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苏昆山徐姓枣强移民

 恒先钣喷快修 2018-04-06
山东四十四支昆山籍——徐氏先祖源流考略(原载2006年《春秋》杂志第二期)为了祭奠先人,教育今人,启迪后人,和睦族人,和谐社会,弘扬中华姓文化氏,最近沾化南徐、利津徐集世系族人,委托我主编《徐氏联谱》,从而得以搜集到一些史料,现发表供同人参考,也可能对编纂《齐鲁徐氏人文》有所帮助。史证据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编沾化南徐、徐集世系联谱《徐氏族谱·序》载:“道光十年(1830年),有苏州昆山县人士杰徐公,分发山东,履任沂郡之莒州,携带昆山徐氏祖谱,因盐务得遇长山徐公讳止敬者,嘱遗昆山谱序一纸,后序详注:自明正德十年(1515年),有原籍昆山、寄籍松江府华亭县斯恒徐公,出仕苏州,由枣强分丁总局查出,迁自昆山徐姓,除枣强坐留五丁、过德州路死一丁,此外发往山东共计四十四人。遂令子抵东,按册寻查,其所在州县村庄,与现时大同小异。然局册损坏,尚有十六丁无可稽查。而考当时各支谱序,其皆迁自直隶枣强,并以所到年月及相传辈数计之,俱各针缝相对,若合符节,同族而来,无可疑矣。”为证实上述昆山徐姓四十四人,于明洪武二年转枣强迁来山东,我于2005年春节前后,多次与河北《枣强县志》主编步进先生进行电话和书信联系。步先生非常热情,立即进行电话调查,得知枣强共12个村多徐姓。据公安户籍资料,全县徐姓共4052人,其先祖大多是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移民,未见洪武二年枣强迁往外地和“坐留五丁”的记载。步先生分析,明洪武年间,燕王扫北,天下大乱,枣强移民山东甚多,既有枣强人外迁,也有外地人由枣强中转。建文三年,朱棣又征南夺帝权,即“靖难之役”,使枣强一带几绝人烟,于是永乐年间又自山西洪洞等地移民于此。“坐留五丁”及其族人很可能在兵荒马乱中又迁到他乡,也可能被抓丁从军。究竟如何,只好留待后人考证。关于“长山徐公讳止敬者”史料调查十分顺利。5月,原邹平县文史办公室主任郭蒸晨先生给我送来了邹平长山《徐氏家谱》(清同治丙寅续修版),序中记载:“吾族本昆山人也。自明代洪武二年因山东兵燹之变,人烟稀疏,乃奉文迁至直隶枣强者五十人,以为迁发之倡首,由枣强而迁于长山者四人,吾始祖讳伯谅公卜居于西门里,所谓西街徐是也”。蒸晨先生同时赠我礼参中学卢兴国老师的《明朝长山仕宦名门“西街徐”》一文,上记西街徐祖上明朝中后期百年显赫,六世十五宦,蜚声朝野,名镇齐鲁,被誉为“无徐不衙门”。6月,当收到邹平县文史办公室主任、《邹平文史》主编孙克忠先生传真的长山徐毛驼庄《徐氏谱序》时,真使我茅塞顿开、恍然大悟。该《谱序》在首页刻印了昆山谱序,全文照抄如下: 昆山县徐氏谱序始祖讳突头,仅微发,性刚正直。虞帝封伯益于徐州,赐姓,舜臣伯益苗裔。唐初自徐州府流寓鹿城,一孤人也。缘县有名官郭公所生一女配于徐公,夫妇雍睦几年,生四子。其后四子俱发,部封母坐府听部事。人皆云母子五尚书,即公家也。后续九辈宰相,十二封侯,朝里帘外官将不计位。至今县境无徐不校(?),举贡进士仍不胜数,大小官员累累不绝。所以然者,城乡广设徐氏义学,贫难供读,而富饶大户收入学内供给衣食,自无吝惜心,此所谓始终义气感天地,永远富贵不断头。南京有谚云:书香望族称徐氏,天下有名第一家。昆山谱序明洪武初,山东丁稀,奉文以直隶枣强为分丁局,按南省人缘稠密州县,择迁于枣,陆续分发山东各处。