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仔猪红痢的预防和治疗

 知足常乐wonua8 2018-04-06

疾病概述: 猪梭菌性肠炎:又称仔猪红痢、猪传染性坏死性肠炎,是由C型或A型魏氏梭菌的外毒素所引起。主要发生于3日龄以内的新生仔猪。其特征是排红色粪便,肠粘膜坏死,病程短,病死率高。在环境卫生条件不良的猪场,发病较多,危害较大。

诊断要点:依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结合流行特点,可作出诊断。流行特点:本病发生于1周龄以下的仔猪,以1-3日龄的新生仔猪最多见,偶尔可在2-4周龄及断奶仔猪中见到。魏氏梭菌广泛存在于人畜肠道、土壤、下水道及尘埃中,在饲养管理不良时,容易发生本病。在同一猪群内各窝仔猪的发病率相差很大,最低的为9%,最高的达100%。病死率为5%-59%,平均为26%。

临床症状: 本病的病程长短差别很大。最急性病例排血便,往往于生后当天或第二天死亡;急性病例排浅红褐色水样粪便,多于生后第三天死亡;亚急性病例开始排黄色软粪,以后粪便呈淘米水样,含有灰色坏死组织碎片,有食欲,但逐渐消瘦,于5-7日龄死亡;慢性病例呈间歇性或持续性下痢,排灰黄色粘液便,病程十几天,生长很缓慢,最后死亡或被淘汰。

病理变化: 病变常局限于小肠和肠系膜淋巴结,以空肠的病变最重。最急性病例,空肠呈暗红色,肠腔充满血染液体,腹腔内有较多的红色液体,肠系膜淋巴结呈鲜红色。急性病例的肠粘膜坏死变化最严重,而出血较轻,肠粘膜呈黄色或灰色,肠腔内有血染的坏死组织碎片粘着于肠壁,肠绒毛脱落,遗留一层坏死性伪膜,有些病例的空肠有约40厘米长的气肿。亚急性病例的肠壁变厚,容易碎,坏死性伪膜更为广泛。慢性病例,在肠粘膜可见1处或多处的坏死带。 

防止措施:本病的治疗效果不好,或来不及治疗,主要依靠平时的预防。首先要加强猪舍与环境的清洁卫生和消毒工作,产房和分娩母猪的乳房应于临产时彻底消毒。有条件时,母猪分娩前半个月和一个月,各肌肉注射仔猪红痢菌苗1次,剂量5-10毫升,可使仔猪通过哺乳获得被动免疫。如连续产仔,前1-2胎在分娩前已经两次注射过菌苗的母猪,下次分娩前半个月注射1次,剂量3-5毫升。另外,仔猪生下后,在未吃初乳前及以后的3天内,投服青霉素,或与链霉素并用,有防治仔猪红痢的效果。用量:预防时每千克体重8万单位;治疗时每千克体重10万单位。每日2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