏旱,作物枯黄,人畜吃水困难。

二、 涝  灾

元   代

大德十一年(1307年)八月,水。

明   代

成化二年(1466年)大雨河溢。

成化七年(1471年)水。

成化十二年(1476年)闰二月,水灾。

弘治十六年(1503年)大雨。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大水。

清   代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7月涧河西北暴雨成灾,洪水冲淹白龙村。

乾隆六十年(1795年)汾河决。

光绪四年(1878年)九月,阴雨连绵23天人不能出门,十家有五家因无柴炭断炊。

中 华 民 国

民国十九年(1930年)秋,山洪暴发,冲毁田亩甚多。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4年,八月初,淫雨连绵。

1962年726日午,全村突降暴雨,降雨量为72毫米。

1970年810日夜十一时许,突降暴雨,历经一小时,降雨量为84.4毫米。

1975年721日晚八时,在49分钟内降雨86.4毫米,霎时平地积水盈尺,山洪暴发成灾。同年924日至102日连续降雨多天,秋粮大部分霉烂变质。

1977年76日,暴雨成灾。

1981年815日至25日连续降雨11天,仅15日一天降雨量即达137毫米,大秋作物受灾。

1982年730日至82日,连降暴雨,降水量一般为138毫米。

1984年从623日夜开始,淫雨连续五天。

1985年98日至18日连雨十一天,很多老住宅受损。

1991年67日凌晨,遭遇到3百年罕见的特大暴风雨和冰雹灾害,仅半小时降雨量为107毫米。

1993年814日凌晨1时至12时,连续降雨94毫米,洪水溢满汾河、西涧河两条河槽。

三、 雹  灾

明   代

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冰雹大如拳。

清   代

同治八年(1869年)六月十六日雹雨成灾。

中 华 民 国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夏后雹雨成灾。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64年7月中旬,连续两次降雹。

同年8月21日冰雹再次侵袭。

1965年810日下午冰雹急骤,田禾毁损。

1975年714日下午7时,普降冰雹。

1977年713日下午5时遭受雹灾。

1979年614日大风加雹雨,小麦成片倒伏。

1983年824日晚雹雨成灾。

1991年67日凌晨,暴风骤雨,冰雹大如拳头,小如杏核,灾情罕见。

四、 风  灾

明   代

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大风伤禾。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2年受干部热风袭击,小麦减产一半以上。

1964年7月中旬,狂风袭击。

1979年615日下午6时至12时遭到10级大风侵袭,农作物受灾。

五、霜冻、雪灾

明   代

弘治十年(1497年)四月霜灾。

清   代

康熙十七年(1678年)大雪深数尺。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八月霜,大饥。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3年4月中旬遭受霜冻,小麦受灾。

同年5月13日再次出现霜冻,棉苗被冻死者甚多。

1954年519日凌晨,温度骤降到-5℃,小麦受灾。

1961年321日,普降大雪,小麦全被冻死。

1963年春突降大雪,小麦受冻严重。

1981年9月降雪,深达7厘米,严重影响了秋庄稼的成熟。

六、 地  震

晋   代

义熙十年(415年)霍山崩,出铜钟六。

唐   代

建中三年(781年)霍山裂。

元   代

大德七年(1303年)农历八月初六日,地道失宁,民居管舍震撼摧压,荡然无遗。

明   代

嘉靖三十四(1555年)十二月十二日夜有声如雷自西南来,房屋倒地,死伤男女不计其数。

清   代

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受平阳八级地震影响,我村塌损房屋甚多。

中 华 民 国

民国九年(1920年)地震。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61年327日,受临汾地震影响,我村发生有感地震。

1976年,唐山地震,我村感。震前政府号召防震,地震惊报一日数至,一时群众所搭防震棚鳞次栉比满目皆是,因防震而冒雨(是夜大雨如注),宿于田间者亦很多,震后月余警报方始解除。

1979年3114026秒发生3.1级地震。

1983年131635分发生3.3级地震。

七、 虫  灾

明   代

万历十一年(1583年)蝗食禾如扫。

崇祯十二年(1639年)蝗灾。

崇祯十三年(1640年)蝻灾。

清   代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秋禾尽为蝗所食,哀鸿遍野。

中 华 民 国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六七月间遭受特大灾。蝗虫起飞遮天盖地,路旁、堰根。渠道蝗虫落地几寸厚,一片褐色,碍人行路,大秋作物初食皆尽,秋粮绝收。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1年6月棉蚜为害,棉花普遍减产。

1952年麦蚜、棉蚜、红蜘蛛相继为害。

1953年我村一带大秋作物又遭蝗虫侵袭。

1982年夏收季节,小麦吸浆虫盛行蔓延,使早玉米、小麦受害严重,据田间测数,每平方米内的吸浆虫达60多条。

1987年全村小麦又遭吸浆虫危害。

八、其它灾害

明   代

正德七年(1512年)黑物暗伤人,形如犬。

嘉靖七年(1528年)大雷电。

万历七年(1579年)火。

清   代

光绪五年(1879年)群鼠为害昼夜不宁。

光绪六年(1880年)狼成群结队伤害百姓,路上行人非结伴不敢行走。

中 华 民 国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狼群四出危害百姓。被伤者甚多。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61年7月间狼害复起竟白天结队招摇过市。

1976年至1982年,家鼠、田鼠相继为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