维时昆山县徐姓迁于枣者五十丁,除留枣五丁,余分聊城、泰安、新台、兰山、郯城、菏泽、长山、曲阜、临淄、昌邑、福山、莱阳、高密等县。其发聊城县者三人,同落城东关;发泰安县四人,路过德州死一丁,余同落寨里;发新台县一人,落杨柳店;发兰山县三人,同落小岭集;发郯城县二人,同落里家庄;发荷泽县一人,落城府学巷;发长山县四人,一落城西门里,一落城西徐毛驼庄,一落焦家桥,一落周村;发曲阜县一人,落泗河滩;发临淄县四人,一落西关,一落东关,二落河圈;发昌邑县一人,落沙河镇;发福山县二人,同落丁家町;发莱阳县二人,同落大江沟;发高密县一人,落罩(?)家屯。尚有十六丁所发地名局册损无可考。结论据以上文征史料,可得出以下两个结论:——山东有四十四支徐姓,祖籍为昆山。山东四十四支昆山徐姓,聊城等二十八支《昆山谱序》已记载甚详,铮铮确凿,不容置疑。“发长山县四人”其后裔已经证实,其他居地清楚,调查取证不难,但“尚有十六丁所发地名局册损无可考”者,调查确定则难度甚大。我认为,凡“洪武二年”、“枣强移民”、“昆山徐姓”,三项皆能确立者,可认定为同宗徐姓“十六丁”;若仅注明“明初自枣强迁来”,或“明洪武二年移民”之徐姓者,则不敢妄断是否同宗。先祖徐恕、徐士祥兄弟系昆山徐姓,明洪武二年转枣强迁来沾化立南徐村、徐集村(徐集村在解放前隶属沾化县),已载入民国二十五年编《徐氏族谱》。先辈根据什么断定两祖为“十六丁”之二,谱序未记,我辈现亦无证据充分肯定或推翻先辈的论断,只能尊重和承认前人的定论。《昆山谱序》没有枣强分丁局发往棣州(今滨州、东营各县)的记载(长山县明洪武二年属般阳府,今属滨州市邹平县),很有可能在“册损”的几页之中。《滨县地名志》记载,今滨城区杜店南徐家始迁祖徐司龙、徐花龙、徐文龙三兄弟,尚店大道徐始迁祖徐洪基,梁才徐庙徐氏均系明洪武二年自枣强迁来立村。此五人也有可能属昆山同宗“四十四丁”,待考。——山东四十四支昆山籍徐姓系黄帝玄孙。据《史记》等史料记载,黄帝(轩辕氏)娶西陵氏女嫘祖生玄嚣、昌意。昌意娶蜀山氏女昌卜生高阳(即颛顼帝)。颛顼孙女曰女修,生大业。大业娶少典氏女华生皋陶。皋陶长子伯益,又名大费(音闭)。伯益佐禹治水教民有功,舜赐姓嬴,禹受舜禅,曾以为相,禹崩,“以天下授益,三年之丧毕,益让帝禹之子启,而避居箕山之阳”。伯益娶姒氏,生大廉、若木。大廉传嬴、秦、陆三姓。若木受封于徐(今江苏西部、安徽北部、山东南部一带),子孙以国为姓。若木四子封四姓:长子征国承父徐氏,次子终黄氏,三子季胜马氏,四子简赵氏。若木被尊为徐氏始祖,若木之父伯益尊为徐氏第一世,至今4200多年,已传150多世。若木31世孙徐诞,史称徐偃王、徐子,“处汉东,地方五百里,好仁义,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周穆王恐偃王坐大而伐徐。偃王不忍生民涂炭,北走彭城武原山下,国势渐衰。徐氏族人一部分留居原徐国当地,后称徐州;一部分四迁,逐渐形成东海、高平、东莞、琅岈、濮阳等徐氏郡望。昆山徐姓始迁祖徐突头,系唐初由徐州府迁至昆山,其后裔四十四人明洪武二年奉文中转直隶枣强而迁山东。恕祖下传24世,士祥祖下传23世。山东四十四支昆山徐姓源流列表如下:黄帝——昌意——颛顼——(孙女)女修——大业——皋陶——伯益——若木——(31世)偃王——(唐初)突头——(明洪武二年)昆山转枣强迁山东四十四支徐姓——至今(21世纪初)约传24世。存疑根据“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原则,留以下四点存疑,请同人教正:(一)昆山在山东之南,枣强在山东之北,自昆山迁山东绕道枣强,似乎不合乎常理。