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卿位之争》第8篇,范氏也称士氏。晋国范氏源於祁姓,为唐国(据传为尧之后裔封国)之后。周成王时期,灭掉唐国,将唐迁到杜邑,封伯爵。周成王又将唐地封给了弟弟叔虞,叔虞之子燮即位之后改国号为晋,故而,唐也就成为了晋的别号。周宣王时期,杀掉了犯颜直谏的杜伯(名不详),其子隰叔逃奔到了晋国(也算是重归故国),被任命为士师(官职,掌禁令、狱讼等)。于是,隰叔的子孙便以“士”为氏。 隰叔生士蒍,士蒍多智,是晋献公最为重要的谋士之一。而晋献公这一支系,以小宗取代了大宗,即“曲沃代晋”。故而,晋献公很怕此类的事件再次上演,便问计於士蒍。据《左传》记载:士蒍曰:“去富子,则群公子可谋也已。”公曰:“尔试其事。”士蒍与群公子谋,谮富子而去之...晋士蒍又与群公子谋,使杀游氏之二子。士蒍告晋侯曰:“可矣。不过二年,君必无患。” 士蒍用离间的方法,让晋公族之间内斗。最终,尽灭了桓、庄之强族(晋献公曾祖、祖父一系的旁支),而将势力较弱的旁支全都驱逐出国。并规定除世子之外,其他公子成年之后,也必须离开晋国。因而,造成了“晋无公族”这一诸侯特例,也为此后晋国“政出私门”、并最终为韩、赵、魏瓜分埋下了祸源。 士氏也因没有参与晋惠、晋文之党,而有所衰落。士蒍生士缺,士缺生士会(幼子)。士会虽非士氏长子,却有其祖之智。晋襄公去世之时,赵盾主政,主张拥立在秦国为质的公子雍为君,而派先蔑、士会到秦国迎接公子雍。其后,赵盾又背誓,改立了晋襄公之子夷皋为君,是为晋灵公,并派军迎击护送公子雍回国的秦军。于是,先蔑、士会都滞留在了秦国。 士会留在了秦国有七年之久,深受秦康公的信任与重用。在秦晋河曲之战中,士会识破了晋上军佐臾骈的计谋,并出计诱使赵盾堂弟赵穿出战,并差点俘获了赵穿。对此,赵盾颇为忧虑,而对荀林父、郤缺感慨道:随会(士会)在秦,贾季(狐射姑)在狄,难日至矣,若之何? 荀林父主张将狐射姑迎回晋国,而郤缺则更熟悉政治,狐、赵之勋并驾齐驱,赵盾费尽了心力才将狐氏排挤出了晋国,又岂会再迎回狐射姑,便建议迎回家族根基较浅的士会。其后,晋国用计,而士会也归国心切,最终使得士会得以归晋。 士会在日后也成为继赵盾、郤缺、荀林父之后,晋国的第四任执政正卿。而因其多有功绩,曾被封於随邑,为随氏之祖,又封于范邑,而立范氏,为范氏始祖。士会还有一支子孙留在秦国,复先祖“刘”氏(刘累,帝尧之裔孙,士氏先祖,为夏朝孔甲时大臣,据传说曾习得御龙之术,被封为御龙氏),据说汉高祖刘邦就是此支刘氏的后裔。 然而,士氏在晋国的地位,毕竟不如狐、赵、先、郤那样显赫。其后,士会因郤克出使齐国受辱、郤克请兵伐齐,而告老让政。据《左传》记载,士会对其子士燮说道:“吾闻之,千人之怒,必获毒焉。夫郤子(郤克)之怒甚矣,不快心以逞于齐,必发怒于晋国内。不得政,何以逞怒;余将致仕焉,以成其怒,冀其无以内易外也.. 士会死后,其子士燮继承其卿位。士燮也深深感受到晋国强势卿族之间、卿族与公室之家的矛盾,而祷告希望自己早点死,以让范氏(士氏)逃过这场灾难(《国语》记载:反自鄢(鄢陵之战),范文子(士燮,也称范燮,谥号为“文”)谓其宗、祝曰:“君骄泰而有烈,夫以德胜者犹惧失之,而况骄泰乎?君多私,今以胜归,私必昭。昭私,难必作,吾恐及焉。凡吾宗、祝,为我祈死,先难为免)。 正如范燮所愿,不久之后,范燮就去世了。而在范燮去世不久,晋国就发生了晋厉公除三郤、栾书、中行偃弑杀晋厉公,并诛胥童等事件。范氏因范燮去世,继任宗主资历较浅,而未牵涉其中。 范燮去世之后,其子范匄继承其卿位,并在日后成为了晋国的执政正卿。范匄执政之后,与栾氏的关系不睦,最终在儿子、女儿的蛊惑之下,灭了外孙栾盈,尽诛栾氏一族。 范匄死后,其子范鞅继承卿位,在日后也成为了晋国的执政正卿。范鞅为人贪婪,致力於提升家族地位而无所不用其极,与晋国其他卿族的矛盾也因此更加激烈。在范鞅死后,其子范吉射继承其卿位。四年之后,赵氏宗主赵鞅杀死赵氏小宗宗主邯郸午(源於赵氏,别为邯郸氏),邯郸午之子邯郸稷据邯郸以抗赵氏。而邯郸午是中行寅的外甥,范氏又与中行氏姻亲相好。故而,范氏、中行氏联合邯郸氏共攻赵氏。而知、韩、魏三家最终相助赵氏,经八年之战,才得以灭掉范氏、中行氏。 参考史籍:《左传》、《公羊传》等等 |
|