然而多种《谱序》记载确凿,不容不信。经与业内人士探讨,明初南人北迁者不少为随朱元璋打天下的官兵,谱载徐恕世袭白马先锋,可以推断昆山徐姓50人极有可能是明朝开国军人,至少有一部分是军人。他们转战河北一带,战局一定,洪武建国,第二年即安置老兵、荣军及其子弟,奉命先赴直隶枣强“分丁局”集结待命,办完移民公文,领取政府发放的安置费用等,再抵达所到州县报到挂甲“转业”,因持枣强分丁局公文,则讹传为枣强移民。(二)各地县志及先辈老谱,多处记载“自枣强迁来”,而记自某地转枣强迁入者很少。如1990年出版《利津县志》载“明洪武二年徐氏先祖由直隶枣强迁此,初名徐家屋子,清初设有集市,改称徐家集”,邹平长山西街徐《徐氏家谱》中同时记有“吾族枣强人也,始祖伯谅公自直隶迁居兹邑……”等语。炎黄子孙重姓氏、重郡望,将路过之地“分丁局”、中转站作为祖籍,或凭一纸公文就改称自己的郡望,总是使人难以理解、信服。如现在三峡移民路过武汉,迁往山东,是不会把祖籍说成武汉的。明初移民是否官府以威逼、以利诱,强制转枣强移民承认为枣强祖籍,防止返迁,以至误传百年。也就是“枣强说”是道光十年之前、徐士杰公未有出示昆山谱序的误传;而“吾族本昆山人也”,一定是道光十年徐士杰公出示昆山徐氏谱序后而做出的修正。(三)枣强“坐留五丁”后裔如何?五支无下文,总是一个心事,请枣强方家多加调查了解,助一臂之力,以便进一步考证。(四)《昆山谱序》载昆山徐氏始迁祖徐突头之后裔,即清“道光十年昆山徐士杰”族人,“明正德十年原籍昆山寄籍松江府华亭县徐斯恒”世系,其族谱能否查到?徐斯恒公“令子抵东,按册寻查”是否留有更详细的记录?他们与自昆山“奉文迁至直隶枣强者五十人”是什么亲情?“五十人”自昆山何村迁出?分别是什么关系?家族出过什么大人物、大事件?“昆山三杰十进士”是否是徐突头后裔等问题,正在请江苏昆山市、上海松江区(即原松江府华亭县)同仁帮助搜集史料,以便前往昆山作深入研究,为山东四十四支祖籍昆山徐姓寻根问祖、编纂《齐鲁徐氏人文》做资料准备。家训十则一孝父母生子父母贵如珍,酷暑严寒倍苦辛。子女当效反哺事,孝敬颐养方为人。二守国法人生礼慎最养德,处世谦让贵为和。国法村规莫违背,品格高尚幸福多。三和乡里乡里乡亲笑相迎,闲言琐事莫与争。忠信敦厚传家远,结好人缘益一生。四勉读书读书上进最为先,修齐治平在此间。徐家代出才俊士,勤学笃行是经传。五敬本业工农兵学士科商,男女敬业当自强。辛勤赢得丰收至,贡献社会家安康。六遵勤俭勤俭廉洁为尚德,懒馋贪变罪连叠。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七戒赌毒赌博吸毒是祸胎,千金一刻化尘埃。衣衫褴褛终无靠,冻死街头无人埋。八戒盗娼男盗女娼千夫指,躬耕贩卖也进财。自甘匪类多遗臭,骂名远扬赎不回。九远酒色从来酒色最误身,丧德染病倒家贫。莫好香醪淫与欲,出门谁不见如宾。十扬善行学好积德扬善行,褒奖表彰立功名。族人争先多努力,耀祖光宗徐门荣。新拟辈序徐氏尊若木之父伯益(公元前2197年前后在世)为第一世,至今4200多年,已传150多世。恕祖、士祥祖为元末明初人,分别立南徐村、徐集村,如今传至24世。我沾化南徐、利津徐集世系辈序用字原未作统一规定,故起名较乱。此次修谱,编委拟制定辈序用字。几经修改决定:自21世排起,以“东海世家”四字藏头20字诗为辈序。22世徐荣祥教授弘扬了我家声望,保留“荣”字。东荣展高远,海瑞跃俊龙。世达溥勋业,家国永康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